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属于什么波】光是什么波横波纵波还是...追分啊aaaa_物理_阿狸°囩
编辑: admin 2017-15-06
-
4
电磁波是的横波,光也是电磁波,所以光是横波.
电场和磁场的方向互相垂直,也就是说他们的振动平面是互相垂直的,而且他们各自的振动又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垂直.
其他同学给出的参考思路:
横波
是电磁场的横波
电场和磁场的变化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垂直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光是什么波?】[物理科目]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本质——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交锋(三)十八世纪末,在德国自然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开始对牛顿的光学理论产生了怀疑.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杨氏于1800年写成了论文《关于光和声的实验和问题》.在这篇论文中,杨氏把光和声进行类比,因为二者在重叠后都有加强或减弱的现象,他认为光是在以太流中传播的弹性振动,并指出光是以纵波形式传播的.他同时指出光的不同颜色和声的不同频率是相似的.在经过百年的沉默之后,波动学说终于重新发出了它的呐喊;光学界沉闷的空气再度活跃起来.
1801年,杨氏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实验所使用的白屏上明暗相间的黑白条纹证明了光的干涉现象,从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
同年,杨氏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会刊》上发表论文,分别对“牛顿环”实验和自己的实验进行解释,首次提出了光的干涉的概念和光的干涉定律.
1803年,杨氏写成了论文《物理光学的实验和计算》.他根据光的干涉定律对光的衍射现象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衍射是由直射光束与反射光束干涉形成的.虽然这种解释不完全正确,但它在波动学说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1804年,这篇论文在《哲学会刊》上发表.
1807年,杨氏把他的这些实验和理论综合编入了《自然哲学讲义》.但由于他认为光是一种纵波,所以在理论上遇到了很多麻烦.他的理论受到了英国政治家布鲁厄姆的尖刻的批评,被称作是“不合逻辑的”、“荒谬的”、“毫无价值的”.
虽然杨氏的理论以及后来的辩驳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遭人毁谤,但他的理论激起了牛顿学派对光学研究的兴趣.
1808年,拉普拉斯用微粒说分析了光的双折射线现象,批驳了杨氏的波动说.
1809年,马吕斯在试验中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在进一步研究光的简单折射中的偏振时,他发现光在折射时是部分偏振的.因为惠更斯曾提出过光是一种纵波,而纵波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偏振,这一发现成为了反对波动说的有利证据.
1811年,布吕斯特在研究光的偏振现象时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的经验定律.
光的偏振现象和偏振定律的发现,使当时的波动说陷入了困境,使物理光学的研究更朝向有利于微粒说的方向发展.
面对这种情况,杨氏对光学再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817年,他放弃了惠更斯的光是一种纵波的说法,提出了光是一种横波的假说,比较成功的解释了光的偏振现象.吸收了一些牛顿派的看法之后,他又建立了新的波动说理论.杨氏把他的新看法写信告诉了牛顿派的阿拉戈.
1817年,巴黎科学院悬赏征求关于光的干涉的最佳论文.土木工程师菲涅耳也卷入了波动说与微粒说之间的纷争.在1815年菲涅耳就试图复兴惠更斯的波动说,但他与杨氏没有联系,当时还不知道杨氏关于衍射的论文,他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是各种波的互相干涉使合成波具有显著的强度.事实上他的理论与杨氏的理论正好相反.后来阿拉戈告诉了他杨氏新提出的关于光是一种横波的理论,从此菲涅耳以杨氏理论为基础开始了他的研究.1819年,菲涅耳成功的完成了对由两个平面镜所产生的相干光源进行的光的干涉实验,继杨氏干涉实验之后再次证明了光的波动说.阿拉戈与菲涅耳共同研究一段时间之后,转向了波动说.1819年底,在非涅耳对光的传播方向进行定性实验之后,他与阿拉戈一道建立了光波的横向传播理论.
1882年,德国天文学家夫琅和费首次用光栅研究了光的衍射现象.在他之后,德国另一位物理学家施维尔德根据新的光波学说,对光通过光栅后的衍射现象进行了成功的解释.
至此,新的波动学说牢固的建立起来了.微粒说开始转向劣势.
(四)随着光的波动学说的建立,人们开始为光波寻找载体,以太说又重新活跃起来.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成为了以太说的代表人物.但人们在寻找以太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于是各种假说纷纷提出,以太成为了十九世纪的众焦点之一.
为了解决各种问题,1839年柯西提出了第三种以太说,认为以太是一种消极的可压缩性的介质.他试图以此解决泊松提出的困难.1845年,斯托克斯以石蜡、沥青和胶质进行类比,试图说明有些物质既硬得可以传播横向振动又可以压缩和延展——因此不会影响天体运动.
1887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尔逊与化学家莫雷以“以太漂流”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但此后仍不乏科学家坚持对以太的研究.甚至在法拉第的光的电磁说、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说提出以后,还有许多科学家潜心致力于对以太的研究.
十九世纪中后期,在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的论战中,波动说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人们在为光波寻找载体时所遇到的困难,却预示了波动说所面临的危机.
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再一次被证明!
二十世纪初,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学说.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1年,康普顿在试验中证明了X射线的粒子性.1927年,杰默尔和后来的乔治·汤姆森在试验中证明了电子束具有波的性质.同时人们也证明了氦原子射线、氢原子和氢分子射线具有波的性质.
在新的事实与理论面前,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而落下了帷幕.
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十七世纪初笛卡儿提出的两点假说开始,至二十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终,前后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牛顿、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多位著名的科学家成为这一论战双方的主辩手.正是他们的努力揭开了遮盖在“光的本质”外面那层扑朔迷离的面纱.
经过三个世纪的研究,我们得出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光的本性问题上是否还会有新的观点、新的论据出现呢?波粒二象性真的是最后结果吗?群星璀璨的科学史上,不断有新星划破长空,不断有陈星殒坠尘埃,到底哪一颗是恒星、
题2: 光是什么,是物质还是波如果是物质,没透光就是吸收了人体吸收光干什么[物理科目]
光是一种物质,众所周知物质的存在形式有2种:质量和能量,光就是以能量形式存在的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波,而且是电磁波.注:所有波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
题3: 【光中的什么波会被皮肤吸收】
当然是紫外线了
紫外线一年四季都有.夏日到户外劳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紫外线的伤害.据研究,紫外线对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皮肤的伤害,轻者会使皮肤灼伤,晒后皮肤显得干燥、粗糙、易生皱纹,显得衰老,严重时还可能会诱发皮肤癌.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也很严重,特别是对老年人,会明显增加患白内障的机会.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受紫外线的伤害呢?笔者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一、了解紫外线最强的时段 每天紫外线最强的时段是10∶00~14∶00.所以,晴朗的夏日,在这个时段应尽量减少外出.
二、紫外线最强的季节和地域 一年四季之中,春、夏阳光中紫外线含量最高.气象台播出的消息表明,春夏很多时候紫外线辐射强度会突破四级;纬度越低的地区紫外线越强,海拔较高和空气清澈的山地,紫外线的强度也很大.
三、了解自己的皮肤类型 人与人之间对日晒的敏感程度存在着个体差异.经过日晒,有的人面部会发红,肤色却不变黑;有的人面部发红之后肤色会稍稍变黑;也有的人面部并不发红,肤色却很快变黑.了解自己皮肤的类型后,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
四、外出时要加强防护 防止长时间在强烈阳光下曝晒.夏日中午紫外线强烈时外出,最好打遮阳伞或戴上宽边遮阳帽(帽檐7厘米长的帽子),遮阳帽能遮挡50%的阳光,遮阳伞能遮挡90%的阳光.另外,夏日外出最好穿长袖衫(红色和浅颜色效果最好),尽量减少皮肤的裸露.
五、太阳镜要注意形状 为防止对眼的伤害,阳光特别强烈时,外出应该戴上太阳镜.普通塑料镜片可阻挡紫外线穿透.如果镜片颜色过深,人的瞳孔就会放大,紫外线反而容易射入.除了镜片颜色外,太阳镜的形状也很重要.为遮阳反射阳光,最好选择适合自己脸型的运动镜.
六、慎重选择防晒用品 光线强烈时外出或游泳等,应搽防晒霜.选择防晒用品要考虑皮肤性质和生活环境.防晒系数高的防晒用品防晒效果虽好,但给皮肤的负担也多.防晒霜分吸收剂型和散射剂型,前者能吸收紫外线能量并将其转化成热量释放出来,后者能使紫外线在皮肤表面散射开来.一般而言,儿童最好选择散射剂型,即物理防晒,以防引起过敏性皮炎.
题4: 【光为什么比声音的传波速度快呢?】[物理科目]
1.请你提问的时候,要思维严谨,比两个事物的速度必须指明同一参考系,
2.你得明白2者本质:光是一种无线电波,由光子构成,传播不需要介质,而声音是机械波,传播需要介质,光的速度在真空中是恒定的,就是光速,而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如在空气中,那是由于空气介质决定,而光在空气中和真空中差不多.由于两者本质不同所以传播速度也就不同,
题5: 光是波还是粒子个人认为光属于波,不可能是粒子。虽然有波粒二象性的实验,快门曝光产生的那些粒子亮点不一定就是粒子效果,要知道光波是由原子中的电子能级迁移过程中产生的,试[物理科目]
很多人对“波粒二象性”有一个误区,认为“波粒”是指波和粒子,其实,“波粒”是指波动性和粒子性,是指微观粒子表现出与波和粒子相似的“性质”,这里的主语是“性质”,并不是说它们就是波或者粒子.
光的波动性相信你已经了解得很透彻了.对于光的粒子性,早在牛顿、惠更斯时代就开始争论了,但直到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和康普顿效应的发现,才由波尔最终提出“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并被人们所认可.
光电效应,按照波动理论,光的振幅越大,能量越大,越应该击出更多电子,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爱因斯坦认为,只有将光想象成粒子那样,一个一个的,每一个都象粒子那样具有动量,当单个光子动量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击出电子.
康普顿效应,X射线的入射和出射频率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按照波动理论是无法解释的.也只有把光看作粒子,与电子发生碰撞后能量减小,才会出现出射频率降低.
还有象前面ciqingkedai025所举的光的引力效应,按照波动理论电磁波不需要介质,引力场对无质量的物体不产生作用力,但光的路径发生了偏转.这种现象也只能按照粒子性质来解释.
需要说明,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并不是说,光体现出粒子性就没有波动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