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齐一】庄子的万物齐一是什么意思?_语文_yqsz768

编辑: admin           2017-13-06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得细加体会和分析.

    个人见世间万物本来不同,但却能相容于天地之间.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生出种种成见,由成见划分出是非彼此,为坚持是非,彼此你争我斗,互不相容,终生役役迷失自我.人的真正解放在于消除一切成见,以开放的胸怀包容万物,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同存.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庄子所说万物合一是什么意思求解答[语文科目]

    作为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是中国人对人天关系普遍联系整体观念的哲学凝炼,其核心是强调“天道”和“人道”相通,“自然”和“人为”相通、相类、相统一.中国古人的基本思想还是相通的,他们的基本态度都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则万世太平,不合则天下大乱.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哲学、秩序、伦理思想的主流."天人合一"也许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子系统都无法超越的世界观.因为它消解了语言、概念、逻辑,又允许子系统运用他们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道与人道、自然和人为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政治哲学著作,是中国远古社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易经》包含着中国最古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周易》开始提出“易,会天道,人道也”的思想.《易·系辞上》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四库全书》的编者纪晓岚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战国时期的子思、孟子首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 “上下与天地同流”.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秉性天赋,尽心知性就能够知天,达到“上与天地同流”.后来的哲学家庄子则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天与人一也.”达到“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他认为人与天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因为人的不同思想观念,不同的主观意志破坏了天人的“统一”、或者说天人的“合一”.人应当与天合一,应当消除天人间的差别.西汉时期,著名哲学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观”,他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之后的中国历代思想家、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努力追索天人相通,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协调、一致. 道家以宇宙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物我和一、天人合一为至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全盘吸收了老子的“天道”,但在“无为”这一点上,却和老子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庄子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其次,老子说无为又说无不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到了庄子这里,由于社会的变革,对于美好现实的追求越来越不可得,故放弃现实而转向理想中去寻求浪漫.庄子曾云: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亦即体现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庄子在其《天道篇》中曾经说道:“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境也.”“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儒道两家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这一思想.儒家强调天的道德属性,用社会政治... 从心所欲,不逾矩追求"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道教中相当于今天的生态学意义上的自然一词是“天”、“天地”或“万物”,郭象在《庄子注》中说:“天者,自然之谓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庄子》的这种“天人合一”是可贵的,它在精神上将“人”从俗世提高到“道”与“天”的高远境界,从而体现出一种向上的、透出纯白清灵的人生,而不是向下的、令人窒息的、拘束灰暗的人生.它与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大不相同,儒家是把“人性”“天化”,并且还把这“天化”的“人性”都挤限到一个伦理的框架中,这样“就不单纯是一个哲学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危及人的生命的实际问题.人一旦变成了天,变成了绝对,他就可以自负到无所不为、无所不能,以至为所欲为的地步,只容许他用天理来灭绝人性,绝不容许人性来违抗天理”,并最终使“天”化了的“人性”反过来成为压抑和阻碍人的发展的力量,以至于鲁迅在“四书”、“五经”里只看见“吃人”二字了.《庄子 齐物论》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说,宇宙是一个与人的生命信息息息相关的“大我”,而人是宇宙缩影的“小我”.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724)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老子认为道是最美的音乐,而“道法自然”.庄子说:“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庄子主张回归自然本性,从而使人与自然平等交往,并进入物我同一的逍遥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一种审美境界,因此庄子哲学有审美主义的取向.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中国艺术中“气韵生动”便是庄子“通天下一气耳”之气,也是中国艺术表现“道”无所不在的审美法则.在中国绘画、书法等中国艺术中“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境界,充满了道家精神.

    题2: 【庄子的“天地一指也,《庄子齐物论》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语文科目]

    俺的理解是: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是刹那生灭的意思.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两句不能单独理解,应结合上下文.总的意思是:“是与非”和“天地、万物、马”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叫法,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事物本来没有是非,也没有名字,人们在那里以自己的观念强加到事物的身上,还给它们起了各种各样的假名.

    “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马本身就是一个假名而已,用马的假名说明马不是马,还不如用不是马的假名来说明马不是马.用假名说明假名有什么意义呢!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是假名,一指也是,假名就是假名啊!“万物”是假名,“一马”也是假名,他们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啊.

    题3: 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什么意思,是唯心主义吗?现在为什么不倡导,唯心主义而倡导唯物主义了?[语文科目]

    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就是“我”存在,世界存在.“我”消失,世界消失

    科学的发展就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但是人的观测能力是有限的,即使借助工具也不能改变这一点.所以科学不能解释一切,它的发展被人的身体条件所束缚.

    哲学是为了解释科学不能解释的一切,唯物主义只是其中之一.但是它太过强调唯物,所以很难解释科学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它只能等待科学发展,来解释新的问题.

    但是科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世界观”的地步了.物理学中,为了解释量子力学,已经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都能近乎完美地解释量子力学的问题,但是它们所表达的世界观却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有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相悖的理论——哥本哈根学派.还有诸如“多重世界理论”这样在唯物主义看起来是奇谈怪论的理论.所以当科学进入了研究“世界观”的范畴时,哲学所能生存的空间就更少了.如果科学能够把“意识与宇宙的关系”解释清楚,那么哲学就再没有立足之地了.

    所以哲学永远是对科学的补充.当一个哲学理论,能够解释所有事物的运行原理的时候,这个哲学理论在“当前”就是成功的.

    唯物主义只是一个不会错的理论,它很少有错误(除非新科学理论与它的原理相矛盾),它一直依赖科学,缺乏创造力.它比唯心主义唯一的进步在于:它提供了从整体上分析一个事物的方法——辩证法.除此之外,它不过也是一个不成熟的理论而已.

    如果说有什么有可能“正确”地解释一切的话,只能说是科学,不是任何一种哲学.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必须由科学来判断.

    假如科学最终不能解释一切,所有不和科学相矛盾的,能解释科学不能解释的问题的“哲学”,都是“正确”的.

    而科学是“人”的科学,解释的是人所观察到的世界,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人体能感觉到颜色、声音、力、味,并且它是三维的.所以人不太容易解决“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的要素”,“宇宙是几维的”这样的问题.要说人被什么所束缚,那就是这具躯壳.

    题4: <齐一万物,莫强分别>有什么寓意?如题

    万物平等 不要刻意的去分别他们的高低好坏

    题5: 【庄子的齐物】[语文科目]

    超越万物差别,了解万物齐一的道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达到逍遥境界的方法.思想主要陈述于《庄子》内篇的齐物论.齐物思想对后来尤其魏晋南北朝的思想产生影响.庄子认为人类意识的病态使人们将注意力聚集于变幻无穷的周边世界中,人们的喜好厌恶,对错的是非观通过各种形式变得固定起来,即便人正在与周边世界的有限存在一样步向死亡中也仍然执迷不悟.这就是“齐物”思想的起源,即对所有有限存在的绝对公平认识,超越事物间的差别,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看外物,打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达到万物齐一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的颠峰之处.

  •   4
  • 相关文章

    一举两得造句
    上穷碧落下黄泉
    资讯的意思
    相思风雨中粤语发音
    昔年有狂客
    同舟共济的意思
    什么是头七
    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秋分日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