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历代王朝的称呼】历史上以北京为都的朝代,及各个时期北京的称谓_五絾
编辑: admin 2017-16-06
-
4
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师、顺天府等等.
先秦至秦汉
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蓟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城市,后燕国打败蓟国,后迁都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为蓟县,为广阳郡守驻地.
汉高帝五年,被划为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两晋至隋唐
直至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治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直至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管辖.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史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曾经在这里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属卢龙节度史节制.
五代到辽金元时期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割据政权,自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辽朝于会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析津府,开泰元年改号燕京.
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
成吉思汗于1216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为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蒙古文为Khanbalik,汉字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明清时期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 (今南京) 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战争、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也称为“行在”(皇帝所在的都城,就称“行在”),现在的北京从此得名.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南京作为留都.
清朝入关后随即占领北京,亦称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并且实行旗民分居 政策,也就是八旗居住内城,汉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明朝嘉靖皇帝下令修筑).
近代
晚清时期(1860年-1912年)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使节和传教士得到允许进入北京,在城内各处兴建教堂,使馆则集中在东交民巷.
民国初年(1912年-1928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逃回东北,北洋政府垮台.起初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仍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优秀的文化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民国中后期(1928年-1949年)
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同时撤销京兆地方.民国十九年6月,北平被降为河北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这一时期,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仍有相当的优势,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波士顿”.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在这里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收复北京,并重新更名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率领25万国民革命军投共,北平未经战斗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宣告成立.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北京历史上都有过什么名称?有谁知道?】
名称先后称为:
蓟城(周王朝)、
燕都(南北朝后期)、
燕京(北京历史上有四个时期称为燕京:唐乾元二年,辽会同元年,金天会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十年)
、
涿郡(汉高祖六年)、
PS: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涿郡改称垣翰郡.后在东汉时又复称涿郡.
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涿郡改名范阳郡,治所仍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涿郡数易其名,其所辖区域也屡次变动.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精简地方行政机构,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撤涿郡,所辖区域并入幽州.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幽州改称涿郡
幽州(隋开皇三年)、
南京(辽朝)、
中都(金朝自金世宗起到1217年)、
大都(元朝都城,元大都)、
京师(明朝永乐帝起为都城,当时被称为京师)、
顺天府(明清朝两代,乾隆八年固定下来)、
北平(北京最早于1368年9月12日称北平)、
北京(1949年9月27日,才又将北平改为北京市).
题2: 北京历史上有多少种称谓?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题3: 【北京有多少年历史?曾是哪些朝代的国都,当时的名称叫什莫?】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北京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
一 中国与世界各国定都的差别
金主亮贞元元年(1153),由上都迁燕京,北京始成为国都.但那时是宋、金、夏三国鼎立,宋都临安,北京不是唯一的国都.
自此上溯至燕立国,战乱频繁.七国对峙,各有国都.秦灭六国,始有统一的京都.自秦以后,分合无常.多则一二百年,少则一二十年,又出现政治大动乱局面:由合而分,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各国对峙,又各有国都.分久必合,新出场的英雄好汉,打天下,统一江山,又从他们集团的利害考虑,往往另建新都,所以都城的变迁很频繁.元以后约七百多年,北京长时间成为京都,但也出现南京和北京的易位.
这是中国国都变迁史的特点,要研究北京建都史,一定要结合这一特点,进行考察.
外国建都后很少迁移,如泰国的曼谷、埃及的开罗、墨西哥的墨西哥城、阿根延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美国的华盛顿、加拿大的渥太华.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的国都没有变迁,如英国的伦敦、瑞士的伯尔尼、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西班牙的马德里等,有些国家在二战期间为法西斯德国所兼并或占领,复国后仍以原国都为都,如奥地利的维也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丹麦的哥本哈根等,巴黎于二战期间为法西斯德国占领,以贝当为首的法国卖国分子在法国中南部维希组织傀儡政府,盟军登陆后,法国解放,仍以巴黎为首都.二战末期,罗马尼亚人民起义,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仍以布加勒斯特为首都.
有的国家国都变迁的也不过一次,如日本的都城原在西部的“京都”,明治维新后迁往江户,改称“东京都”.莫斯科原是莫斯科公国的都城,后来成为统一的俄罗斯的京都.十六世纪彼得大帝迁都彼得格勒, 10月革命后,都城又迁回莫斯科.柏林原是德国的首都,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二,东德的都城仍在柏林,西德的都城则在波恩,德国统一后,暂时,仍以波恩为国都,已决定迁回柏林.
中国情况很特殊,建国很早,建都也很早,而都城的变迁却很频繁.
二 燕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殷纣王父帝乙迁都朝歌,今豫北淇县地区.武王伐纣灭殷,不以朝歌为国都,回关中,另建镐京,称宗周,在长安西南.周公东征后,又建洛邑(今洛阳),称成周.到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吠戎等所杀,子平王东迁,以洛邑为都城,史称东周,直到战国末为秦所灭 .
洛邑虽是东周王朝的都城,由于周王窒衰落,没有形成为政治中心,因其地居天下之中,商业发达,经济较繁荣,为天下一都会.
各诸侯国及战国时各王国也有其国都,如晋都曲沃(又迁绛)、齐都临淄、楚都鄂、赵都邯郸、秦都咸阳等.
今北京地区当时属于燕国.周武王灭殷后,封召公爽长子于北燕,称燕国.据《史记·索隐》载,唐时幽州蓟县,属边区,与山戎杂居,社会发展缓慢.西周时,最初八代无世系可考.从周厉王至春秋初,只列世系.春秋时期记载亦极简略,不参与中原诸侯的盟会.战国时期,特别自燕昭王(前311至279)进行改革,招贤纳士,经济、政治、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曾参加“合纵”以攻秦,又大败齐国,攻占70余城.20年前,房山琉璃河出土周代墓葬,其中驷马车葬不少,这标志畜牧业、炼铁业等有较大发展,与中原地区相同,荆柯将去刺秦王,别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格律和情调同项羽《亥下歌》、汉高祖《大风歌》相同,与中原先进文化并驾齐驱.
燕名将秦开曾袭击东胡,迫其后却干余里,筑长城,从今怀来至辽东,置上谷(唐时称北燕州,今怀来一带)、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各郡,防御东胡和匈奴,形势地位很重要.
司马迁评曰:“燕迫蛮貉(指东胡、匈奴),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凡灭者数矣.”然能维持八九百年,“在姬姓独后亡”,至前222年,为秦所灭,燕人卫满等则流亡辽东,经略开发.
出现了秦开、燕昭王、荆柯、卫满等英雄人物,当时已传扬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土,表现了燕人的气质.
三 秦汉至隋唐时期东北部的政治军事重镇
秦始皇灭6国,一统天下,舍东周王朝的洛邑,而以咸阳为京都,因秦在关中已有几百年的根基.
前202年10月(秦汉以农历10月为岁首),项羽败亡后,刘邦在诸侯将相拥戴下,即皇帝位,初以洛阳为都城.5月,他采纳张良、刘敬等建议,入都关中长安,由丞相肖何营建宫殿,因为秦始皇在咸阳及其周围曾建离宫三百,又另建阿房宜,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三个月,所以要另建.不都洛阳,而都长安,一因关中形势险要,一则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得到关中吏民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有其政治基础.
秦统一后,设40郡,今北京地区属渔阳郡.西汉因之,属幽州(13州之一)渔阳郡.
秦始皇筑长城,防御匈奴,渔阳郡是军事重镇.陈胜,吴广等900戌卒,就是调赴渔阳去屯守,而中途起义.
秦汉之际,燕、齐、赵居民避乱流亡辽东的约几万人.汉初,燕人卫满亡命辽东,成为流民的领袖,自立为王,并略地至朝鲜北部,汉武帝起兵灭卫满后代右渠,水路由渤海,陆路出长城.幽州渔阳郡成为经略辽东的军事重镇.
王莽篡位,仍以长安为都,因他在长安掌权多年,有其政治基础.
东汉光武帝以关中经过更始,赤眉与豪强的混战,破坏不堪,遂以洛阳为京都,并以此为基地,陆续消灭割据势力.
东汉设13州部,今北京地区属幽州,州治在蓟县,仍然是东北边方的政治军事重镇.
东汉末,东胡族乌桓兴起,分三大部,居住于辽西、辽东、右北平,各称王.中山太守张纯叛汉,自称“弥天安定王”,为乌桓三大部元帅,寇掠青、徐、幽、冀4州,杀略吏民.灵帝末期,委任刘虞为幽州牧,平定叛乱.
不久,中原大乱,军阀混战,争夺地盘,冀州牧袁绍得到辽西乌桓部大人蹋顿的援助,打败幽州牧公孙瓒,兼并幽州,矫制封乌桓三大部大人蹋顿、难楼、削王等为王,皆称单于.
袁绍自官渡战败病死(202),曹操连年进攻袁家诸兄弟,袁尚败走幽州,投奔乌桓蹋顿,蹋顿于206年寇边,企图助袁尚收复冀州,第二年,曹操亲率大军打败乌桓兵,斩杀蹋顿,各部陆续归降,徙居内地,幽州、并州均归曹操统领,新兴起的鲜卑部落也归附曹操.
安禄山即以范阳节度使的身分,以今北京地区为基地,起兵叛乱.白居易“渔阳毖鼓动地来”,即指此.
后来藩镇割据期间,范阳节度使改名幽州节度使,又名卢龙节度使,治幽州,即今北京,领幽、蓟、易、定、沧等9州,直至唐末,为李克用所兼并.
四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与宋辽对峙
五代初期,幽州等州郡属后梁、后唐管辖. 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起兵叛变,企图篡位夺权,勾结契丹主耶律德光,取得他的军事支持,拜他为父,并由德光册立为帝,史称“儿皇帝,建国称后晋.交换的条件:割幽云16州与契丹,计:幽州治蓟,即今北京;蓟州治渔阳,亦今北京;瀛州治河间;莫州治莫,今肃宁;涿州治范阳,即今涿县;檀州治燕乐,即今密云;顺州今顺义县;新州治今涿鹿县;她州治今怀来县;儒州治今延庆县;武州治今宣化;蔚州治今蔚县;云州治今大同;应州治今应县;寰州治今朔县东;朔州治今朔县.
契丹得幽云16州后,改称幽州为燕京,改国号为大辽.
北宋都大梁,即开封,称东京.自此以北至河间府,一片平原,无险可守.辽占燕云16州,对宋是一大威胁.宋太宗两次北伐,欲图收复燕云,均不幸战败无功.此后一直处守处,澶渊之盟后,每年向辽交纳银绢,称“岁币”,买得暂时和平.宋神宗急于变法,就是为了富国强兵,收复燕云.可见幽州(燕京)归那一方所有,关系重大.这就是燕京在当时所处的特殊地位.
、金自太祖阿骨打于11l5年建国称帝后,不断向外扩张,亦建立5京:上京会宁府是初期的都城,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大兴府,即燕京.除上京外,其他四京是政治军事重镇,不是国都.
金主亮贞元元年,迁都燕京、以燕是列国的名称,不宜为京师的称号,改名为中都.开封府原称汴京,改称南京.11 61年6月,他又迁都南京开封府,大肆搜括骡马,9月起兵南侵至瓜州,为宋虞允文所指挥军队大败于采石矶.金人立曹国公东京(辽阳)留守完颜乌禄(改名雍)为帝,即金世宗.10月,金主亮为部将所杀,金世宗又定都中都(燕京).
十三世纪初,蒙古兴起.1213年,蒙古兵一再围金中都(燕京),金宣宗被迫于1214年5月迁都开封,燕京为蒙古所占领.
金以燕京为首都前后共82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建都和林.1260 年,元世祖即位,以汗平为都,4年后,即1264年,迁都燕京,改称大都,称开平为上都,至1368年元顺帝逃往塞外,明徐达克复燕京.
六 明代以后南京北京轮换建都
明太祖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夺取天下,于1368年即皇帝位,建都应天府,称南京,开封为北京,曾营建濠州,拟置中都,后罢.称元大都为北平.
建文帝继位,仍以南京为首都.
靖难之变后,明成祖篡位称帝,最初也以南京为国都.永乐四年(1406)开始营建今北京宜殿,准备建为京城,永乐十九年正月,始迁都北京.未迁前,南京仍是京都,他若北巡或出塞打蒙古,太子留守南京,称监国,中央朝廷各衙门也在南京,一般政令亦在南京发布.这就是作为首都的基本特征.
明成祖迁都后,为尊重乃父,仍称南京为京都,北京为陪都.但北京已是事实上的首都,因为皇帝和中央朝廷在此,政令也由此发布.宣宗后才不称陪都.从明成祖迁都到李闯王进京,北京一直是明王朝的京都.
李自成曾在北京即皇帝位.北京又是大顺政权的都城,虽然只短短几天.
1644年5月,明福王朱由嵌在南京即皇帝位,仍以南京为京都,但只存在一年.
1644年3月,多尔衮率清兵入关,5月占领北京,9月,清王朝定都北京,直到辛亥革命被推翻.
辛亥革命爆发后, 1911年12月29日, 17省代表在南京开会,依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元旦正式就职,以南京为首都,迫使清帝退位.依照南北和议,孙中山于2月13日辞职,另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但他必需
到南京首都就职,袁以种种藉口和手段,不到南京.4月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被迫通过决议,迁都北京,即通常所说的北洋军阀政府及其都城.
1927年北伐胜利,推翻北洋军阀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又奠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以重庆为陪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定都北京,并载入宪法.
以上是北京在历史上地位变迁的简单过程,算不上什么论文,仅仅为研究北京史的同志提供一些参考的线索.
从燕到清,考察北京历史地位的变化时,抓住了错综和复杂的民族矛盾这一线索,便易于理解,同时也是北京同南京、洛阳、长安的不同之处.民族斗争的结果,不断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融合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面.
题4: 北京在各个朝代的称谓求北京在秦,汉,唐,宋,元,明,清的称谓,历史课上要用的,
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蓟、蓟城、幽州、燕都、日下、幽都县、幽都府、燕京、春明、京城、燕山、中都、大兴府、元大都、汗城、北平、京师、宛平和北京.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题5: 【北京在各朝代的称呼】
古史传说 叫 幽陵、幽都
商 燕、蓟
周 燕、蓟
秦 广阳郡
西汉 燕国、广阳郡、广阳国
东汉 幽州广阳国、广阳郡
魏 幽州燕郡、燕国
晋 幽州燕国
后赵 幽州燕郡
前燕 幽州燕国、燕郡
前秦 幽州燕国
后燕 幽州燕郡
北魏 幽州燕郡
东魏 幽州燕郡
北齐 幽州燕郡
北周 幽州燕郡
隋 幽州、涿郡
唐 幽州、范阳郡
五代 幽州
辽 南京(燕京)析津府
宋 燕山府
金 中都大兴府
元 大都路
明 北京、京师、顺天府
清 京师、顺天府
中华民国 京兆、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