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回的聚缘成为往后文学交流的伏线
编辑: chenjujun 2018-12-03
-
4
在国外,不只限于北马区,大山脚都可誉为马华文学的重镇,作家源源而出的桥头堡。我有幸出生在霹雳州瓜拉江沙,属于半岛北端,自60年代高中将毕业那年起便融入这个文艺气息磅礴的武吉,受到这份烟火的熏染而走上对文学的热诚与偏爱之路。从作品素质和数量角度审视,许多武吉的前行代作家早已获得马华文学界的认可。我不敢自诩为武吉文人的一分子,我不过只是武吉的过客,在不断参与和学习中,获得诸多营养而继续成长,不致于落荒或半途而废。
能够结交上武吉的写作文友,归功于《蕉风》、《学生周报》联合主办的全马“青年作者野餐会”激起的热潮,继往而促成了日后大家聚集的良机。我们北马这一群就有“海天社”的组织,虽然海天社的社址在居林,但写作的成员大多来自大山脚,诸如萧艾(艾草)、王葛、宋子衡、忧草、游牧、菊凡、艾文、陈政欣、沙河、叶蕾等人,以及稍后的方路、陈强华、吴龙川、邱琲钧、赵少杰,皆为马华文坛上独当一面的写手,作品备受肯定。那时菊凡尚在边佳兰执教鞭,政欣在新加坡义安学院攻读,叶蕾则在日报任编辑。
那一回的聚缘成为往后文学交流的伏线。高中毕业后我踏入社会求职,脚步落在吉中区浓密的橡胶林,离开武吉不过一小时车程,我的身心更贴近文学的武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