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是谁说的】“难得糊涂”是谁写的?_语文_唯爱一萌830896
编辑: admin 2017-14-06
-
4
郑板桥
说起“难得糊涂”,还有一段神奇的来历.郑板桥在山东任上,一次游览莱州的去峰山,本想观赏其山中郑文公碑,但因盘桓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茅屋主人是一儒雅老翁,自称“糊涂老人”.主人家中陈列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大开眼界,赞叹不已.次日晨,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于刻于砚背.郑板桥即兴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后面盖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因砚台大,尚有余地,板桥就请老人写上一段跋语.老人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他也用一块方印,字为“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见之大惊,方知老人是一位隐居于此的高官.由于感慨于“糊涂老人”的命名,板桥又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两人如遇知音,相见恨晚,遂谈文说词,畅谈人生,结为挚友.
其他同学给出的参考思路:
郑板桥。
王国维。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展开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难得糊涂”是谁说的?[语文科目]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副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副.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地,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题2: 什么叫难得糊涂?
板桥所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竟象传单那样被制成各种礼品或是拓片或是作为像章推销,由此也引起人们对这位玩世不恭的郑板桥先生更增添了一层兴味;对“难得糊涂”也就出自自己的心理需求作出了解释,由此而顺延到对“难得糊涂”四个字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可是鉴于作者当时没有明确自己的意向,因而现在会产生出相异的认识.
“难得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自我解嘲说.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广陵奇才--郑板桥传》)
二:抗议之声说.公元1754年秋,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上任之日正遇百年未见的旱灾.而钦差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而向他求字画.郑板桥就以鬼画讽刺,钦差姚耀宗怒而撕画,郑板桥见百姓惨像,心力不支,非常忧郁.其妻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作糊涂嘛!郑板桥怒言:装糊涂,我装不来.你可知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由此而有所启发,就以“拯救万民,在所不惜”激励自己,并开官仓赈灾.他所说的这句话,后来就成了“难得糊涂”的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台湾徐兰州说:“这句话文义,似乎喻人凡事不要太认真,得过且过,所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的另一注解.加以句读,聪明者有俗庸之智慧,有赖于人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才能培养成完美的性格,是以人欲聪明并不容易.”苏东坡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所以,聪明人难做.什么是糊涂呢?糊涂就是不精明.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懵懵处世,似是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一种是装的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作良莠不分,既由‘聪明转入糊涂’了.根据郑板桥的这种性格和心理结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品格,要他违背自己的理念和道德行为,显然是一种痛苦与折磨.聪明人如基于良知道德有所为,而要他装作糊涂而无所为,的确很难.所以徐兰州认为:“郑板桥这段感慨‘难得糊涂’的题书,其中有段非常感性的心路历程,也是知识分子从政,在专制制度腐败政权中无法展现宏志的一种抗议之声.它具有为所当为的失败涵义,不可为而为的胆识.因此,这种‘心理调节’乃是‘试图把自己的心理反差平衡一下,以求得方寸的短暂安宁.”(《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抗议之声》)
三:心安理平说.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字.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吃亏是福”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此处引用的诗句其实为同时期的大学士张英所作,而此处将“难得糊涂”比喻为就是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态平衡.因为“吃亏是福”既是“难得糊涂”最恰切的诠释.
四:自我解嘲说.郑板桥从不糊涂,他之所以兴叹“难得糊涂”,自有其苦衷在.朱铁志认为“郑板桥是个极为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刚直不阿,而对谗言无能为力时,才会有‘难得糊涂’的感叹,‘难得糊涂’的难在那里呢?难在他毕竟清醒自明,心如明镜,无法对恶势力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难在他一枝一叶总关情,对百姓的疾苦不能无动于衷.他只有假装糊涂,然则终不能无视现实,遂于痛苦于内,淡然于外,而生‘难得糊涂’之叹.”(《读书参考》)
郑板桥以“难得糊涂”而出名.他所说的“难得糊涂”,却有不同的解释,有望文生义的;有作词语解释的;也有就其深邃的内涵进行探讨的,诸说不一.那么它该作何种解释更为恰切呢?看来,“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世,亦不可以谬其文也.”(《文史通义.文德》)后人难知前人心态和处世的复杂文化环境,要有正确的解释,有时也难以自圆其说了吧.
难得糊涂”之心理分析
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字幅下,有他题的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行款跋,当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的解释了,即对自己处世哲学的一种解释.
从字幅上标明的日子看,字幅写于乾隆十六年,当时郑板桥正在山东潍县当知县.一向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郑板桥在当时黑暗的官场上很吃不开,常常受到恶势力的嘲讽、刁难.他一面以嬉笑怒骂来抗争,一面又彷徨悲观,产生了脱世思想.这时他的情绪,是压抑、苦闷、孤独、自嘲、彷徨、悲观、痛苦交织在一起.就是在这种情绪下,他写了“难得糊涂”的字幅,不久便辞官归隐.
这样,就可以明白款跋的意思了:“聪明难”———要进取,要“众人皆醉我独醒”当然难.“糊涂难”———得过且过本来并不难,但一个一心想勤政执法,为百姓做事的人心中并不愿意这样做,因此也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抗争不过官场的黑暗势力,又不愿昧着良心去“糊涂”,这种“聪明”之后的“糊涂”更难.款跋最后一句“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前面种种的“难”面前,只有小心从事,知进知退,不冒失,不惹祸,只求心里安宁,不求后世福报.
郑板桥的这种心理和处世哲学,既有积极的一面,即表现了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骨气;也有消极的一面,即看破红尘的悲观脱世思想.“难得糊涂”中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消极的脱世思想.
现在,许多人爱买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字幅,主要是他们很欣赏郑板桥的处世哲学.不过,据我看,不少人是取消极态度的.“难得糊涂”中尽管有积极的一面,但毕竟趋于消极,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格格不入,终不足取
题3: 难得糊涂何意?出自何处?谁写的难得糊涂书法最有名?
出自何处:《广陵奇才--郑板桥传》
谁写的难得糊涂书法最有名:郑板桥(郑燮,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
题4: 【难得糊涂?!怎么有这么一说法呢?是哪位先哲说的这句话,用在哪里呢?】
清代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一带的郑燮(号板桥),金农等,被人称为“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会于诗文书画之中,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绝不去趋炎附势,粉饰太平.郑板桥在潍县署中的那首画竹题诗,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做官者的座右铭,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板桥诞生的时候,清朝的武力征伐业已结束,他所生活的“康乾盛世”实则是一幅在繁荣背后由各色人等组成的众生图,即奴才走狗、市侩、狂生、考据迷、理学家等混迹一堂.之前,郑板桥曾于扬州鬻画;待到罢官后,再来扬州,其画受欢迎的程度虽远非从前可比,但卖画养家糊口却是相同的.因此,他用一方“二十年前旧板桥”来表达人世瞬忽而我依然如故的感慨.既傲于自己不曾因当官而稍改自己为人的风骨,亦悲叹于自己卖画糊口终老的实际境况.
其实,板桥起于青萍之末,是很想用自己进仕机会为民众做点有益的事.科举应试是彼时士子腾达的惟一途径,故尔板桥于此用心尤多,用力甚勤,一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就是他苦学历程的一个缩影.本来这样的苦苦追求,对于长于寒素之家,生于草莽之间的板桥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这样猛烈的追求,所寄希望越大,其失望就是命中注定的,因此当他想以寒微之躯为劳苦大众做点事,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时,现实对他的教育却是无情的.要达到在官场游刃有余的境界,除非你与大批的贪官庸官同流合污,打成一片,否则生活在官场上就于心不安.而要想救民于水火,又谈何容易?想以德泽加于民,而又不善于趋迎阿谀,溜须拍马,在官场哪有不失败的呢?板桥为官后,正是做不到糊涂圆融,常常得罪上峰,尽管他耿介地自称为“橄榄轩主人”,以放言高论、臧否人物自许,但最终就在他书写“难得糊涂”一年后而去官.鲁迅先生说,他只不过“叉手叉脚”地“表现了一点名士的牢骚气”而已(鲁迅《淮风月谈·难得糊涂》).但是板桥万万没有想到,他的那些神出鬼没的艺术创造,竟然不如这句牢骚话能得到更广泛的响应,而被今人所青睐.
说起“难得糊涂”,还有一段神奇的来历.郑板桥在山东任上,一次游览莱州的去峰山,本想观赏其山中郑文公碑,但因盘桓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茅屋主人是一儒雅老翁,自称“糊涂老人”.主人家中陈列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大开眼界,赞叹不已.次日晨,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于刻于砚背.郑板桥即兴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后面盖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因砚台大,尚有余地,板桥就请老人写上一段跋语.老人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他也用一块方印,字为“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见之大惊,方知老人是一位隐居于此的高官.由于感慨于“糊涂老人”的命名,板桥又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两人如遇知音,相见恨晚,遂谈文说词,畅谈人生,结为挚友.
纵观郑板桥的一生,从“一官归去来”,到“三绝诗书画”,人们可以看出,政治抱负与艺术创造,虽然所需要的素质和评价标准不同,而要将其集于一身,其难度可想可知.当官,有的时候甚至需要不惜手段地洞明人事,而且还须具备运筹于股掌之间的本领,而对艺术创作则需要一副与世无争的“在野”心态,能不时以民间的活力,作为一块浇灌自己心灵的圣地.郑板桥正因为有“一官归去来”的经历,最后才有“三绝诗书画”的收获.虽然我们不能就板桥绝大的艺术成就而感谢官场对他的“修理”,使他及早迷途知返,但官场的失败,带来了艺术的幸事,却是不争的事实.板桥的晚年生活,在他自己的《靳秋田索画》里曾作过详尽的表述:“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非以供天下人之安享也.”其实板桥作为一位狂放的文士,活在那个暗昧专制的时代,不合时宜的命运是铁定了的.他的苦处不仅在于“我于困顿已无辞”,而且还在于他的艺术创造对时代的超越性,所带来的对他无尽的误解.即使他与世俗社会妥协,且向它们投降,世俗社会仍然认为他不够彻底,“束狂入世犹嫌放,学拙论文尚厌奇”(自遣).既然事情是这个样子,板桥也就只好放野,一路的狂怪下去了.
题5: 【难得糊涂,谁说的?是郑板桥吗?】
是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