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句式特点的方法】如何判断文言文句式特点如何判断高中文言文句式特点,..._语文_小希af45

编辑: admin           2017-14-06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9种类型)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A、甚矣,汝之不惠!

    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规则省略)

    例: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承前省)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不规则省略)

    2.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蒙后省)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兼语)

    例:①可烧()而走()也.(动宾)

    ②竖子,不足与()谋!(介宾)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省兼语)

    4.省略介词

    例:故久立公子()车骑中.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七.固定结构

    1.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2.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

    5.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6.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

    8.……孰与……

    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9. 何……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10. 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文言文中有哪些特色句式,怎么判别?我理解能力不好,[语文科目]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

    题2: 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无以至千里[语文科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结构后置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省略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结构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无以至千里……固定结构,“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题3: 文言文句式怎么判断比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能不能用简洁点的都给我概括一下不要很长一段本人语文没学好能不[语文科目]

    1、判断句,“…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2、被动句、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省略句、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4、主谓倒置句、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5、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6、定语后置句、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7、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题4: 文言文的句式怎么判断[语文科目]

    文言句式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题5: 【文言文句式判断方法如题.像定后,状后,宾前等怎么判断】

    不用下载,你可以仔细看,很适合读.图文并茂

  •   4
  • 相关文章

    一举两得造句
    上穷碧落下黄泉
    资讯的意思
    相思风雨中粤语发音
    昔年有狂客
    同舟共济的意思
    什么是头七
    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秋分日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