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文字有翼,可以跨越隔膜和距离
编辑: chenjujun 2018-11-03
-
4
整理一年内所阅读的书,文学类和非文学类(如果真的要这么划分的话)大概各占一半,大都是在台湾或香港旅行时买回来的。今年也开始尝试网上买电子书。有些书原本心心念念多年,要待“重版出来”之后才买得到。比如吴煦斌的短篇小说集《牛》,在香港“牛棚艺术村”看见,见猎心喜。香港作家吴煦斌字字珍贵,这是她唯一的小说集,36年后才重版,读完却不觉时间的隔阂。或许是小说家本来就走得太前。也或许是因为,她着眼的从来就不是“时代”。时差得以让我们拉开距离,让文字被岁月沉淀。另一本时差之书是台湾作家赖香吟的《翻译者》,收录了她20年前的小说旧作与最新创作。作者从台湾解严至今的一系列社会、历史事件取材,小说是转译也可以是追忆。这本新书甫一出版就出事下架,再到网络书店看,已标示“绝版”。侥幸留有一本,似乎从时间那儿抢救回了一些甚么。
黄崇凯的《文艺春秋》在台湾连连进榜,仿佛召唤了台湾一整个世代的集体回忆。像不断延伸的根须,以小说来写小说,再伸触到电影、音乐、漫画那些文艺光景。小说家黄崇凯的文艺时代,虽然不同时空,却也有和我相关重叠的部份。
有时候,文字有翼,可以跨越隔膜和距离。由香港记者苏美智写的《外佣:住在家中的陌生人》从切身的角度去看待异乡人的处境。她和摄影师Robert Godden走进了香港外佣的日常生活,也走进她们的人生片段之中。台湾记者房慧真则以散文之笔写人物专访,结集成《像我这样的一个记者》这本书。她写人物着眼细节,一举手、一回顾,皆有感情,有时是同理之心,有时是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