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论语的观点】《论语》《孟子》与儒学的关系是什么_历史_蛛﹒

编辑: admin           2017-16-06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孟子》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江山为重" 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本人自己著述的.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东汉赵岐,他在《孟子题辞》中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后来,宋代的理学家朱熹从文章风格前后的一致性来论证《孟子》为孟轲自己写成的.他说:"观七篇笔势如熔铸而成,非缀缉可就."(《朱子大全》)但他也不否认在著作过程中有弟子参加.清代的阎若璩也认为是孟子本人手著.第二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死后他的门徒万章、公孙丑共同记述的.最初发表这种议论的,是唐代的韩愈和张籍.韩愈说:"轲之书,非轲自著,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之言耳."(《昌黎文集·答张籍书》)后来,宋人苏辙、晁公武也附和这种观点,但是,他们都没有举出有力的佐证.清代的崔述也持这一观点.第三种意见认为,是孟子与万章、公孙丑师徒一起记述的,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本人.最早阐明这一观点的,是太史公司马迁.我们认为,司马迁的话是可信的.他是西汉人,他所处的时代较早,当时所见到的史料,所听到的传闻,比后人丰富而且确实,我们从时间上来考察,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孟子》一书不是孟子死后,其门徒的共同记述.孟子从62岁结束周游生活,一直到84岁去世,还有20年左右的闲居生活.他除继续讲学外,没有像孔子那样花大量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古籍.而且《孟子》一书是写他自己和学生的言论和活动的,类似于现代人写回忆录那样,是力所能及的.所以说,孟子生前与学生万章、公孙丑一起完成《孟子》一书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被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有些人认为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论语》、《孟子》是儒学的结晶,它是儒学这一抽象学的具体化,孔子、孟子更是儒家杰出代表.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关于《孟子》《论语》《孟子》和《论语》中的名言名句80句.要纯句子,不要乱七八糟的解释什么的.】[语文科目]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9.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0.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2.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3.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1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人的起点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4.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5.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6.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7.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8.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9.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仁者爱人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4.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6.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4.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6.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修养的境界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6.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7.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8.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9.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10.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学问之道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当仁,不让于师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人与文化

      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2.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8.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天下国家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是可忍,孰不可忍?

      立言

      1.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3.巧言令色,鲜矣仁.

      儒家之道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道不同,不相为谋

      3.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必修课本中的“论语孟子”名句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5.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 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题2: “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中“形影相随”的用法对吗?

    1)用法不对,因为孔子对孟子的关系和孟子对孔子的关系是明显不同的.

    2)从历史上说,孟子一直到宋明儒学的时代地位才陡然提高,原来没有那么重要.

    题3: 关于孟子论语的~论语孟子的地位论语孟子的语言风格论语孟子中涉及的成语归类?举出孔子孟子的思想观点(每个观点举相关例子3个):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例子:2.舍生取义例子:[语文科目]

    人民网的教师用书那的 绝对标准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孟子〉二章》二章之比较(任聿珍)

    《〈孟子〉二章》之二章,同为孟子的说理散文,自然多有相同之处.但是,此二章之章法迥异,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孟子说理散文的特点.是故,教学中采用比较法阅读,可以收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效果.具体说来,可用如下“三读法”教学.

    一读课文,掌握精要,探讨文题与论点的关系.

    此二章的标题,均是编者根据二章的结论语所拟.二章标题字数相等(皆八字),每章标题都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标题都用对比,观点鲜明.然而,就标题与该文论点的关系而论,二章却又各有千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故,论点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战争的胜负又由统治者是否得道所决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这一番议论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心论点的深化,故而编者就把这一结论提炼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该章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为文章的“眉目”,这里以论点为题,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显豁.

    综上,二章标题并非都是论点,可见与现代语体文中的议论文一样:有的文题即论点,有的文题只是揭示论题.如此差互比较,自然会获得一种参差之美.

    二读课文,分析结构,讨论二章的论证方法.

    此二章篇幅相当(皆由四段组成),但其结构各有特色.章一开篇提出论点之后,即以战争中攻守的得失利弊为论据,有力论证了前文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两个分论点.据事论理,论证严密,且层次清楚.最后,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题.显然,章一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章二与之则恰恰相反,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显而易见,其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可见,二章章法参差多变而析理透辟,议论参通,殊途而同归.

    三读课文,寻找修辞,体会孟文的镅蕴厣?

    孟子这二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这与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辞格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谓句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当然,《〈孟子〉二章》除了巧妙运用大量排比句式之外,对比、对偶和顶针等修辞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此不一一赘举.

    综上,从课文《〈孟子〉二章》之“一斑”,即可“窥”出孟子说理散文之“全豹”: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等等.无疑,孟子说理散文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题4: 关于孟子的论语一系列我要这些关于孟子论语的东西[语文科目]

    你要的是孟子,论语里面的经典语句吧?

    提问时得把问题说清楚

    论语经典: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巧言令色,鲜矣仁.

    4.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2.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 (尽善尽美)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1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重道远)

    20.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杀身成仁)

    3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孟子经典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

    题5: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不休的是他们的思想和美德.写出他们的思想和美德,并在孔子和论语找到例句孔子谦虚的美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孟子民本思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语文科目]

      孔子 谦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选自于《论语.公冶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选自于《论语·述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于《论语·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选自于《论语·里仁》

      孟子 “以德服人,施行仁政”“人性本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地位最尊贵,国家其次,君主的地位应比百姓,国家轻.

      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发挥自己的思想,不局限于书本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   4
  • 相关文章

    交响乐之父是谁
    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
    启蒙运动时间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
    三大改造的实质
    辛卯年是哪一年
    公元前2000年
    诗史是谁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