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速度研究】速度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研究速度的物理学家是谁,还..._sen6893

编辑: admin           2017-15-06         

    伽利略

    其他同学给出的参考思路:

    应该不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速度同它的重量成正比”,所以亚里士多德时候就有速度的概念了。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谁最先提出速度概念】

    思路分析:速度的概念不是哪个科学家提出的,是人们共同使用的一个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就是快的意思,度表示到达的一个程度.

    题2: 【帮忙查找物理学科中有关力的概念、速度概念、能量概念最早由谁提出,提出或研究的背景是什么】

    第一,关于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源自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两个概念:①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改变速度)的原因.又根据加速度定义 ,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②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第二,关于速度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位移随着时间的变化率.

    第三,关于能量概念.能量,乃物理学中描写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一个量,就是使物体动或变的力所做的功.一个系统的能量可以被定义为从一个被定义的零能量的状态转换为该系统现状的功的总和.一个系统到底有多少能量,在物理中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它随着对这个系统的描写而变换.

    能既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自行消失,而只可由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即宇宙中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是这样发现的:

    物质不灭定律的发现,是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物质不灭定律只是说明了在燃烧过程中物质不灭,至于在燃烧过程中发出的光和热,这些能量从哪儿来的,又跑到哪儿去了,它并没有回答.

    也就是说,在这里涉及燃烧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能量是不是守恒?

    这事儿得从意大利物理学家西蒙·斯台文在1586年出版的一本力学专著说起.在这本著作里,斯台文用铁的事实,批驳了著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两个物体从高处落下来,重的物体先着地,轻的物体后落地.千百年来,谁也没有怀疑过亚里士多德的话,以为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会计员出身的斯台文在他的著作中,却详细记述了他的实验:

    “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实验是这样的:让我们拿两只铅球,其中一只比另一只重10倍,把它们从30英尺的高度同时丢下来,落在一块木板或者是什么可以发生清晰响声的东西上面,那么,我们会看出轻铅球并不需要比重铅球10倍的时间,而是同时落到木板上,因此它们发出的声音听上去就像是一个声音一样.”[50]

    斯台文以不可辩驳的实验,证明了大名鼎鼎的亚里士多德错了!在科学上,所尊重的只是实践,而不尊崇任何偶像!

    不久,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继续钻研这一个问题,又进一步发现:落下来的物体的速度,是随着时间而均匀地增加的.如果把一个从10米高处落下的物体抛回10米的高度,那么,抛出的速度正好等于物体从10米高处快落到地面时的速度.伽利略把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即mv)称为“动量”.他认为物体的动量是守恒的.

    伽利略只是作了初步的探索.

    到了1824年,法国的一位20多岁的青年工程师萨迪·卡诺(1796—1832),十分起劲地研究着蒸汽机.卡诺虔诚地信仰热素学说,以为物体之所以热,是因为含有“热素”的缘故.卡诺从对蒸汽机的研究中,认为在蒸汽机工作时,热素的量——热量并没有减少,总热量是不变有,只不过从高温的地方“流”到了低温的地方,仿佛水从高处流到低处,推动了水轮机工作,而水的总量并没有减少.正因为这样,恩格斯认为,“萨迪·卡诺是第一个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即能量守恒问题——编著者注)的人”[51],然而,“阻碍他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的,并不是事实材料的不足,而只是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理论”[52].

    到了1830年,卡诺在实践中发现热素理论错了,在他的笔记中曾这样写道:

    “热不是别的东西,……它是一种运动.”

    “动力(能量)是自然界的一个不变量,准确地说,它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

    可惜的是,过了两年——卡诺还只36岁,竟不幸死去.他的这些笔记,直到他死后40多年,才被人们所发现!

    也就在这时候,一位德国的青年医生罗伯特·迈尔(1814—1878)开始钻研这个问题.当时,迈尔在一艘远洋轮船上担任船医.他发现,当船在热带航行时,从病人静脉中抽出来的血液,要比在欧洲时更红一些.这是为什么呢?迈尔想,大约是热带气温高,人体消耗的热量少,于是血液从人体中吸收的养料也比较少;养料在血液中氧化减少,所以静脉中含氧比较多,于是颜色就红一些.迈尔从中得到启发,懂得养料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他认为,有多少化学能,就只能转化为多少热能,转化时能量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1814年,年仅27岁的迈尔大胆地写了一篇论文《关于非生物界各种力的意见》,明确地提出能量“无不生有,有不变无”,认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但是转化前后的总能量是守恒的.

    迈尔把论文寄给了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德国《物理学和化学年鉴》杂志.这家杂志的主编波根道夫对这位“无名小卒”的来稿理也不理,不仅不发表,连原稿都没有退还给他.

    迈尔并不灰心,坚信真理在他手中.迈尔又写了几篇论文,更加明确地论述了能量守恒的原理.这些论文寄出去以后,仍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迈尔没办法,到后来,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拿出来,在一家杂志上自费发表了论文.

    谁知论文的发表,给迈尔招来了灾难.当时那些科学界的权威们满脑子是“热素”、“燃素”之类神秘的“素”,把迈尔的理论视为“邪说异端”.于是,有人造谣说迈尔患了精神病,才写出那样胡说八道的文章,竟然把迈尔关进了疯人院!

    无独有偶.在英国,一位名叫焦耳的青年酿酒商人,利用业余时间,对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发热现象,进行了认真的研究.1840年,年仅22岁的焦耳发表了论文《论伏打电所产生的热》,提出了他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的一条定律:当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同导体的电阻和电流强度平方的乘积成正比.在这里,焦耳不仅指出了电能会转化为热能,而且以精确的数学公式表明了转换规律.

    过了3年,焦耳又发表了论文《论磁电的热量效应和热的机械值》,清楚地指出:“那里消耗了机械力,总能得到相当的热.”焦耳以自己精确的实验为依据,说明“使一磅水增加1°F的热量等于把770磅[53]物体提高1英尺的机械功.”

    焦耳的论文同样被当时的科学界权威们嗤之以鼻,不予理睬.然而,焦耳是个勇往直前的年青人,他坚持做了大量的实验,以精确的数据有力地说明各种能量在转化时确实是守恒的.这些精确的实验,是无法抹煞的!经过整整10年的奋战,焦耳接二连三地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这才逐渐引起了各国科学界的重视.

    与此同时,许多不同国籍的科学家各自独立地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

    丹麦28岁的科学家柯尔丁(1815—1888),通过对摩擦生热现象的研究,写成了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论文,送给哥本哈根科学院.

    1847年,德国年仅26岁的军医赫尔曼·赫尔姆霍茨(1821—1894)写了论文《论力的守恒》,阐述能量守恒的思想.他的论文寄到《物理学和化学年鉴》杂志,同样被主编波根道夫所压制,没有发表.后来,赫尔姆霍茨自费印刷了这篇论文.

    1842年,英国31岁的律师格罗夫(1811—1896),也独立地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

    ……就这样,在一批年青的、各种职业的业余科学家们的努力之下,终于用排炮轰开了那些科学界“权威人士”的顽固脑壳,使他们不得不在事实面前,承认了能量守恒定律——自然界的又一重要定律.

    恩格斯把能量守恒定律作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之一,热烈地赞颂它:

    “第一是由热的机械当量的发现(罗伯特·迈尔、焦耳和柯尔丁)所导致的能量转化的证明.自然界中所有无数起作用的原因,过去一直被看作一种神秘的不可解释的存在物,即所谓力——机械力、热、放射(光和辐射热)、电、磁、化学化合力和分解力,现在都已经证明是同一种能(即运动)的特殊形式,即存在方式;我们不仅可以证明,它在自然界中经常从一种形式转化到另一种形式,而且甚至可以在实验室中和工业中实现这种转化,使某一形式的一定量的能总是相当于另一形式的一定量的能.……自然界中整个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是哲学的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了.”

    题3: 【是谁最早提出“时间”的概念?】[语文科目]

    时间的由来

    (中国篇)古时没有时钟,先民们过着“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在年复一

    年辛勤劳作中,先民们从自然现象的变化中窥测到时辰的规律.据《史记》记载,黄帝

    使羲和占日(测日影),臾区占星气(观星宿).从而开始有了时间的观念.

    中国的十二时,自上古以来,就有着它悠久的历史,《周易》系辞中有:“古者

    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神话故事《山海经?海外东经》

    中也有“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羿射九日》邮票内容,讲的就是帝后妻子羲和

    生了十个太阳,每天一个太阳在天上轮流值日,十日为一旬,后运行紊乱成灾,被后羿

    射掉九个.这是十干的来历.关于月的来历也出自此书《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成为十二地支的来历.神话故事是无所考的,

    但每天十二等分的时辰,在殷朝以前就已使用.殷朝后期还把十二等分化为十六个时段

    ,白天十段:日出、食时、莫食……晚上六段:日人、黄昏、人定……到秦朝后期,星

    官们根据北斗星的斗柄所指定的方向,又把天划成十二等分,每月斗柄指一辰,每年一

    个周天的特点所指的辰位为月健,规定冬至月为子月(阴历的十一月),就把十六时段

    定为十二时段,即至今所用的十二个月.

    古时敲梆巡夜,以防范盗贼,故有梆敲漏点勤报更之说.漏,是漏壶,也叫漏刻

    ,把一昼夜分成100刻度.更,乃是一夜分五更(约一个时辰),一更分五点,每进入

    更初时报更,每隔约24分钟报一次点.记更的始末是以“西见长庚始记更,东见启明为

    更尽”,就是日落后,从西方天空能见到长庚星开始记更,第二天天亮在东方能见到启

    明星为五更.到了宋代又出香篆、更香、辊弹等,记时方法就更多了.《中国古钟》邮

    票“唐代景云钟”也是专供击钟报时用的.但不管哪一种,都是非常辛苦,非常认真地

    敬授人时,无论晴天雨夜,一年四季昼夜不停,从不漏报.王安石有诗曰:“占星昏晓

    中,寒暑已不疑.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汗与水俱滴,身随阴屡移.谁当哀此劳,

    往往夺其时”.特别是白天因地域和四季造成昼夜长短不一,就得以两分制定出日落日

    出和昼夜长短的准确时刻,同时还得参照星宿.如《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

    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古人以此来定出天亮后,马上再观日出,就这样

    连续不断,时刻推算,直到清代出现机械钟才逐一简化下来.

    (外) 几十个世纪以来,宗教的教条和僧侣都参与时间

    计算,在历法史上有关科学和宗教的头绪,都起自於

    人类预期未来和为之准备的需要.有些观察家相信,

    月亮是人类第一个用以记载时节的工具.然而,大多

    数天文历史学家不同意这个看法.研究残存的原始社

    会证明,以星辰估计时序比以月球估计者为普遍.与太阳同时起落的星球

    出现於地平线附近--是个很好的指标.原始的农业民族尤其依赖星辰.例

    如,巴西西北部的突堪诺印地安人 ,观察昂星团(Pleiades)而估计季节

    时序.

    许多原始部落,由天体移转可指示季节轮换的观念,转而

    到天体的移转控制了季节变迁.同时,他们更认为,若是部落

    想要兴旺,非先得宠於天体不可.今日仍有极多人相信占星术

    .即使在最原始的社会,时序估计仍是一项繁复的工作.婆罗

    洲的肯亚族以观察太阳的高度来计时,他们的方法非常复杂,

    需要一群专家才能完成.一旦计时的方法与需要祭天的古老信

    仰攀上关系,有个人物就出现:一位祭司天文家,他观察天体

    ,并向次重要的人们解释,他可循由念咒和祭祀而使得天体对

    部落会有善意的影响. 最早这样的社会,太约出现於在五千年前的底格里斯河和

    幼发拉底河流域,属於撒马利亚人 ,他们有制定历法的专家:

    祭司书记,他们无疑是职业化的计时者.

    在撒马利亚的每个小城邦中,祭司就代表了诸神和神的地面代理的职权,负起统

    治领土的责任.由推算时序的观点来看,最重要的是,灌溉的小麦和大麦田、洋葱和

    黄瓜圃,必需在每年的固定时间耕种、照料和收割.撒马利亚祭司的历制是以月亮为

    依据,将一年分十二个阴历月份,每月各有30天.这种方法,必需面对几千年来一直

    困扰制历者之天文问题.主要的问题是由於:年、月、日衍生的天文周期,不互相吻

    合.年来自地球绕日旋转,约为365 1/4 天.月当然是以月亮的盈亏为准,其一周期

    比29 1/2天多一点.结果,一年并不由12个相等的月组成,而是由大约 12 1/3 月组

    成.除非作适当的修正,否则一个月30天的巴比伦历法就不能和月亮及太阳一直同步

    .撒马利亚的祭司必定修正过这种历法,但他们真正所用的方法已失传了.只是我们

    可以知道,巴比伦人能使各月份和月亮的行动保持同步,他们所采取的办法是拿30天

    一月和29天一月交替轮换,另再加入30天的一个月以弥补剩余的日数.同样地,他们

    大约每隔三年就加进额外的一个月,使得年和太阳保持同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甚至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循著往日的足迹,已经可以知道

    何时可以猎获迁移的野兽,何时可为即将来到的冬季寻找疪护

    所.但就在底格里斯- 幼发拉底河谷的高度文明尚未显现之前

    ,由於决定该种植何种作物或预备洪水期的需要所激,真正的

    历制即首次应运而生.

    在大约纪元前两千年,巴比伦人设计了一个以两朔月29 1/2天平均周期为基本的历

    制.在这个历制中,一年分为十二个阴历月,总计354 日.由於这套算法比太阳日少了

    11天,不久后收获祭典举行的季节不对了.为了保证祭典和季节之间的正确关系,祭司

    忽然想出一套仍在使用的办法--闰法,将额外的日或月加入,以修正不吻合的天文周期

    ,而使得历制和自然节期调和.起初,月的添加是凭祭司的高兴,但不久则在一定程式

    出现:将七个额外的月散布地置入19年的周期,使得月和年同步.巴比伦历制是希伯来

    历和回历的模型,但这两种历制都已有了一个重大的改变:犹太人采用七日周--一个相

    当於四分之一阴历月的时间单位;但使用回历的回教徒则摒弃修正历,纯粹使用阴历,

    至今仍是.

    题4: 最早提出幸福概念的是谁?急!是谁最早提出幸福这个词?中国外国的都行,在哪篇著作里提到的?

    已经很难考证了~

    幸福 :

    xìnɡ fú

    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追求幸福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但剥削阶级把个人幸福看得高于一切,并把个人幸福建立在被剥削阶级的痛苦之上.无产阶级则把争取广大人民的幸福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看作最大的幸福.认为幸福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个人幸福依赖集体幸福,集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幸福不仅在于享受,而主要在于劳动和创造.

    幸福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细细品位下来觉得颇有几分道理.一直以来,我只知道幸福是一种感觉什么样的感觉我说不清楚,只觉得,感觉幸福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明媚.我想,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最最重要的.所以幸福是什么?是当你看到一捧鲜花的时候,是当你与妈妈聊天的时候,是当你与朋友分享喜悦与成果的时候,是当你看到明天的成绩而努力拼搏的时候……我想,幸福,就在你的心中.幸福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细细品位下来觉得颇有几分道理.一直以来,我只知道幸福是一种感觉什么样的感觉我说不清楚,只觉得,感觉幸福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明媚.我想,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最最重要的.所以幸福是什么?是当你看到一捧鲜花的时候,是当你与妈妈聊天的时候,是当你与朋友分享喜悦与成果的时候,是当你看到明天的成绩而努力拼搏的时候……我想,幸福,只在你的心中.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所谓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人要学会自我满足.这里说的自我满足,不是骄傲自满,也不是阿Q精神,是对环境的适应.人应该学会改变环境,但更要学会适应环境,要做到这两样都有不容易,这是人生存的能力.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但是你也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就可以了.人应该有理想、有愿望,有生活的目标.欲望和愿望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强烈要求,而后者是人主观世界的一种目标.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应该克制,不能放纵.品质高尚的人,不一定没有欲望,而是能克制欲望.从能克制欲望到无欲,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修养品德的过程.无欲则刚,是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在生活上可以不满足现状,但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合法的手段去获取.

    什么是幸福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应该是幸福的.愿望实现了,应该是幸福的.一个人在田里劳动,满头大汗,可是他觉得很幸福,他就是幸福的;另一个人在花园里散步,可是他觉得自己很不幸福,他就是不幸福的.其实,你觉得你幸福你就是幸福的,幸福与不幸福都在你自己的心中.

    题5: 力的概念、速度概念、能量概念最早由谁提出提出或研究的背景是什么(包括时间、发表刊物、或研究过程)请尽量回答完整[物理科目]

    第一,关于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源自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两个概念:①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改变速度)的原因.又根据加速度定义 ,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②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第二,关于速度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位移随着时间的变化率.

    第三,关于能量概念.能量,乃物理学中描写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一个量,就是使物体动或变的力所做的功.一个系统的能量可以被定义为从一个被定义的零能量的状态转换为该系统现状的功的总和.一个系统到底有多少能量,在物理中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它随着对这个系统的描写而变换.

    能既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自行消失,而只可由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即宇宙中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是这样发现的:

    物质不灭定律的发现,是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物质不灭定律只是说明了在燃烧过程中物质不灭,至于在燃烧过程中发出的光和热,这些能量从哪儿来的,又跑到哪儿去了,它并没有回答.

    也就是说,在这里涉及燃烧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能量是不是守恒?

    这事儿得从意大利物理学家西蒙·斯台文在1586年出版的一本力学专著说起.在这本著作里,斯台文用铁的事实,批驳了著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两个物体从高处落下来,重的物体先着地,轻的物体后落地.千百年来,谁也没有怀疑过亚里士多德的话,以为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会计员出身的斯台文在他的著作中,却详细记述了他的实验:

    “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实验是这样的:让我们拿两只铅球,其中一只比另一只重10倍,把它们从30英尺的高度同时丢下来,落在一块木板或者是什么可以发生清晰响声的东西上面,那么,我们会看出轻铅球并不需要比重铅球10倍的时间,而是同时落到木板上,因此它们发出的声音听上去就像是一个声音一样.”[50]

    斯台文以不可辩驳的实验,证明了大名鼎鼎的亚里士多德错了!在科学上,所尊重的只是实践,而不尊崇任何偶像!

    不久,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继续钻研这一个问题,又进一步发现:落下来的物体的速度,是随着时间而均匀地增加的.如果把一个从10米高处落下的物体抛回10米的高度,那么,抛出的速度正好等于物体从10米高处快落到地面时的速度.伽利略把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即mv)称为“动量”.他认为物体的动量是守恒的.

    伽利略只是作了初步的探索.

    到了1824年,法国的一位20多岁的青年工程师萨迪·卡诺(1796—1832),十分起劲地研究着蒸汽机.卡诺虔诚地信仰热素学说,以为物体之所以热,是因为含有“热素”的缘故.卡诺从对蒸汽机的研究中,认为在蒸汽机工作时,热素的量——热量并没有减少,总热量是不变有,只不过从高温的地方“流”到了低温的地方,仿佛水从高处流到低处,推动了水轮机工作,而水的总量并没有减少.正因为这样,恩格斯认为,“萨迪·卡诺是第一个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即能量守恒问题——编著者注)的人”[51],然而,“阻碍他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的,并不是事实材料的不足,而只是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理论”[52].

    到了1830年,卡诺在实践中发现热素理论错了,在他的笔记中曾这样写道:

    “热不是别的东西,……它是一种运动.”

    “动力(能量)是自然界的一个不变量,准确地说,它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

    可惜的是,过了两年——卡诺还只36岁,竟不幸死去.他的这些笔记,直到他死后40多年,才被人们所发现!

    也就在这时候,一位德国的青年医生罗伯特·迈尔(1814—1878)开始钻研这个问题.当时,迈尔在一艘远洋轮船上担任船医.他发现,当船在热带航行时,从病人静脉中抽出来的血液,要比在欧洲时更红一些.这是为什么呢?迈尔想,大约是热带气温高,人体消耗的热量少,于是血液从人体中吸收的养料也比较少;养料在血液中氧化减少,所以静脉中含氧比较多,于是颜色就红一些.迈尔从中得到启发,懂得养料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他认为,有多少化学能,就只能转化为多少热能,转化时能量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1814年,年仅27岁的迈尔大胆地写了一篇论文《关于非生物界各种力的意见》,明确地提出能量“无不生有,有不变无”,认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但是转化前后的总能量是守恒的.

    迈尔把论文寄给了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德国《物理学和化学年鉴》杂志.这家杂志的主编波根道夫对这位“无名小卒”的来稿理也不理,不仅不发表,连原稿都没有退还给他.

    迈尔并不灰心,坚信真理在他手中.迈尔又写了几篇论文,更加明确地论述了能量守恒的原理.这些论文寄出去以后,仍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迈尔没办法,到后来,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拿出来,在一家杂志上自费发表了论文.

    谁知论文的发表,给迈尔招来了灾难.当时那些科学界的权威们满脑子是“热素”、“燃素”之类神秘的“素”,把迈尔的理论视为“邪说异端”.于是,有人造谣说迈尔患了精神病,才写出那样胡说八道的文章,竟然把迈尔关进了疯人院!

    无独有偶.在英国,一位名叫焦耳的青年酿酒商人,利用业余时间,对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发热现象,进行了认真的研究.1840年,年仅22岁的焦耳发表了论文《论伏打电所产生的热》,提出了他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的一条定律:当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同导体的电阻和电流强度平方的乘积成正比.在这里,焦耳不仅指出了电能会转化为热能,而且以精确的数学公式表明了转换规律.

    过了3年,焦耳又发表了论文《论磁电的热量效应和热的机械值》,清楚地指出:“那里消耗了机械力,总能得到相当的热.”焦耳以自己精确的实验为依据,说明“使一磅水增加1°F的热量等于把770磅[53]物体提高1英尺的机械功.”

    焦耳的论文同样被当时的科学界权威们嗤之以鼻,不予理睬.然而,焦耳是个勇往直前的年青人,他坚持做了大量的实验,以精确的数据有力地说明各种能量在转化时确实是守恒的.这些精确的实验,是无法抹煞的!经过整整10年的奋战,焦耳接二连三地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这才逐渐引起了各国科学界的重视.

    与此同时,许多不同国籍的科学家各自独立地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

    丹麦28岁的科学家柯尔丁(1815—1888),通过对摩擦生热现象的研究,写成了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论文,送给哥本哈根科学院.

    1847年,德国年仅26岁的军医赫尔曼·赫尔姆霍茨(1821—1894)写了论文《论力的守恒》,阐述能量守恒的思想.他的论文寄到《物理学和化学年鉴》杂志,同样被主编波根道夫所压制,没有发表.后来,赫尔姆霍茨自费印刷了这篇论文.

    1842年,英国31岁的律师格罗夫(1811—1896),也独立地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

    ……就这样,在一批年青的、各种职业的业余科学家们的努力之下,终于用排炮轰开了那些科学界“权威人士”的顽固脑壳,使他们不得不在事实面前,承认了能量守恒定律——自然界的又一重要定律.

    恩格斯把能量守恒定律作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之一,热烈地赞颂它:

    “第一是由热的机械当量的发现(罗伯特·迈尔、焦耳和柯尔丁)所导致的能量转化的证明.自然界中所有无数起作用的原因,过去一直被看作一种神秘的不可解释的存在物,即所谓力——机械力、热、放射(光和辐射热)、电、磁、化学化合力和分解力,现在都已经证明是同一种能(即运动)的特殊形式,即存在方式;我们不仅可以证明,它在自然界中经常从一种形式转化到另一种形式,而且甚至可以在实验室中和工业中实现这种转化,使某一形式的一定量的能总是相当于另一形式的一定量的能.……自然界中整个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是哲学的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了.”

  •   4
  • 相关文章

    红外线的应用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约为
    太阳从西边升起
    音速是多少
    一度电多少瓦
    压强公式
    温度计的使用
    听诊器原理
    密度单位换算
    机械效率公式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