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的新是什么含义】【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_历史_冷死hgYW42ZA53

编辑: admin           2017-16-06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首先在于其指导思想新.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认为中国要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伦理观念,他们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陈独秀第一个提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个口号.《新青年》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当时,这个口号不仅新鲜,而且反对专制,反对愚昧迷信的进步性更是显而易见的,对科学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其次,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内容新.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要建立近代社会深层次的政治文化.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向前迈了一大步.

    第三,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形式的新.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陈独秀、胡适倡导白话文,提出了对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1916年《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可见新文化运动不仅在思想、道德、文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对传播思想的手段——文学作品的写作形式也进行了革命.所以这场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一场文学革命.

    第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产生的历史作用.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具有二千年历史的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以儒家为代表的旧道德、旧文化,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启发了民众的觉悟,这对五四爱国运动起宣传动员作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总之,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以儒家传统道德为其矛头所向,以新文学为其进行思想解放斗争的工具,深入的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天地.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怎样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他有何局限性】[历史科目]

    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大钊

    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题2: 【怎么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历史科目]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内容: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李大钊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5)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局限性:①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②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题3: 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他又新在那里[历史科目]

    新的含义:指传播马克思主义.

    新在哪:较为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我们老师说这个一般都是考选择题的~

    题4: 谈谈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科目]

    文章作者:[大宝·韦] 新文化运动距今已经八十多年了,虽然短短八十多年的时间,但其间发生的事件却远远超出了其所承受的历史容量:军阀割剧、世界大战、国内战争、王朝更迭,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类政治运动.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却并未因此减弱,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不断赋予了新的理解与意会,直至今天还保待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但这样不可避免会出现另一种情形,就是其运动内涵会被无限止的扩充与修改,所以就有必要对其几个基本点进行澄清与说明. 一、研究新文化运动不能忽视晚清的时代背景. 我们通常谈到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一般会以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为起点,如果还要往前推的话,顶多是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上限.而说到时代背景,大概谈到多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北洋政权.可是真正代表中国近世思想巨变的晚清思想,却被划到另一个时间段里,不为新文化运动研究者所重视,即或有人提及,也只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补充材料附于骥尾.这样的结果是,新文化运动可能会被当作一个横空出世的事件孤立起来看,缺乏整体感. 说到晚清思想,当首推康、梁. 1891年,康有为经过一番对周秦、西汉的书籍考辨后,对中国千百年来奉若神灵的学术经典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于是举今文学之大纛,最终得出“始作伪乱圣制者,自刘歆;布行伪经篡孔统者,成于郑玄”的结论,也就是说汉学非汉学,乃新莽一朝之学,是新学;宋人所尊的经典,也非真经,而是伪经.这便是闻名天下的《新学伪经考》,其说在当时不啻是石破天惊之语,成为近世疑古思潮之滥觞.可是康说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今古文之争,其主要目的却是为维新变法服务,所以往往会比附西学.这一点在其后的《孔子改制考》表现得更是直截了当,他把孔子认作是“托古改制”的教主,引申为耶稣基督,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康氏之尊孔,并不以孔子之真相,乃自以所震惊于西俗者尊之,特曰西俗之所有,孔子亦有之而已.” 康弟子梁启超,大张康学,“其论学术,则自荀卿以下汉、唐、宋、明、清学者,掊击体无完肤.”也是一派今文学家的面孔.可是梁自三十以后,却同康出现分歧,并绝口不提“伪经”、“改制”,而是大谈“民权”、“新民”等西方学说,并倡“共和”,其“少年中国”之说,更是影响甚众,蒋梦麟就认为“梁启超在介绍现代知识给年轻一代的工作上,其贡献较同时代的任何人为大”,所以梁称自己虽“不敢自谓能开风气也,然窃有志焉”. 所以说中国近世思想之变,盖自康、梁始,新文化运动受其影响,无庸置疑.其他如章太炎、林纾、严复等人的思想也在各自领域绝大地开启了一代人的思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再去体会“白话文运动”,以及“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和“大禹是一条虫”的言论,就不难理解了. 二、了解新文化运动,宜从细微处入手. 我们通常面对新文化运动时,往往会举其大者,谈的多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却淡化了一些微小细节,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记.比如胡适最先提出的是“文学改良”,到了陈独秀那里则成了“文学革命”;胡适最初认为“狭义之典,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而钱玄同则义正言辞地表示“凡用典者,无论工拙,皆为行文之疵病”.这些细微处的分岐经常会被认作是“细枝末节”,不为人重视,就连当事人也认为无碍“新文化运动”的大方向,用一些“启我甚多”“惠我良多”等客套话蔽之,而恰恰正是这些貌似可以忽略不记的分岐最终导致了以后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裂. 奇怪的是,一些人最初的见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怪异、激进的行为却得到喝彩,以致于“反传统”成为主流. 三、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也有不同认识. 胡适以“历史进化的文学观”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历史演进到今天,相应地文学也应发生变化,所以“白话文文学”当之无愧地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在“新文化运动”风潮中诞生的《新潮》杂志,其英文刊名为“Renaissance”(文艺复兴),可以看作是北大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另一种理解.而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则认为中国文学变迁实则是“言志”文学与“载道”文学两股潮流依次更迭的演进过程,“新文化运动”可以看作是明公安竟陵的合流.凡此种种,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参与者们最初并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目标,而是各自为阵,以各自的理解投入到运动大潮中,这样就为日后的分岐埋下了隐患.

    题5: 怎样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

      在世界范围内,民主与科学不过是自由之树上结出的硕果.在西方,尤其在英美等国,民主与科学之果早在两个多世纪以前就结出来了.民主离不开自由.民主首先是竞选投票的自由、是公民自由发表政见的权利.科学同样离不开自由.没有科研的充分自由,就难有科研的成果.科学精神在本质上是自由的精神.只有在个人自由最多的地方,才是科学最发达的地方.科学研究是独立、自由的研究者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自由与自主是开展科研的前提.国家强大的程度与其自由的程度成正比,科学的繁荣程度也与科学家们的科研自由程度成正比.

      一些人即使注意到自由的重要性,也只不过是把 “民主、科学、自由”等而视之,以为它们是三位一体且不可分割的.这个看法是错误的.自由与民主、科学三者并不是同一个层次的平行关系,并非同等重要,而是因果本末的关系.自由是民主与科学之本.德先生与赛先生相互之间是兄弟关系,他们都是自由之子.没有保障思想自由的充分自由的社会环境,科学就止步不前,充其量不过是技术上的仿冒;如果没有自由的个体,就没有个人可以进行自由政治活动的自由民主政体.

      对于发展科学,任何人都没有异议,甚至包括独裁者.在独裁统治下,民众的自由科学探索受到压制,科学是权力化的、服务于统治机器的科学,是匍匐于政治权力面前的科学.权力说什么是科学,什么就是科学.这样的科学侵吞民众的福祉,瓦解个人的自由,加冕统治者的权力.在自由社会中,科学首先是个人的、民间的科学,这样的科学才是增加民众福祉的工具.

      有了自由的制度,科学就会自动得到发展;没有自由的制度,科学就发展不起来,因此也无法振兴国家.权力主导科学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压缩民间科研的空间,占据了创造性思想自由驰骋的疆场,把民间的多中心的自主科研活动,变成了以权力为单一中心的依附性科研活动.在科研的举国体制下,科学家没有探索的自由,没有发现真理的权利.其任务不是发现真理,而是实现统治者的政治追求,完成体制所赋予的作为政治任务的科研任务.独立的人格必须屈从于政治上的要求.然而,科学研究的基础是自由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一旦被关进官僚的铁牢笼,就无从发挥了.

      科学研究与经济活动一样,也需要有一个个人充分自由的市场环境,政府不能干预,更不能主导.历史上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绝大部分是民间的成就,是来自民间的需求,来自民间的智慧.政府的作用在于创造一个自由的科研环境,而不是把科学家和科研当作发号施令的对象.发展科学技术,不需要计划式的举国体制,而需要激发首创精神,让科学研究者们自由想象、自由研究、自由辩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五四的“民主与科学”诉求背后,群体高于个体,国家高于个人.个人仅仅是实现集体主义目标的工具.国家或民族是目的而个人只是工具.纪念五四,不是为了否定五四,而是要超越五四已经达到的高度.我们不能继续简单重复民主科学的口号,把民主和科学看作是解决国家面临的一切问题的终极手段.很多人说,中国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德先生与赛先生的问题!不,我要说,中国的问题在根本上是自由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永远不会有德先生赛先生的立足之地.

      有人会问,民主,科学,难道有什么不好吗?我说,民主与科学非常好.关键是,没有个人的充分自由,人们永远也无法充分享受到民主与科学的好处.在个人享有充分自由的地方,民主与科学才有扎根之所.所以,中国人要想得到民主与科学,须由民主与科学的信徒皈依为个人自由的信徒;从关心国家的命运转变到关心个人的命运;从向往民主与科学到向往个人自由;从向往果实改为努力播种.须认识到,中国人需要什么高于中国需要什么,中国的需要须服从于中国人的需要.在这个以个人而不是国家、以个人的自由而不是国家的权力为出发点的前提下,才可能求得民主与科学的果实!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自五四运动以来的遭遇告诉我们,要想得到民主与科学,就必须先行追求个人的自由.

      自由才是关键!

  •   4
  • 相关文章

    交响乐之父是谁
    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
    启蒙运动时间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
    三大改造的实质
    辛卯年是哪一年
    公元前2000年
    诗史是谁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