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代表】儒家、法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谁?儒家三个、法家一个..._历史_ID注册☆542
编辑: admin 2017-16-06
-
4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5.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6.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7.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8.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9.农家, 农家代表:许行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道家,儒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历史科目]
道家老子
即不违背自然规律,而行事,万事不可强求
儒家孔子
主要是仁,以人为本来进行统治
法家荀子,商鞅,韩非子
法是指严厉的法规,术是指运用权术+技巧,势是指统治者的个人威势
韩非子主张把三者结合进来进行统治
题2: 百家争鸣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主要思想、代表人物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各派的思想,回答要准确、简练一些,如果有网站有类似的内容,请将网址告诉我,
一、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1、老子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治”2、庄子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二、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1、孔子 主要是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一是体仁...
题3: 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历史科目]
儒:孔子 孟子 荀子(战国)
道:老子 庄子
墨:墨子
法:韩非(战国)
题4: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他们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学术主张.】
儒家:孔子 《论语》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墨家:墨子 非攻 《墨子》 其思想主张为:兼爱,非攻,沿、尚贤,尚同,节用等.
道家:老子 《老子》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
法家:韩非子 《韩非子》 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
纵横家:苏秦 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以政治游说为特点的谋士集团
题5: 【儒家道家法家怎么区别?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又有什么关系?怎么区分他们的宗旨?万卷不离其宗,】[历史科目]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法家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这个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如有所谓的“法”、“术”、“势”:法即是法制,以严刑峻法管治国家,有功者重赏,有过者则重罚;术即是权术,国君要懂得如何利用政治手段,对付政敌,以保持权位;势即是权威,国君要保持自己的权威,才能驾驭臣下.
战国时韩非乃法家集大成者,他总结了法家各种学说,认为“法”、“术”、“势”三者都是缺一不可,必须互相配合地运用.又在儒家荀子的理论上吸收,认为人是天性本恶,不但对普通人,就连亲子间关系也是这种特质.
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刚刚相反,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法律(法和法律有不同)(法好比物理,而法律则是人为)是对人类的束缚,要全部舍弃;法家则主张要用法律去惩治人,认为人类是顽劣,要用权威去治天下.
道家虽然学派上有所区别,但就其主旨来说是相通的:以“道”为本,自然无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为道家最基础的核心.在各派之间对“道”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中国哲学史上,通过“道”的概念对世界万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辟了中国讨论形而上学的传统.这是道家突出贡献之一.
“道” 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在本源上是相同的,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无为”被道家认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舜帝不是无为而治的吗?他做了什么?只是使本人保持尊贵,令人恭敬地面对南方而已.)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六亲不和有孝慈.”(当我们提倡孝顺、和睦的时候,家庭中的成员本身已经不坦诚、不和睦了,不然是不需要这些的.)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既可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道家各派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此身该作“体”),不迷名、货.其后各个学派都提出轻(不迷)物重身的观点.而庄子,列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他们的著述都围绕宗旨来阐明道理,宗旨依次下来是:仁礼、无为、重刑、因果(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