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_物理_明媚忧伤嫬

编辑: admin           2017-15-06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间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换算关系T=t+273K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沸点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③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物体的运动》复习提纲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

    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 v=s/t ,变形得:s=vt,t=s/v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3、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长度的单位

    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4、时间的测量

    ①单位:秒,符号s

    ②秒表续数:

    5、误差

    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产生原因: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

    ③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④误差与错误区别: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第一章声现象;第二章光现象;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五章电流和电路.不是这些内容的,别发过来.[物理科目]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近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 电路

    1.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静电——电荷种类的判断;验电器结构(P45图);电量(单位:库仑C)

    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可与化学中原子概念对照);摩擦起电原因(核外电子的转移)

    2.电路相应概念

    电流(及方向:正电荷移动方向);电源;导体、绝缘体;串联、并联;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及运动方向;电路图;通路、断路及短路;常见电路(楼道电路;电冰箱电路:第一册P60图4-18)

    等效电路的判断——先去除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短路;电压表:断路)再做判断

    1.各个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及含义、换算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选择、串并联、正负极、能否直接接电源两端)及其构造

    2.电阻的测量(基本方法及变化);影响电阻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P94图7-7);变阻箱的使用及读数(P95图7-9、7-10;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的变形(如P101图7-19)

    3.欧姆定律及变形(注意物理意义)

    4.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公式(注意条件.如串联时功率和电阻成正比,并联时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求热量时适用于一切电路)

    常用结论(各比例式;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时,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注意推导顺序)

    5.电功——W=UIt=UQ;电能表及利用电能表测功率(P130);

    电器铭牌;电冰箱工作时间系数(P130)

    6.电学计算——①画等效电路图(几个状态画几个图);②按串联、并联找等量关系和比例关系;③求解(注意电流、电压、电功率均应取同一状态下的值)

    题2: 我想要一些八年级上册的物理提纲可是找来找去百度上以前的答案中是少了一章第一章声现象第二章光现象第三章透镜及其作用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物理科目]

    人教版8年级物理

    第一章声现象

    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第二章 光现象

    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

    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 凸透镜: 边缘薄, 中央厚

    凹透镜: 边缘厚, 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u) 成像大小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v ) 应 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 物远像变大;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第四章 物态变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

    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

    【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

    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记忆法】

    蒸 发 沸 腾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温度变化 影响因素

    相 同 点

    升华

    ┌—————————┐

    │ 熔化 汽化

    固体——→液体——→气体 (吸热)

    -- -- -- -- -- -- -- -- -- -- --

    气体——→液体——→固体 (吸热)

    │ 液化 凝固 │

    └—————————┘

    凝华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简单电现象 电路

    1、电荷 电荷也叫电,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①电荷只有正、负两种.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正电荷;而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负电荷.

    ②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③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④电荷的多少称为电量.

    ⑤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依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

    2、导体和绝缘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是常见的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等是常见的绝缘体.

    理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能变成导体,例如在常温下是很好的绝缘体的玻璃在高温下就变成了导体.又如常态下,气体中可以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自由电子和正、负离子)极少,因此气体是很好的绝缘体,但在很强的电场力作用下,或者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气体的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这时气体由绝缘体转化为导体.所以,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在条件改变时,绝缘体和导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电路 将用电器、电源、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通路

    电路的三种状态: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也叫闭合电路,此时有电流通过;断开的电路叫断路也叫开路,此时电路中没有电流;用导线把电源两极直接连起来的电路叫短路.

    4、电路连接方式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是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理识别电路的基本方法是电流法,即当电流通过电路上各元件时不出现分流现象,这几个元件的连接关系是?/ca

    题3: 谁有八年级上册期中(人教版)的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复习提纲[数学科目]

    自己做不就行了

    我就自己做的

    题4: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在哪里?】[物理科目]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课时

    一、 复习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 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

    三、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

    1、 声音的产生:

    A、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 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 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 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 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

    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第二课时

    一、复习过程

    声音的三个特性:

    A、 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 (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

    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

    ④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

    B、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教师比较频率和振幅的不同.

    C.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就是它们的音色不同之使然.

    第三课时

    一、复习过程

    学习本章要求能常识性地了解噪声和它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1.噪声:

    ①物理定义: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②环保角度上的概念:影响人们学习、休息、工作、谈话的声音.

    ③噪声强弱的表示:用分贝(dB)表示.教师讲一讲保证工作、学习的声强级、保护人听力的声强级等知识.

    ④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实施.

    声的利用:

    ①声音中含有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②回声:回声定位

    ③声音中含有能量:超声波除结石,城市噪声中声能的开发(研究中).

    第二章 光现象

    第一课时

    一、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二、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 小孔成像实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复习过程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

    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第二课时

    二、基础练习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 、 .

    2.入射光线与镜面成30°角,则反射角是60°.若将镜面转动,使入射角成40°,此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80°.

    3.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三、复习过程

    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时,要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回答问题时,不要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图中i是入射角,r是反射角,∠r=∠i.还要注意到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任何一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即使在发生漫反射时,每一条光线还是遵守反射定律的.

    第三课时

    二、基础练习

    1.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正立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3.球面镜分凹镜和凸镜两种,凹镜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使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凸镜能使光线发散.

    三、复习过程

    (1)平面镜:

    1、成像特点: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大小相等

    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正立”“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对 称

    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4、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5、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

    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第四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也是光现象,讲述的是折射现象和物体的颜色的初步知识,是选学内容.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是理解透镜作用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4、光源发生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发生折射现象时,折射

    角大于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

    时,它们的光路图如右图所示,其中 NN’是界面,

    右侧是玻璃,BO是入射光线,OC是反射光线,OA

    是折射光线.

    四、复习过程

    (1)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2)从实验知道,太阳发出的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纸屏上形成彩色光带,叫做光谱.彩色光带的颜色按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表明,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

    通过棱镜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复色光分解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关于物体的颜色,要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关于色光的混合,要知道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色光束.

    关于颜料的混合,要知道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颜色来.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f2f 幻灯机

    uu 放大镜

    1、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这个像是物体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成的,能用光屏显现出来,叫做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上面的原理制作的.

    2、在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就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

    实验表明,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的物体,用来观察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二课时

    (4)眼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近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掌握物态变化规律及特点,会画熔化、凝固、沸腾图象及其意义.

    3.掌握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的吸、放热问题.

    4.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应用.

    5.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6.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并能解释.

    7.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开放、探究,创新能力,学生自己摄取知识,加强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一章主要内容有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方面的热现象.这些热现象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因此,在讲授本章各种热现象时,要密切联系实际,并组织学生动手做好海波的熔化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同时教师要做好碘升华等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基础练习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

    2.常用温度计的刻度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3.常用温度计最小刻度是1℃;医用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从35℃到42℃;最小刻度是0.1℃摄氏度.

    4.温度计要能正确使用,使用前首先要搞清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使用它测水的温度时,要注意:(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 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水中,观察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5.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反之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放热

    6.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只有对晶体来说熔化和凝固都有固定的温度,称为熔点和凝固点.

    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而从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8.沸腾与蒸发的不同点是: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它是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的.

    9.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的就越快.

    10.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可以液化;在常温下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石油液化.

    1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而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称为凝华.

    三、复习过程

    (1)、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物质由一

    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1).熔化:

    1.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2. 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 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晶体还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而且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4. 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5. 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6. 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0C.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时,

    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 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7. 熔化吸热的应用: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2).凝固:

    1. 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 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 凝固规律:

    ①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3. 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 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物质不但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还可以在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

    二、复习过程

    (3).汽化:

    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 沸腾:

    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0C,固态氧的熔点是-2180C.-1820C时,氧为气态.-1840C时,氧为液态.-2190C时,氧为固态.-1830C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0C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0C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酒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780C,高于780C时为气态)

    2. 蒸发:

    ⑴蒸发现象:

    ① 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 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②一杯400C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0C.(蒸发要从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①液体自身的温度. 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4).液化:

    1. 液化现象:

    ①水开后,壶嘴看见 “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

    2. 液化的方法分为:降温、压缩体积两种方法

    ⑴降温(遇冷、放热)液化:

    ①雾与露的形成 (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

    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

    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

    ⑵压缩体积液化:

    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

    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

    液化放热:

    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

    ②1000C的水蒸气比1000C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0C的水蒸气液化成1000C的水要放热)

    例题4 下列关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液体质量越多,蒸发越快 (B)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D)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越快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物质不但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还可以发生固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总之一切物质都可发生状态变化.

    二、复习过程

    (5).升华:

    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升华吸热: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

    (6).凝华:

    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 (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凝华放热:略

    附录: ①电冰箱原理:利用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②南极地区以冰雪为水源.先将冰雪放入壶中加热熔化成水,至水沸腾,可看到

    汽化出的水蒸气在壶嘴上方液化成雾状小水珠,俗称“白气”.

    ③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钨丝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由固态变为气态;钨丝冷却,钨蒸气又在灯泡内壁上凝华.

    ④干冰“人工降雨”:干冰进入云层升华成气体,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高空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上.

    第五章 电路和电流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梳理,对电流和电路的知识结构以及内容有一个总体的理解,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有一定的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的分析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电学方面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科学探究,全过程地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协助能力,提高安全用电的常识以及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1、电流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子移动方向与它 正好相反.

    2、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水液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3、电源: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在干电池中电能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4、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能脱离原子核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的电子

    5、电路:把用电器、电源、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路径.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6、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端的电路.

    7、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特点:电流依次通过每个用电器.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特点电流在某处分支,再在某处会合.

    8、1安培=1000毫安(mA) 1毫安=1000微安(μA)

    9、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符号 A

    10、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a、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b、电流要从"+"接线柱入,"-"接线柱出.c、被测电流不能超出电流表的量程.d、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在电源两极上.

    11、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征: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的和

    题5: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物理科目]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物体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V固 > V液 > 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3.骨传导: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4.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可闻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

    次 声:频率低于20Hz.

    超 声:频率高于20000Hz.

    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1.声可传递信息的例子:a.用声呐技术探测海底的深度.

    b.判断雷声有多远. c.医生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可传递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把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 ①激光准直. ②日食月食的形成 ③射击时瞄准目标.

    ④小孔成像.⑤影子的形成. ⑥排纵队看齐.

    3.光速: C = 3×108m/s = 3×105km/s

    与声速相反,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v气>v液>v固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即: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2.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即: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速度越大,光线在里面与法线的夹角越大.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光线在里面的夹角最大.

    ɑ气体>ɑ液体>ɑ固体

    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

    1.色散:一束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

    2.透明的物体只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3.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光.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六、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热作用强,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可以用来烘烤、遥控、拍照等.

    红外线辐射到物体上,可使被照的物体发热; 一般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越强.

    红外线夜视仪是根据夜间人的体温比周围草木或建筑物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的原理制成的.

    3. 紫外线化学作用强,可用来杀菌,促进骨骼生长,应用它的荧光效应还可以进行防伪.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焦点.

    3.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

    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镜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和虚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

    物距等于像距( u = v = 2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照相机:物距大于像距( u > 2f ,f < v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物距小于像距( f< u < 2f ,v >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 u < 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眼睛和眼镜

    1.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因此应该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2.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远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达到视网膜了.因此,应该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热力学温度与常用温度的换算关系T=t+273.15 K

    3.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液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各种金属.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

    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凝固时的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3.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发生改变.

    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三、汽化和液化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的形式.它们都需要吸热.

    ①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沸点),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⑴液体温度的高低;⑵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蒸发的作用:蒸发吸热致冷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液化有两种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四、升华和凝华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2.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验电器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5.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绕核运动.

    6.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库仑(C)

    元电荷 1e=1.6×10-19C

    7.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8.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3.电路的组成:①电源:提供电能 ②用电器:消耗电能

    ③导线:输送电能 ④开 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②各个元件之间相互影响.

    ③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的电流通断,其控制作用与它所处的位置无关.

    2.并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

    ②各元件之间互不影响.

    ③开关的控制作用取决于它所处的位置.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电流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本支路电流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

    1. 1A=103mA 1mA=103μA

    2.测量方法:

    一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二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与电路中各用电器大小无关)

    I=I1=I2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I=I1+I2

    当各支路用电器大小相等时 I1=I2

    当各支路用电器大小不等时 I1≠I2

  •   4
  • 相关文章

    红外线的应用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约为
    太阳从西边升起
    音速是多少
    一度电多少瓦
    压强公式
    温度计的使用
    听诊器原理
    密度单位换算
    机械效率公式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