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诚】圣贤之道,唯诚与明的字面意思什么?每个字的字面意..._语文_第八批i5c
编辑: admin 2017-14-06
-
4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祖师的这篇序,这两句是总纲.‘圣’可以称为佛,‘贤’可以称为菩萨.我们通常讲‘三贤十圣’.十住、十行、十迥向的菩萨,是贤位的菩萨;初地以上至十地菩萨,则称为圣.我们要想成佛、成菩萨,这一条道路,从纲领上讲,就是这两个字—‘诚’与‘明’.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也离不开这两个字.离开这两个字,方向就错了,就是常言说的盲修瞎练.我们如果能守住这两个字,这就是菩萨道,也就是圣道.
怎样叫做‘诚’?‘诚’很不容易做到.在佛法里讲‘诚’,就是‘定’.‘明’就是‘慧’.诚是体,明是用.懂得这个意思,《金刚经》、《楞严经》里面说得很多.‘诚’就是如来藏的性体,就是常住真心;在菩提心里面讲,就是直心.佛在《无量寿经》里,给我们说的‘至诚心’,就是‘诚’的意思.
‘明’是智慧,对于一切事相、一切事理,都能够通达明了,而没有错误,叫做‘明’.所以‘明’在我们初学佛的人来说,就是省察的功夫.我们要常常反省、检点、观察,而后才能做到改过,才能做到积善.所以改过与积善,在世尊教法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要建立在‘诚’和‘明’的基础上.
如果我们没有诚明,就不晓得什么是恶,什么是善,那还谈得上改过与积善.唯有诚明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要改恶,要修善.‘诚’也就是讲的自净其意.这两个要同时具足.即诚而明,即明而诚.就是佛法里讲的定慧双修.修到定慧不二的时候,自自然然就证果了.证的什么果呢?圣道当然就是证得圣果、无上菩提.《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圣果.所以祖师在这里给我们一语道破:‘圣贤之道无他,诚明而已’.这两个字,不但整个《了凡四训》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说世出世间法,都是以这个为根基.《了凡四训》教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诚’、‘明’这两个字.祖师后面还有详细的说明.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诚则明矣,】[语文科目]
原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释:自:从,由. 明:明白. 则:即,就
译文: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之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读无论是天性还是后天人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诚,二者也就合一了.
革命不分先后,明道向善不问先天后天.从拎一个角度看,这也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题2: 诚者,天之道也;城之者,人之道也.
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
题3: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是啥意思
译文: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
【原文】
凡事豫则立1,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怯2;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3;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4,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5.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6,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7,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8.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9;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没有预先策划就会失败.说话预先想定就不会语塞中断,做事预先想定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预先想定就不会内心不安.执行规则预先想定就不会陷入绝境.
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道理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道理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道理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孝顺父母.心诚是有道理的,不明晓善就不能使自身心诚了.
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要坚守不渝地实行它才行.要广愽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清晰地辨别,要忠实地贯彻.
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没有收获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清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不到忠实程度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到的,我用百倍的功夫,别人十次能做到的,我用千倍的功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注】
1、豫:同“预”,预谋.
2、跲(jia):窒碍,说话不通畅.
3、疚:内心不安.
4、顺乎亲:顺,使动词,使顺心、高兴.亲:父母亲.
5、不诚乎身矣:此处以上整段与《孟子·离娄上》篇中一段基本相同.这是《中庸》引《孟子》,还是《孟子》引《中庸》,不易断定,据张岱年先生分析,可能是《孟子》引《中庸》.孟子虽然受业子思门人,但自以为“私淑”孔子,对子思并不敬重,故著书引《中庸》而不标明子思的名字.(摘引《中国哲学史科学》一书第36页)
6、诚之:使之诚,使自己做到诚.诚,是人生来就有的诚,是圣人的能力.诚之者,是人为的诚,是普通人应该遵循的原则.
7、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另一说为舒缓不迫.中道:指中庸之道.《孟子·尽心下》:“孔子岂不欲中道哉?”赵岐注:“中道,中正之大道也.”
8、固执:坚守不渝.执,握住.
9、弗措也:弗,不.措,废置,搁置.
题4: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麻烦说得简单一点..[政治科目]
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讲诚信是做人的规律.
题5: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政治科目]
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