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
编辑: ledouying 2022-03-09
-
4
申论,是中国大陆国家公务员进行资格考试的其中一个科目。申论考试是指在公务员考试中,通过对设定资料的阅读,回答有关问题,考察应试者能力的一种考试形式。在公务员考试中,通过对设定资料的阅读,回答有关问题,考察应试者七种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体写作能力、时事政治运用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的一种考试形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申论考试
外文名称
Essay examination
定义
我国公务员资格考试的一个科目
考察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七种能力
性质
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
试卷构成
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
试卷总分
100分
目录
1考试简介
2考试性质
3试卷内容
4趋势分析
5测试特点
6考试结构
7概念辨析
8做题技巧
9五年申论
10备考积累
11注意事项
折叠
编辑本段
考试简介
"申论"一词,出自孔子[1]所说的"申而论之"。从字面来理解,"申"为引申、申述,"论"为议论、论证,"申论"则指针对特定话题提出自己观点,并展开论述。
作为一种应试文体,申论最早出现于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之中。经过几年的实践,以及专家学者们的改进与完善,申论现已成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门基本科目,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考试大纲规定及历年实际出题情况来看,申论考试为应试者提供了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概括出它们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最后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综上所述,所谓申论考试,其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测试方式,申论的命题非常准确、科学,它是在充分吸收策论、基础写作和公文写作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目标的科学的测评方式。
折叠
编辑本段
考试性质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作为公务员,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当有所认识和有所思考,并且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申论考试所提供的一般都是社会性较强的背景材料,让考生去进行分析和论述,从而测查考生处理公务员日常事务的潜能。
作为一种专用于选拔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应试文体,申论适当地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应试中"策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但在内容上比"策论"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形式上比"策论"更加灵活多变。"策论"大多要求应试者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应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则要求应试者从一大堆反映日常问题的现实材料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考查应试者搜集和处理各类日常信息的素质与潜能,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征,也适应当今国家公务员实际工作的需要。
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具有比较丰富的常识,但不会对某种专业知识特别倾斜。由于考生来自各个方面,所学专业很不相同,所以申论考试中让考生处理加工的材料大都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比如2000年考题,粗看所给材料,可能以为学法律专业的考生会占便宜,其实红星新村居民状告印刷总公司的事并不是从法律角度所能解决的问题。再比如2001年考题,看似医药卫生问题,其实问题的解答与医药卫生专业知识水平高低并无关系。申论考试的试题,对学哪个专业的考生都是公平的。
申论考试所给的材料,可能涉及面很广,但试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合理性,也就是说,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是具有可行性的。比如2000年试卷的问题,可以通过城市建设合理规划获得根本性解决,当然必要的补偿也应有所考虑。又如2001年试卷的PPA问题,是当时社会热点之一,但完全可以通过舆论的正确引导来化解百姓的不安心理。申论考试不会引导考生漫无边际地遐想,不管问题多么复杂,涉及面多广,人们的见解多么莫衷一是,都是能够解决的。这样的命题思路,是由公务员录用考试性质决定的。
折叠
编辑本段
试卷内容
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折叠
编辑本段
趋势分析
近几年,国家机关和浙江省在招考公务员的申论试题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的趋势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定资料的字数越来越多
国考2004年和2005年给定资料字数在4000字左右,2006年则高达8000字,2008年中央和浙江申论材料均为7000字左右。篇幅的加大显然增加了阅读和答题的难度,使得原来有限的考试时间更为紧张。
二、申论要求变化多端,注重细节,考察要素更加全面和平衡。
申论要求从过去以概括、对策为主,逐步演化出工作思路分析、原因分析、意义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等申论要求,每年都有新型申论要求产生。在考察内容上趋向以细节为主,从过去注重对大篇幅材料的整体分析转向对部分段落甚至重点文字的分析,考察精度有所提高。在考察要素上更为全面和平衡,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和归纳问题能力、论述说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者并重,既重视理论性又重视实际操作。
三、以文件筐作业形式进行情景模拟,突出对实际公务处理能力的考查。
许多申论题都给考生一个虚拟的公务员身份,要求以此身份进行一系列的公务处理,这其实是人才测评中的"文件筐作业"模式,在过去主要用于领导干部招考,已经通用于初级公务员考试。该模式侧重于角色认知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经常取材于行政机关的一些日常公务处理,因此,熟悉通用公务,提高实际公务处理能力已经成为备考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应届毕业的同学,缺乏工作经验,对一些常规工作的流程和要点知之甚少,措施不能切合实际,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四、通用公文的经常性应用
比如,2007年浙江省申论考试中第二题就要求拟一份本县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的规划,要求列出文化发展规划文体的简要目录以及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这就是考查考生对规划问题写作的整体内容进行肢解,就单独的规划文体中的某一块或几块内容拎出来考。这样就大大丰富了申论考试的考试范围和考试内容。可以预见,今后的申论考试在公文写作这一块的内容上考生在平时的复习迎考过程中要注重每一类文体的行文结构和构造,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在复习和迎考阶段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特别是要注重对部分重要法定公文和事务文书的文体结构的学习。我们必须要对机关工作中常用文体进行仔细的了解,比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工作方案、汇报材料、决定、通知、通报、简报、请示、意见等,都有可能运用到申论考试中来。
折叠
编辑本段
测试特点
前面提到过,申论测试既不同于古代选拔贤良的策论,也不同于当今的大学入学的作文考试,它具有自身的特点。
折叠
形式灵活
申论测试除了所给出的材料部分外,其答卷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概括部分,二是方案部分,三是议论部分。就文体而言,概括部分可能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能综合了多种文体形式;方案部分,则是应用文写作;第三部分自然是议论文写作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申论测试既考查了普通文体的写作能力,也考查了公文写作能力,测试形式非常灵活、实用。
折叠
背景面广
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国家公务员,因此十分注重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测试。为反映这一要求,申论所给定背景资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且表述比较准确,一般不会出现偏差。
申论的背景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大部分已有定论,也有一些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需要考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和判断,并做出结论。至于一些难以定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争议激烈的前沿问题,一般不会成为背景材料。
折叠
针对性强
申论测试考查的目的明确,针对性很强,即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论述体现出来,从所提出的方案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体现出来。从这一角度看,考查的目的与测试的命题是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目的具有针对性,试题也具有针对性;试题为测试的目的服务,目的则是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
折叠
测试优势
选拔公务员的申论测试,一开始就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仅注重对应试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而且也注重对应试人员将要从事行政机关工作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考查。在科目设置、考试形式上都是按国际标准设计的,在内容上体现了中国特色。
西方一些实行公务员制度时间比较长的国家的公务员考试,是分类分等、定时定期进行的,人员的选拔录用与职位紧密结合,采用不同的试卷,以满足不同岗位、不同职位对人员的不同需求。我国也将逐步在公共科目试卷中,体现中央国家机关和垂直管理系统在用人上的不同要求,逐步作到分类、分等、定期考试。
折叠
没有标答
申论测试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从资料背景来看,都是有关当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问题,有的已定论;有的尚未定论,完全要考生自己来解决。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提出对策或是对对策进行论证,都不会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
以对策部分为例,这部分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但是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相对的,在不同地区以及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不可能一样,更何况有的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合理的方案,因此哪一种更为合理,针对性与可行性更强,要对若干方案比较论证后方能确定。又比如论证部分,抓住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论证、采取什么方法与结构,要适合自己的特长,因而也决不会有一个具体唯一的标准。因此论证(作文)部分的评定,也只能是综合的、全面的、等级式的,不可能有确切的唯一的标准。
正因为申论测试没有确定的答案,这给了考生以发挥的空间,不同的考生完全可以较充分地展示各自不同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选拔者挑选到满意的人才。
随着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不断发展,申论考试主观试题客观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归纳概括、综合分析、贯彻执行、提出对策和申发论述五类题型均已经出现了内部标准答案,立意错误将直接导致低分现象的出现。
折叠
有前瞻性
申论测试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公务员考试命题不仅会与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而且还会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
折叠
编辑本段
考试结构
申论考试的结构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注意事项,说明答卷的要求、时间,提出指导性建议;
写作要求:
第一,对给定材料进行理解、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并用限定的篇幅概括出所给背景材料的主题。
第二,用限定的篇幅对主要问题提出见解,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要体现针对性和可行性)。
第三,用限定的篇幅对见解、方案进行论证。要求:自拟标题,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折叠
编辑本段
概念辨析
申论与传统考试
申论是测试考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方法,但与传统考试方法不同。作文只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题目展开论述,侧重考核的是考生的文字功底。考生可以凭自己的主观好恶去立论选材,尽情张扬个性地放言宏论,因此,作文考的只是"纸上谈兵"的能力。申论不仅限于对应试者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考察,更侧重与考察应试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能容纳各考生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
折叠
编辑本段
做题技巧
申论主要考察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考人员能够从公务员的角度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的基础上,概括材料的相关内容,提炼材料的主旨,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并准确流畅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很多考生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复习,但最终成绩还是很不理想,以青年人网公务员专家多年经验分析原因主要体现:
1、做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当,尤其是站在政府立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够。
2、对资料读得不精、不透,对资料总结、概括不准,对新出现的题型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随机应变,对议论文、评论文、应用文格式掌握不够,答题内容空洞,分析、论证、解决问题没有说服力等问题。
以下申论答题技巧和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1、明确申论考试的性质 申论考试与传统材料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这句话强调了申论考试与传统材料作文是不同的,广大考生一定要认识到不能用传统材料作文的写作思维来应对申论考试。传统材料作文主要包括寓言型、漫画型、对比型、评论型和联想型等几种形式,作文侧重材料所具有的含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要求根据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自主立意,自拟标题。
2、明确阅读材料的时间 与其他给定材料的写作不同,申论写作明确要求阅读材料的时间是40分钟,作答时间110分钟。
3、明确作答的顺序要求 申论考试由于试卷和答题纸是分离的,所以作答要求只能写在答题纸上,申论阅卷采用电子扫描式方式,这样就要求应试者答题时,要依次作答,不能颠倒顺序,答案书写于指定位置。如果不按顺序答题,答题位置出现差错,就会导致出现异常卷,必然影响成绩。
对于阅读理解材料的作答主要有五大原则性:
保证时间原则 申论阅读的时间要求是40分钟。这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限制的:1.材料内容的专业性。2.材料内容的丰富性。3.材料形式的无序性。
把握整体原则 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把握给定资料的主题和层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印象,化零为整,这样作答起来才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否则,只能是答非所问,偏离主题。
强调重点原则 2008年的申论给定资料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但重点强调是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如何坚持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的问题。强调重点原则,既指整个给定的资料,也包括给出的每一个段落,只要都照顾到了才能体现强调重点原则。
过滤原则 给定资料中某些段落与材料的主题关联性不大或多是一些铺垫性的资料,或是给定资料中出现的是过多描述性的语言,考生必须学会对材料的筛选和过滤。
强调普遍原则 阅读理解材料必须根据整体印象突出普遍原则,即一般人的理解和大众化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原则就是要求考生不能偏离材料提供的基本倾向和基调,否则,就与提供的参考答案相去甚远,分数不理想。
折叠
编辑本段
五年申论
申论所给定的材料不是命题人的主观编造,而是来源于既有的社会现实、新闻报道、政府文件和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梳理申论材料的来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命题者选材的大致范围,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平时所应该关注的方向,更好的把握选材重点。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的材料来源如下:
2010年:
《<经济半小时> 填海有道(3)》,央视网,2009年08月10日。
《威海:"宜居城市"的宜与不宜》、《拯救泉州湾》、《日本填海的历史教训》 ,《南风窗》2006年第16期。
《近岸海域污染严重 渤海"欠安",拿什么来拯救》,人民网,2009年05月11日。
2009年:
《珠三角企业外迁调查:成本上升带来转型之痛》,《商务周刊》2008年4月3日。
《粮食局副局长就当前粮价等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2008年4月29日。
2008年9月11日 《******************在河南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纪实》,人民网,2008年09月11日。
2008年:
《水电专家对<提请依法公示怒江水电环评报告>公开信的回复》,人民网,2006年01月19日。
《以开发促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人民网,2005年10月24日。
《评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若干说法》,人民网,2005年12月13日。
《水电大国的隐忧》,中国能源信息网,2008年05月09日。
2007年 :
《大陆六千万农民失地线路图》,《凤凰周刊》,2005年3月7日。
《河南省保护土地资源"三项整治"整出土地46万亩》,新华网,2005年11月24日。
国土部贠小苏驳斥"地荒论"旗帜鲜明土地重整 ,新华网,2006年06月22日。
《全省连续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河南农业信息网,2005年11月24日。
《无锡在"缺米之炊"中实现双赢》,《无锡日报》,2004年4月20日。
2006年:
《丁宁宁: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能力取决于官员素质》,新华网,2005年9月20日。
在备考申论时,考生要避免一个误区,即很多考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历年真题上。不是说真题不重要,但是真题的材料已经过时,每年的申论材料都是当年的新发热点,只有那些争议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问题,如环境保护、民生问题等才需要对往年材料进行关注。一般而言,考生应多关注考前16个月内的热点、焦点现象。
折叠
编辑本段
备考积累
一、夯实基础阶段--研读社会热点,积累考试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读社会热点,积累考试素材,是应对申论的取本之道。历年来申论考试的命题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而且与中央基础性政策文件有密切的关系。或是对政策进行前瞻,或是考查对已发布文件的深入领会。选对资料,培养语感。《半月谈》是一个不错的准备公务员考试的资料,其中的"半月评论"的文体风格非常值得借鉴;《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要想在语言上真正有所突破,简单的浏览是不够的,需要花费时间和气力。如果能够熟读、甚至背诵两到三篇人民日报社论或半月评论,效果是非常好的。
关注社会热点,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关注这些问题的同时,不但要关注其理论背景,而且最重要的是关注这些问题的发展现状以及针对其问题的具体的解决思路和对策,对社会热点进行分类,总结,这些积累很可能在考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动手演练阶段--演练历年真题,展开实战较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答好"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申论考试,多写是个硬道理。巴甫连柯有一句名言:"作家是用手思索的,"认为只有不断地练笔,才能掌握写作的奥秘。鲁迅谈到提高写作能力时曾说过:怎样做好文章?自己除了多看和练习,并无别的心得或方法。这就是把写作训练作为提高能力最有效甚至唯一的途径。练笔能够把一个人的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学识都调动起来,遣上笔端、派上用途,并能够激发写作者的思辨力、表达力和创造力,使自己适应申论考试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在这一阶段,考生一定要真正动笔去写,这样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只是在心里去想这道题的思路和真正动笔写是不一样的,因为也许在大脑里想的写作思路比较明晰,但是,真正动笔写的时候却写不出来了。所以,千万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不要把复习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一定要通过列提纲和勤练笔来训练才能保证实效。真题是通向申论《考试大纲》的门径。应考申论考试,最根本的前提是了解《考试大纲》要求,了解测查目标、试卷结构、试题内容、考查规律、评分规则和标准,知道申论为什么而考、考什么、怎样考、怎样答,由过去的考试实践推知未来的考试情况,使备考复习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同时,提请大家注意:一般考生容易犯的错误是看的多写的少,重视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冥思苦想但不重视实际练习,重视形成观点而不重视文字表达。建议考生订好计划,积极利用往年真题进行阶段性练习,先做题,后看答案,模仿考试场景进行"闭卷"作答。作答完成后按照参考答案自行修改,也可以找老师批阅。
三、冲刺阶段--全真模拟,触类旁通
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全真模考,标准表述,强化语言规范,记住评分标准,在演练中形成自己的作答思路和写作风格。对我们的范文进行分类,总结,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这才是真正的申论万能模板。
折叠
编辑本段
注意事项
申论考试是一种需要充分注意它的限制性要求的考试。申论是公务员考试的一个科目,不同于任何一个专业的研究生考试科目,也不同于其他一般性的能力检测。它的目的在于检测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
(1)申论考试的限制性,主要通过给定的资料和"申论"各题题干的指令性要求来体现。
资料所提供的环境、条件,搞不清问题、事件的性质,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以致原本并不难的题目也答得颠三倒四,甚至离题万里,各题目题干的文字不会很长,但其中任何一个提法都必须认真审视,决不可马虎从事。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2001年申论试卷和2000年申论试卷的第1题为例,同样是要求准确把握给定资料,但两份资料所反映的性质不同,前者要求"概括主要问题",后者要求 "概述主要内容",一个是要求考生抓住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把主要问题是什么概括出来;一个是要求考生把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梳理清楚,予以概述。这些提法不认真区分清楚,答题时就难以符合题目的要求。
(2)对材料提问题时往往给考生"虚拟身份",要求考生站在"虚拟身份"的角色上来扬长避短,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2000年申论试卷中第三部分的第二个问题要求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提出"给定资料的解决方案",要求已很明确,就是要求考生把自己的身份虚拟为"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定位准了,提出的解决方案才不至于错位。
(3)申论题目中对字数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这其实是对考生归纳概括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概括问题在200字左右,解决方案在350字左右,论证分析在1 200字左右。前两部分字数以不少于规定字数的10%为宜。字数再减少则不容易讲清问题。议论部分的字数应在规定字数的上下10%之间。字数少于规定字数的10%要扣分;超过规定字数的10%,增加写作量,必然占用有限的时间,肯定会影响写作的质量。
(4)申论写作完全以实用为目的,文章的表达方式应以说明、陈述、议论等为主,以充分表现自己概括、分析的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风力求质朴。抒情、描写的表达方式在申论写作中应少用或不用,不能忽略"材料"和题目的要求将论证性的议论文写成抒情散文或者记叙文。
(5)申论写作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充实,论述深刻。通常,文章的结构应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点明论点,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结合给定材料,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与规律,阐明主张。论证过程,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6)申论写作的语言要朴实简明,遣词造句应当准确、规范,戒除一切套话、空话。文章应当条理清晰,理据相谐,时间、地点、人员、范围、性质、程度等必须表达明确,范围应限定;用语应肯定,避免出现歧义,含糊不清,剔除一切冗余信息;使用的词语也要符合身份,语出有据,做到庄重得体;语句、段落和篇章结构都要体现合理的逻辑关系。
(7)阅读资料和作答时间要合理分配。测试中所给定的参考阅读时间一般不低于40分钟,考生应认真阅读资料,抓住中心,不要盲目下笔,急于写作。有的考生对申论考试答题的四个环节的时间没能掌握好,只是草草看一遍给出的材料,没有理解或深入思考,没找出重要段落,也没弄清中心思想,就急着去概括主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这样很容易造成答题进行到一定程度却发现写不下去或离题目的要求相差很远的现象,此时再重新回头阅读材料、提炼主题或者边写边回过头来阅读资料,已无法使文气贯通,一气呵成,这样耗费的时间反而更多,结果是欲速而不达、事倍功半。
(8)对标题的拟定也很重要。申论文的标题和大多数议论文标题一样,一般围绕着自己的论题或论点设题,可以用一句话,可以用一个短语形式,也可以用一个或几个词组,但作为标题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要简洁,要与内容切合,要新颖、醒目。有的考生写的标题很长,用很长的一个句子,甚至像一段话来充当标题,给人感觉就不像标题了。这不但影响评卷人的印象,也会给自己的写作带来一种负面影响。有些考生的标题大而无当,或者空洞泛泛,也会影响申论文的质量。由于申论要求的第一、第二部分均不需要写标题,所以到了第三部分漏写了标题也是考生容易出现的失误。
(9)材料的引述问题在申论文中也很值得一提。前面说过,申论文的写作虽然与传统的给材料作文相似,但在材料的利用上是有区别的。传统的给材料作文,材料往往只是作者借用的一个由头,文章由此生发开去。申论文给定的材料对作者的限定更加严格,写作过程中必须时时照应着材料,甚至照抄照录。但引述篇幅不宜过长,否则会占用自己的论述篇幅。引述材料时要选择典型,要准确。
(10)对策要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申论考试对策的提出,要针对给定的材料,审慎遴选,弄清这些材料究竟反映了哪些问题,并根据考生的"虚拟身份",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构思可操作性对策,应该注意三点:一是问题要有明确的"归口",即有直接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处理与落实;二是要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步骤和办法;三是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与必备条件。在构想对策时,切忌脱离实际地坐而论道。要通盘考虑,尽力克服与之相悖的因素,使对策合理、具体,便于落实。
(11)对重点对策要进行充分论证。要对所提出的对策进行科学论证,如果提出了多项对策,则要把论证的重点放在最关键的、最熟悉的对策上,多花笔墨,切不可视各项对策为"半斤八两"、均衡对待。要明白,千字左右的论述文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
最后要注意的是,卷面书写要工整,尽量避免错别字。这两种情况在阅卷中都是主观分数的反映。书写质量直接影响到考生思想意图的表达,即使在答卷中有精炼的概括、中肯的对策、精彩的论述,潦草的字迹也无法让人了解文中的内容,让阅卷人进行艰苦的"考订"工作,会造成阅卷人视觉和心理上的疲劳,从而产生"质量较差"的先入为主的印象。而错别字更容易使考生所表达的思想变异,甚至与原意相反。因此,字迹工整、规范用字也是写好申论的一个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