【春秋战国具体指什么】【春秋战国指的是什么】_历史_安生gtKL
编辑: admin 2017-16-06
-
4
我用通俗语言解释,不要介意哈~
东周末年,由于周王朝势力变弱,威望和统治力逐渐衰退;
此时以齐桓公为首的诸侯分别称王,春秋时期一共有5个大的诸侯国,史称“春秋五霸”:
齐国的:齐桓公;
晋国的:晋文公;
楚国的:楚庄王;
吴国的:吴王阖闾;
越国的:越王勾践;
到了春秋后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封建思想的深入,奴隶制开始瓦解!
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为标志,进入了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有七个较大的诸侯国:
秦、齐、楚、燕、韩、赵、魏,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
(注:就知道这么多,完全是靠以前的记忆)
其他同学给出的参考思路:
两个时期,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战国时期,春秋在战国之前,于是统称春秋战国时期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春秋战国的九流十家指的是什么[历史科目]
“九流”是指: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 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邓析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鬼谷子; 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 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说家 (代表人物是青史子),就是“十家”了.
题2: 春秋战国时期的宽容值指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变革成封建社会时期,宽容值就是己所不欲,无施与人!
题3: 请问春秋战国时期指的是公元前多少年?[历史科目]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瓦解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221年.
题4: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商食官制"指什么
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题5: 求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要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
1、城濮之战:
晋文公于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初,率军由棘津(今河南滑县西南)渡河,进攻附楚的曹、卫,企图诱楚来援以解宋围.正月占卫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二月进至敛盂(今河南濮阳东南)与齐昭公会盟, 都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北)的卫人逐其君降晋.
三月攻占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但楚军不受调动,反而加紧围攻商丘.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用先轸建议,利用秦、齐“喜贿怒顽”的心理,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一面让宋重贿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坚其抗楚决心.商丘未能攻下,而曹、卫之地又被晋送于宋国,楚因而拒绝退兵.秦、齐遂出兵助晋,形成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
楚成王见形势不利,恐秦乘机攻其后方,退至申邑(今河南荥阳西北),并令围攻商丘和缗邑以及占领谷邑的楚军撤回.但围攻商丘的主将子玉,骄傲自负,坚请与晋一战.楚成王决心动摇,同意子玉建议,但又不肯全力决战,仅派王室亲兵600人增援子玉.子玉派人与晋交涉:如晋许曹、卫复国,楚即解宋之围.晋国君臣认为形势有利,希望决战,但恐不允子玉条件,将遭宋、曹、卫三国仇恨.于是一面暗许曹、卫复国,劝其与楚绝交,一面扣留楚使臣以激怒子玉.子玉果怒而求战,率军进逼陶丘.晋文公为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决战.遂退避三舍(一舍为15千米),至城濮与秦、齐军会合.
四月初一,楚军进至城濮,初二,双方对阵.晋军在秦、齐军声援下配置为上、中、下三军;楚军以陈、蔡军为右军,申、息两军为左军,主力精锐为中军.晋统帅先轸下令首先击溃较弱的楚右军;并让晋上军佯退,于阵后拖柴扬尘,制造后军已退的假象,以诱楚左军进击,使其暴露侧翼,尔后回军与中军实施合击,又将楚左军击溃.子玉及时收住兵力,方免于中军败溃.楚军退至连谷(今河南西华境)时,子玉自杀.此战,晋文公及先轸等,决战前充分运用外交谋略,是由实力制胜向谋略制胜的转折点;决战中,晋军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示利诱敌,在战术上也有所发展.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赚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后因赵国的平原君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发兵救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就赵.但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胁,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待命.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的过早灭亡.
桂陵之战: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他劝田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2、2,商鞅变法
涉及人物:
商鞅、秦孝公、秦惠王
故事:
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公叔痤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惠王不能用.商鞅闻秦孝公下令求贤,发愤图强,乃离魏去秦,以变法强国之术说孝公,孝公大喜.但甘龙、杜挚等大臣对变法并不赞成,他们制造舆论,以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孝公不为所动,仍以商鞅为左庶长,下令变法.
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当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新法令推行几年后,秦国百姓家给人足,臣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故国势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为大良造.两年后,秦从雍(今陕西凤翔)迁都咸阳,并第二次下变法令.
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国富强.周天子和诸侯派人向秦祝贺.次年,秦乘魏在马陵之战中的失利而伐魏,魏公子昂率军拒之,商鞅用诈谋虏取昂而破其军,魏割河西(今陕西东部)向秦求和.商鞅以此战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河南西峡一带)十五邑,号称商君.
商鞅相秦期间,商鞅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杀.带回都城遭惠王车裂,并灭其族.
3,完璧归赵
相关人物:蔺相如、赵王、秦王
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赵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4,将相和
相关人物:蔺相如、廉颇
故事:
赵王因蔺相如数立奇功,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5,屈原投江
相关人物:屈原、楚顷襄王、令尹子兰、靳尚、渔父
故事:
屈原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到了汨罗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