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哪些】【中国主要传统哲学有那些?并且每一个都有什么最重要..._历史_夜儿33954

编辑: admin           2017-16-06         

    中国传统的哲学主要有以下10项:

    1. 神奇的《易经》

    中国的《易经》,

    最早的哲学语言.

    它不是神喻,

    也不是天书,

    它面对自然,

    来自生活实践.

    古代的系统论,

    中国的圆道观,

    阴爻(--)与阳爻(—),

    构成神秘的哲学理念,

    三爻组成经卦(八卦),

    经卦组成重卦(六十四卦),

    卦卦相通,卦卦相联.

    阴爻与阳爻,卦与卦,

    彼此制约,无限循环,

    揭示事物的运动,

    揭示了气象万千.

    它脱胎于占筮,

    却适用于普遍,

    它有广泛的内容,

    涉及社会与自然,

    政治伦理,生产经验.

    概括了宇宙的存在,

    描绘了事物的发展.

    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

    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 五行说

    “五行说”——

    出自古老的《尚书》.

    《尚书 洪范》有论述

    一是水,二是火,

    三是木,四是金,

    ——五是土.

    水能够润下,

    火能够炎上,

    木能够曲直,

    金能够从革,

    土能够稼樯,

    各有各的用处.

    它们的适用范围

    极为广泛:

    润下作咸,

    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

    从革作辛,

    稼樯作甘.

    纷纭世界的本质,

    不过是水火木金土.

    它们不是孤立的存在,

    是相互联系的物质元素,

    世界是统一整体,

    存在着五行结构.

    五行说——

    体现了古代哲人的智慧,

    他们对世界本质的领悟.

    3.“和同”说

    西周的史伯,

    最早提出“和同”说,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史伯认为——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

    不能取同而去和.

    齐国晏婴多发挥,

    辩证分系同与和,

    不同声音配合成乐曲,

    君臣关系协调好运作.

    后来的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试看当今世界,社会生活,

    处处是和,处处要和,

    不同民族文化要交流,

    多极化有利于各国.

    生活需要七色阳光,

    经济更要开放搞活,

    不要同一模式,

    道路自己选择.

    4. 老子的道

    中华文化的源流,

    ——儒与道,

    道的理论,玄虚深奥.

    它是古代真正的哲学,

    试图解释宇宙的奥妙.

    道可道,非常道,

    道如果可以言说,

    就不是永恒的道.

    道法自然,

    道不是别的,

    道就是道.

    道隐无名,

    不知出处,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它是万物的本根,

    创造了万事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它周行而不殆,

    永远循环往复.

    它是至高无上的,

    惟道是从,别无他途.

    5.老子的无为

    道体——

    有与无的统一,

    有是万物之母,

    无是万物之始.

    无是道的别名,

    也是道的一翼,

    无为——

    道的根本原则,

    道哲学的真谛.

    道常无为,

    人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闪光的智慧,

    深邃的哲理,

    不能误解和歪曲.

    无为不是什么也不作,

    它要求人们遵循规律.

    做到不违背规律,

    都能达到目的.

    6.老子:反者道之动

    老子认为:

    事物都有相反的两方面,

    祸与福,恶与善,

    难与易,长与短……

    至美无美,

    至善无善,

    枉则直,曲则全.

    两方面相互依存,转化,

    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双方的转化,

    周而复始,往复循环.

    老子说:

    “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

    事物离去了,

    越离越远,

    远到一定时候,

    又返回到起点.

    道的规律,

    如此这般.

    7.孔子的仁

    在孔子那里——

    天道远,

    人道近.

    孔子的学说,

    处处不离人与仁.

    仁是儒家的最高原则,

    是儒学的核心与灵魂.

    子曰: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重视人,

    远离鬼与神.

    高扬人的地位,

    关注人的精神,

    不讲天帝与天命,

    仁的内涵是人本.

    他的学说——

    人道与理性不可分,

    人与人要相互尊敬,

    要相互爱与信.

    仁是认识事物的根据,

    也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8.孔子:仁与知

    在孔子看来,

    伦理是基础,

    然后是认识论.

    “学以致其道”,

    德性培养是根本,

    知是仁的必要条件,

    仁是知的灵魂,

    “未知,焉得仁”.

    仁是最高标准,

    美德即知识,

    关键是做人.

    9.孔子:知与不知

    孔子说,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就是说:知是知,

    自知不知也是知,

    它是不知的自觉,

    也是知的开启.

    人要求实,

    不要自以为是.

    择善而从,

    去伪存真,

    才能获得真知.

    关键是学与思,

    “多闻”“多见”善“阙疑”.

    10.墨子的兼爱

    兼爱——

    墨子的核心观点,

    墨子认为,

    孔子的仁有局限,

    不如兼爱更广泛.

    兼爱就是博爱,

    人人相爱,亲密无间.

    兼爱应“非攻”,

    战争要避免.

    兼爱要“尚贤”,

    贤能者受重视,

    不能靠边站.

    兼爱要“非乐”,

    生活俭朴乐无边.

    兼爱要“尚同”,

    天下统一无界限.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什么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政治科目]

    这规律显然不是中国货,而是德国货.源于黑格尔《逻辑学》,恩格斯加以提炼.主要内容如下:

    “肯定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题2: 中国传统教育中有哪些体现了传统哲学的观点[语文科目]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经过不断创造和革新并以变化了的形式存在于现代教育之中的教育哲学观念和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

    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古代基本上是以儒家教育哲学为主体,其中又以思孟学派的教育哲学占主导地位.关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众说纷纭.有的学者从整体构架探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知行一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是:重世俗而轻神性、重道德而轻功利、重政务而轻自然、重和谐而轻竞争、重整体而轻个体、重积累而轻发现、重趋善而轻求真、重综合而轻分析等等.当然,这是就其教育哲学整体特征而言的,并不意味着绝对地偏向一方或绝对忽视另一方.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通过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观念和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及其教育价值观的透视来探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征.一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育这一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如孔子十分重视教育,把人口、财富、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认为在发展生产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之后,惟一的大事就是“教之”,即发展教育事业.他从“国之本在家”的思想出发,重视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孝悌忠信”的教育,孔子看到了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这种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的认识,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礼记·学记》则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16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认定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涵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一是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形成良风美俗.这可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教育关于教育的社会功能的经典性的概括和总结,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二是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但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如孔子说:“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未知,焉得仁?”董仲舒也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这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德智统一观,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要地也是为德育服务.德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关系,知识与才能之间也存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唐人刘知几说,一个人如果有学问而无才能,好比拥有巨大的财富却不会经营它;如果有才能而无学问,则像本领高超的工匠,没有刀斧和木材,也无法建造宫室.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是:“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明人徐光启反其语曰:“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与人”.徐光启强调培养人的思考能力与习惯,进而掌握科学的方法.《礼记·学记》深刻地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并要求教与学辩证的统一,明确地指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认为教与学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教学相长不只意味着教与学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传统教育中这些深刻的辩证法,即便在现代教育学专著中亦属罕见.

    三是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性、心性的内在道德功能观.中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人不仅与天地相参而且顶天立地,追求“同天人”、“合内外”(即殊相与共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统一).在这种“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中国传统教育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表现出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与西方传统教育不同,中国传统教育不是悲观型的,而是乐观型的;不是“罪感教育”,而是“乐感教育”;不是消极无为、逃避现世,而是刚健有力、自强不息;不是以个体为本位,而是以群体为本位;不需要依靠宗教信仰和祈祷,不主张离开社会和家庭,而是强调在家庭、学校和日常生活之中积累道德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即“极高明而道中庸”;不用到上帝面前而是在自己内心中寻找美丑善恶的标准,追求道德的“自律”而不是“他律”.中国传统教育强调人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以仁由己”,“自我修养”,“自省”,“自反”,“慎独”,直到“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教育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向自身而不是向外、向上,不是听上帝的召唤,亦不是等待外在的指令.重视其内在的力量,重内过于重外,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注意的教育特色.

    题3: 中国有哲学吗?

    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只有近似的内容上的谈论.中国思想的出发点、谈论的目的、以及内容的发展都和西方的哲学思维不一致,思想的内核存在原则性差异.连哲学这个词都是从日本引进的.中国人的很多学问本来不需要按照西方思维形式去构建,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比如文化傲视的惯性、攀比式的潜意识等等,都促使中国的很多思想走了没有必要走的道路,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生怕自己的文化落后于人,是传统的心理意识在作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生搬硬套西方话语,这属于受累不讨好的做法.中国的思想是零散式的,是孤立存在的,西方的哲学思想呈现的是递进和科学性的特殊历史式发展,整个思维方式在很多方面都不同.

    题4: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失是什么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失是辩证思维:矛盾统一规律下的中庸思想,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是什么呢?是“中”,“中”又是什么呢?自己悟去!

    西方哲学思维方式以亚里思多德的“排中律”(要么是要么不是)为标志演绎下来,以判断性思维(肯定式)的方式最终与科学对接.

    题5: 求我国传统哲学对现代工程的启示?[政治科目]

    最好的工程 莫过于与天地自然合二为一 凡是存在与天地之间的 皆是自然的工程 人造工程何不效法 这样才最适合我们生存的世界

  •   4
  • 相关文章

    交响乐之父是谁
    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
    启蒙运动时间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
    三大改造的实质
    辛卯年是哪一年
    公元前2000年
    诗史是谁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