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历史_冥界军团AQMB

编辑: admin           2017-16-06         

    首先先解释一下宋明理学的概念: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派别:

    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高二必修三教材中主要讲的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他们形成的背景是三教合一.

    我就按必修3的内容来说了.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方法论是“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字守仁,也称王守仁)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其方法论.

    而性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这些必修3教材上并未做过多解释.

    宋明理学这一章主要把握这俩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 以及它的影响跟评价.

    我在这补充一下影响以及评价:

    影响: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

    评价:

    消极方面:以三常五纲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积极方面: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还有不理解的可以追问.不过我也是高二学生 今天要回学校了.追问后我下周来可以再替你解答.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政治科目]

    宋理学、明心学,都是伪哲学,都是“手段学说”,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它们从真理哲学中牵强附会而生,而今天被人们揭穿、抛弃之后,又欲图牵强附会、欲图成为真理哲学.是非在人心,我看你演戏!

    ● 去探得宋理明心存在的意义、目的、阴谋,鄙视它,看扁它,藐视它,消灭它.我们只是明辨是非去伪存真而已,它们却装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样,跟谁强奸了它一样.我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没有刻意的情感的,对于伪学只需无视就行了,他们咋咋呼呼反而影响我们的情绪.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学说已经没有积极意义了,但体现其学说的一些著作是有可取之处的,文学意义较大.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宋明理学在专制时代的作用就是麻痹人民、愚弄人心,如果今天有心怀不轨的“复辟分子”再把其抬出来聒噪,那无疑是邪恶的,能否抵制这一浊流,也是我们今天文明建设成功与否的体现.

    ● 可笑啊……“没有昨天怎么会有今天”这话也能用在这里?唯物主义的两大活动[探寻真理]和[批判伪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人类思想进展历程遵循如下一个模式:[自然崇拜]→[神仙向往]→[无神论]→[唯心主义]→[反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如果说有[前后关系],那也只能这么认为了:有昨天唯心主义的存在,所以有今天反唯心主义的存在.(但是不要附会为传承关系,而是革命关系,是先进代替落后)

    题2: 宋明理学新在哪里[历史科目]

    新在,它第一次融合了佛、道、儒三家学说,虽然仍然以儒家学派为主流,却有兼容的内涵在其中.宋明理学中有许多观点都和佛、道相关.例如理学家认为天地万物的都遵循一个理.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宋明理学中的心学则和佛教有莫大的联系,如“心外无物”,和佛教中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一样的道理,都讲求一种源自内心的追求.

    宋明理学代表的是理学与心学两大学派,但之所以能够合称为“宋明理学”,就在于他们同属一脉却又吸收了佛家道家学说,都企图为当今政治服务,但是显然,遵循三纲五常的理学占了明显上风.

    题3: 【什么叫宋明理学】[历史科目]

    宋明理学又称宋明道学,它既包括宋代的程朱理学和也包括宋明两代的陆王心学,是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狭义理学专指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题4: 宋明理学的内容(一个选择题)宋明理学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历史科目]

    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他通过“格物致知”地方法认识世界;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即“发明本心”“致良知”.他们都认为世界不是客观物质的世界;实质都是以儒学思想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也就是以伦理道德为其核心内容.

    题5: 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的内容[语文科目]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相关书籍

    其基本观点包括: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因此民国时期陈复开始提出“心灵儒学”做出注解.儒家的学脉自清末已经全然中断,西学东渐的过程里,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张开的贡献.因此,陈复重新提倡心学,并书写《盘古心经》,继承阳明学的道统,再开“盘古心学”,创办书院讲学,教育弟子,并组织“新人道协会”,从事外王事业的奋勉,这使得心学开始有新的动能,这种心学包容儒释道传统三教思想,兼融新世纪思潮与印度玛家哲学,创造出极其特殊而新颖的儒学面目,目前正在台湾发展中.

    王阳明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好多人认为心学是空谈,实在是被歪曲的太厉害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好比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就是实践.表面上看这个实践好像是在对客观的父母进行作用,其实是对自己的本心进行作用,万物皆在本心.这个孝顺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没有教我们要我们孝顺他,这是纯粹发乎没有私心物欲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后,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因此消失.

    讲究名正言顺是中国的特色,思想家们都想争儒家正统的地位.朱熹为了宣扬他的思想,减少反对他的阻力,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篡改《大学》,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解释.其实他的思想跟儒家的思想有很大的背离了.

    同样聪明的王阳明的心学完全是靠批判朱子之学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刚开始他至少在表面上他也不敢和朱熹的思想分道扬镳,因为当时的程朱理学是主流,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这些东西,为了减少阻力,他写了几本书,《大学古本》,说心学才是儒家的嫡传.《朱子晚年定论》,说朱熹晚年已经逐渐象心学靠拢了,又把儒家按照自己的心学理论进行解释.举一个例子,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罗钦顺就对此进行了质疑,王阳明很委屈,表明了心迹说道

    孟子辟杨、墨,至於「无父无君」.二子亦当时之贤者,使与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为贤.墨子「兼爱」,行仁而过耳;杨子「为我」,行义而过耳.此其为说,亦岂灭理乱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至比於禽兽夷狄,所谓「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也.今世学术之弊,其谓之学仁而过者乎?谓之学义而过者乎?抑谓之学不仁不义而过者乎?吾不知其於洪水猛兽何如也!孟子云:「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杨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时,天下之尊信杨墨,当不下於今日之崇尚朱说,而孟子独以一人呶呶於其间,噫,可哀矣!韩氏云:「佛老之害,甚於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於未坏之先,而韩愈乃欲全之於已坏之后,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呜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众方嘻嘻之中,而独出涕嗟,若举世恬然以趋,而独疾首蹙额以为忧,此其非病狂丧心,殆必诚有大苦者隐於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其为《朱子晚年定论》,盖亦不得已而然.中间年岁早晚诚有所未考,虽不必尽出於晚年,固多出於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曲调停,以明此学为重.平生於朱子之说,如神明蓍龟,一旦与之背驰,心诚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为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盖不忍牴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与之牴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也.执事所谓决与朱子异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於己,乃益於己也.言之而非,虽同於己,适损於己也.益於己者,己必喜之;损於己者,己必恶之.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於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小人之过也必文.某虽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在这里,王阳明已经以孟子自居了,而把朱子看作了墨子杨子一类的人物,彻底划清了界限,在形式上都分道扬镳了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宋明理学中心学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所以,我认为要理清王阳明心学不得不提及陆九渊和朱熹对“理”、“气”、“心”几个关键点的不同理解.

    “理”的分歧.朱陆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但是陆九渊借助的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自杂谈》,其与朱熹所说的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的明显不同.结果,朱熹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因此,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因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实现增进道德的目的.(从当前德育范式来看,学习知识的多寡并不决定道德水准,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为公的公仆并没有高深的知识,但是,知识的深浅有助于增长道德水准,不过,这是由于学习者不把学作为致知目的而作为完善德性的追求之果.朱熹本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而这种定为方式决定了难以达到道德的较高境界.)

    “气”的分歧.陆九渊的概念中,“气质”只是一个生理、心理意义上的问题,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状态.他认为,人的这种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会行为之间虽有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关系,即人的气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贤愚,并不能决定人的做后归宿,学能变化气质.朱熹之气是和理相对的概念,既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一草一木),又指形成人物(善恶贤愚)之别的内在因素.

    “心”的分歧.朱熹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陆九渊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状态,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朱熹觉得形而上心为道心形而下则为人心,本质还是天理决定气的问题;陆九渊似乎认定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   4
  • 相关文章

    交响乐之父是谁
    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
    启蒙运动时间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
    三大改造的实质
    辛卯年是哪一年
    公元前2000年
    诗史是谁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