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与公平】怎样理解效率与公平的矛盾_政治_销魂哥倊
编辑: admin 2017-16-06
-
4
- 权利的意思
-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 人生观的核心
- 把缺点变为优点的事例_劳誓统同学政治作业《把缺点变为优点的事例》复习冲刺_政治_劳誓统
- 历史和政治哪个好学_柳籽巡同学政治作业《历史和政治哪个好学》复习冲刺_政治_柳籽巡
- 用英语口语介绍产品_巫纲晨同学政治作业《用英语口语介绍产品》复习冲刺_政治_巫纲晨
- 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_余琶某同学政治作业《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复习冲刺_政治_余琶某
- 初一孩子应该怎么教育_怀破臣同学政治作业《初一孩子应该怎么教育》复习冲刺_政治_怀破臣
- 生存现状指的是什么_麻吩巢同学政治作业《生存现状指的是什么》复习冲刺_政治_麻吩巢
- 关于开学第一天的作文_郭捉拔同学政治作业《关于开学第一天的作文》复习冲刺_政治_郭捉拔
首先,公平与效率是存在矛盾的.公平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和分配经济成果的机会、结果的公正性与合理性.效率表现的是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效益与速度.公平属于经济伦理范畴,它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价值;效率是一个经济概念,体现的是一种经济价值.在分配领域,公平原则要求尽量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实现“均贫富”;而效率原则则注重的是按个人贡献大小拉开收入差距,实现个别“先富”.在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有时是不可避免的,特定时期为了促进效率,需要牺牲一定的公平;而为了求得公平,必须付出效率的代价.真正实现公平与效率的二者兼得十分不易.但我们可以在二者的对立中找到平衡,即以最小的不公平获得最大的效率,或以最小的效率减少换取最大的公平,尽量防止偏重一方从而损害另一方.
其次,公平与效率又是统一的.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效率可以促进公平.因为只有注重效率,先把物质财富的“蛋糕”做大,为公平提供物质条件,才有可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公平.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效率的条件和保证,公平也可出效率.因为维护公平,使得经济资源的配置更合理,物质财富分配更公正,从而为效率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并为提高效率增添更有力的保障.严格地说,真正的效率应该是公平环境下的效率,真正的公平应该是有效率的公平.公平与效率统一的一面,要求我们因时因势,注意侧重,调整好二者动态中的平衡.避免不顾实际,盲目用力,导致一损俱损.
公平与效率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我们不能脱离实际地抽象地谈公平与效率.任何公平、效率都是特定的、具体的,都有其历史性.看待公平与效率问题,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才能避免片面性.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待公平,必须搞清楚是什么样的公平,是对谁的公平;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握效率,要弄明白是什么样的效率,是为谁的效率.离开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谈公平与效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性[政治科目]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
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并不否认公平,更不能牺牲公平只顾效率,正确的做法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因为只有坚持公平才能够调动效率的创造者,即主体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主体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同就能够激发他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不公平会使主体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公平效率,所以,只有兼顾公平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而且,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个体被认同和肯定,个体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整个社会整体才能够处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发展,个体间相互协调形成很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高效率.
两者是不可兼得的,但是二者可以有效的相互协调,做到统一.
题2: 【对公平与效率的理解究竟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效率?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很难琢磨.】
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最难的问题是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经济学书本对公平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平均分配是公平.比如一个城市严重缺水,必须平均定量供应;发洪水时,救灾食物平均分发,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特定条件下平均分配是公平.第二种解释是:机会均等是公平.比如大学招生考试,机会对所有参加考试的人是均等的,差别是竞赛的结果.但由于各人家庭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实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各人付出的努力实际上不可能一样,所以机会均等的公平有其局限性.第三种解释是:收入分配的合理差距是公平的.这个问题大家都好理解,但难就难在什么才是“合理差距”,只能模糊解释,实际做法都是根据历史形成的比例(它总有一定的系数)做一些调整而已.上述三种解释都是对的,而且是并存的,但都有局限性.除以上三种解释外,还有对公平的第四种解释,即公平来自认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属于群体中的一分子.当群体中的成员对群体是认同的,公平感就产生了.以一个家庭为例,一家有三个孩子,因为家境开始不好,第一个孩子读到中学就要出来挣钱;以后家境好转,第二个孩子就上大学了;第三个孩子更出国留学了.只要孩子们对家庭是认同的,对父母当时的处境是谅解的,那么谁也不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由此可见公平来自认同.要绝对分清什么是公平,是不可能的.但有了认同感,公平感就会产生.因此,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是培育职工的认同感,由此企业才有凝聚力.
关于效率的理解,最早的经济学书籍采用的是生产效率这一概念,它的涵义是多投入多产出,有投入才能有产出.到20世纪30年代后,人们感到生产效率的观点不够了,于是出现第二种效率观念,即资源配置效率.它是指投入不变,配置得好效率就会增长.资源配置效率观念使经济理论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过去认为生产第一线的人是产生效率的人,因为多投入就有多产出.现在则认为,做组织管理工作的人从事资源配置工作,他们把资源配置得好也是出效率的,而且提高效率.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效率的解释又有进一步发展.从理论上讲,有多少投入就应该有多少产出,但实际是产出往往与投入不符,或多了或少了,大部分情况是少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经济学研究发现,出现低效率的原因有三:一是单位的目标与成员的目标不一致,由此产生低效率.二是成员与成员不协调,效率互相抵消.三是每一个成员周围都有一个惰性区域,在他的周围总有惰性大的人,这会影响他的效率进而影响整体效率.
效率有两个基础,一个是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一个是效率的道德基础.企业有多少先进的设备和多少熟练劳动力,这就构成了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但要认识到,仅仅有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而有了效率的道德基础,就能产生超常规效率.比如,当一个国家遇到外来侵略时,如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有那么大的凝聚力,那么高的战斗力和工作热情,这个效率就是来自效率的道德基础.再比如,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短短十几年就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移民社会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它发扬了所有移民社会的共同特点.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对效率要从这几方面来认识.
道德调节:第三种调节
一般认为,市场经济有两大调节机制,一是市场调节,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无形之手,靠市场供求规律来调节.二是政府调节,它是一只有形之手,靠法律、法规、政策来调节资源配置.那么,有没有第三种调节机制?我的看法是有.从人类历史上说,市场的出现不过是几千年前的事,原始社会后期才出现了商品交换.至于政府调节的出现就更晚了.但是,人类社会在市场出现之前,在政府出现之前已经存在了少说有几万年,那时既没有市场调节,也没有政府调节,在那么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社会是靠什么力量来调节的呢?是靠道德的力量调节的.再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多少次大动乱,这个时候市场失灵了,政府瘫痪了,但人类社会还是延续下来了,原因就是靠道德力量的调节.再继续看,人类社会是个广大的领域,交易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是非交易领域.在这种非交易领域中的关系,是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同学关系等等,活动也是学术活动、社交活动、公益性活动等等,它们都不是按市场规则办事的,而政府也只是制定法律的、政策的大的框架,使之不越出法律和政策的规则范围,但是对于其内部怎么运行,政府是不管的.在这些非交易领域里,靠的是道德调节.道德调节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道是无形却有形,说它有形却无形,然而它的力量是巨大的.企业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都不是市场调节,也不是政府调节,而属于道德力量的调节.现在人们常说自律,这就是道德调节.自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约束,另一方面是自我激励,不能说自律只是自我约束,对自己的行为也要激励,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道德力量的调节.在没有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情况下,道德力量是惟一的调节.有了市场和政府调节后,道德力量同样存在,而且时时刻刻存在.有了道德力量调节,市场运行就更正常,政府调节就更有效.
宽容与进步: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来看,黄河、长江、淮河经常洪水泛滥,所以治水从古代到现代都是重大任务.有的外国历史学家说,因为中国古代洪水经常泛滥需要治水,而治水必须有高度集权的政府,所以就形成了东方专制主义传统.在东方,专制主义是古代留下来的,有很多表现,这个问题很复杂,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得清楚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把问题扯到治水上,那就要看到,治水留给中国文化的传统是疏导,疏导才能把水治好,比如大禹治水.中国自大禹以后的治水一直推崇疏导,而这种理念和方法又被举一反三,用于除治水以外的其他很多方面.中国历史上形成的这个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很大.宽容来自于疏导、宽容意味着和解,和解是进步的源泉.从这里,我们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矛盾宜解不宜结,要善于疏导,要有宽容,要善于和解.对于企业,也要有这种精神,这种文化传统,和解产生效益,这样企业才能搞好.
制衡与效能:一个重要的理念
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制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有一个地方开国有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会上一位同志介绍说他们厂之所以效率这么高,原因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一个人兼,决策果断,所以效率高.我听了一半就走了.这不是好经验.董事长又兼总经理,这不符合公司制规范,因为它没有制衡机制.决策集中在一个人,虽然拍板快,但是发生错误时就没有制约,就会发生最坏的情况,而最坏的情况就是最大的效率的损失.建立制衡机制,有可能降低效率,然而这是为了防止最坏情况出现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都知道,企业领导人的功过是不对称的,当事业走向成功时,应归功于领导集体,当事业走向失败时,第一把手要负主要责任.原因何在呢?当事业走向成功时,第一把手起了重要作用,但他一定是跟领导层共同商量而作出决策的,共同负责,共同把事情搞好;而在事业走向失败时,很可能是第一把手独断专行,排斥异己,刚愎自用,最后造成决策失误而失败的.所以任何单位的管理者都应记住,制衡是必要的.即使制衡付出效率的代价,也仍然是必要的.
企业内部的制衡,难就难在谁来监督第一把手,设置什么机构来监督第一把手?更难的在于,即使建立了对第一把手的监督者,那么谁来监督那个监督第一把手的监督者?负责监督第一把手的监督机构和监督人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所有这些,都是管理哲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做到对企业、单位的完全监督,但至少可以有一种制衡作用,如职工监督也能起到制衡作用.如果形成了全企业自下而上的监督风气,这也是制衡.当监督的思想深入到领导班子每个成员的时候,企业就一定能搞好.
题3: 【为什么说公平和效率是互相矛盾的?】[数学科目]
效率强调工作结果,公平强调工作过程,很明显工作过程过长就会影响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提高了也会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公平的情况,他们是相互作用的
题4: 怎么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效率是公平的保证.
题5: 效率与公平有什么矛盾及如何统一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回答
“统一” 平衡决对不存在.(因为有离散性与连续性的实在)矛盾一词我们是有继承性.但先批判了“斗争与同一”对立统一的斗争辩证法取而代之的是矛盾对应一致性.决非说:效率与公平就判别为矛盾.效率 1、指最有效地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