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进谏图作者】魏征进谏图的作者是谁_历史_绀野树里

编辑: admin           2017-16-06         

    作者是阎立本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魏征进谏图是谁画的

    阎立本(约601~673), 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汉族,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

    题2: 魏征进谏图是谁画的拜托了各位谢谢

    我画的,哈哈哈,开个玩笑,阎立本 步辇图

    题3: 魏征进谏图谁画的是历史上的一幅画谁画的[历史科目]

    阎立本

    题4: 魏征进谏的故事[语文科目]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贞观中后期,整个社会的形势越来越好.李世民对创业之初的困境渐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也渐渐消磨了,滋长了帝王的奢侈之心.饱经忧患的魏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阳,路上住在显仁宫(今河南宜阳县).大队人马安顿下来,侍女奉茶,太宗一看茶盘、茶杯都是几年前来这儿用过的旧银器,心中很是不快,命人把总管叫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通.总管心想:贞观初年,皇上您自己省俭得很,怎么如今嫌这嫌那的呢?心里不明白,嘴上却只好认错,赶忙命御厨将皇上的晚餐多加了几样海鲜.晚上,太宗来到餐桌前,瞥了一眼,又大为不悦:“怎么搞的,海味不见薪奇,山珍又少得可怜,总管哪里去了?快把他贬为百姓!”说罢拂袖而去.

      第二天,魏征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来到太宗的内宫.这时的魏征已是唐太宗的宠信之臣,进出较为方便,与太宗讲话亦自在得多了.叙过君臣之礼后,魏征转入正题:“陛下,臣闻皇上为总管侍奉不好而发脾气,臣以为这是个不好的苗头.”

      唐太宗不“我大唐国家殷实,多花几个小钱有什么了不起?再说,我可是一国之君啊!”

      魏征深感唐太宗“当局者迷”,便决计为他指点“迷津”:“陛下,正因为您是一国之君,所以您一开头,马上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就要形成一种奢靡的风气,那就糟了.”

      “爱卿,请不要把话说得这么严重.国君就我一人,其他人谁敢向我看齐?”

      魏征越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皇上经常把隋亡的教训挂在嘴上,何不以此来警策皇上呢?

      “陛下,当年隋炀帝巡游,每到一地,就因地方上不献食物或贡物不精而被责罚.如此无限制地追求享受,结果使老百姓负担不起,导致人心思变,江山丢失.皇上怎么能效法隋炀帝呢?”

      这一着真灵,唐太宗果然大为震惊:“难道我是在效法隋炀帝吗?”

      “是的,陛下!像显仁宫这样的供应,如果知足的话,会很感满足的.但如果炀帝来,即使供应再丰盛精美一万倍,也难填他的欲壑.”

      唐太宗听了既震惊又感动:“爱卿,除了你,其他人是讲不出这种话的啊!”

      在封建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命为“真龙天子”,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如有谁抚之,就要被杀,故批评皇帝就叫“犯龙鳞”,很危险.魏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不畏“犯龙鳞”,刚直敢言,勇于谏诤,检点太宗的过失,这该要有多大的勇气啊!作为一个明君,有时也免不了对魏征不顾“天子”面子,当面“揭短”而大光其火.有一次,魏征又在朝廷上把唐太宗弄得很尴尬.退朝之后,太宗发狠道:“魏征每次上朝都扫我的面子,我早晚要杀了他!”当然,唐太宗最终没有杀魏征,想通之后,反而更加信任魏征了.在魏征为代表的大臣带动下,贞观群臣争相谏诤的空前绝后的局面,它是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因素.

      魏征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特别器重,官至二品,封为郑国公.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重,唐太宗不断派人送去药品和食物,并遣专人到魏征家中看护,随时禀报病情.太宗还两次到魏征家中探望.第二次,太宗还带上太子和衡阳公主.魏征勉强地拜见了太宗.太宗忧伤地安慰魏征,叫他好好养病,并流着泪问他有什么要求.魏征强支病体说:“我不愁别的小事,只担心国家的兴亡.”作为太宗的肱股大臣,魏征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第二天,魏征便溘然长逝,享年64岁.

      唐太宗悲痛万分,罢朝五天致哀,命以一品官礼葬,还把魏征像画于凌烟阁,经常前往吊唁赋诗,以示纪念.

      太宗曾在魏征像前说:“我用铜作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了解得失.今天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唐太宗把魏征看作是了解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这既是对他们君臣关系的生动概括,也是对魏征的公正评价.

    题5: 唐太宗善于听取魏征进谏,有没有不听进谏的时候呢?《贞观政要》找不到这样的记载呢.[语文科目]

    既然读过贞观政要,想必对唐史有些熟悉了.

    高昌国曾是唐的属国,国王鞠文泰在西突厥分裂后同唐朝反目,率兵攻打同是唐朝属国,唐朝交涉未果,发布檄文,以侯君集为帅,率二十万问罪之师讨伐不臣的高昌鞠文泰,鞠文泰连病带吓死掉了.其子鞠智盛即位抵挡不住,最后向唐朝投降.如何处置高昌国的善后,唐朝内部意见不一,魏征进谏:保留高昌国,鞠文泰的儿子继续当国王,这样可以减少国家费用,太宗没有听取魏征意见,改高昌为西州,设立安西都护府,留兵镇守.

    事实证明,太宗的意见显然比魏征技高一筹,孟宪实先生讲唐史介绍过这一部分.可见太宗善于纳谏,他是善于采纳正确的意见,而不能说唐太宗善于听取魏征的意见.这样的事例还有的,有兴趣的话再看贞观政要,听听孟宪实先生详讲唐史还有发现的.

  •   4
  • 相关文章

    交响乐之父是谁
    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
    启蒙运动时间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
    三大改造的实质
    辛卯年是哪一年
    公元前2000年
    诗史是谁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