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赞的演讲稿(长江)-中华文明赞演讲稿-历史学
编辑: admin 2017-23-02
-
4
在我们生长着的这片神奇的沃土上,孕育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从辉煌的古代文明到水深火热的近代磨难,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到意气风发的跨世纪,一个个新的崛起,一个个盛世的昌荣,古国文明被一代代炎黄子孙传承.
从三皇五帝到夏启登基,从千古第一帝到文景之治,还有那开皇、贞观、开元一类的盛世,康雍乾三代人创造的穷凶极欲.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上演着一幕幕璀璨的诗篇.
也许,你曾记得屈原在泔罗江上高唱遗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他纵身跃入那滔滔碧波,任鱼虫允吸时,天公也顿首垂泪;也许你又曾记得文天祥誓死抗元,万死不辞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遗恨;或许你又会想到谭嗣同在戊戌政变的压迫下,从容入狱,写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绝命一语,这些人不仅见证了民族的繁华,也传递着战朔的烽火.
从昔日扬威世界的文明古国到近时火烧圆明园的耻辱,祖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多少大波大浪.是那南湖的航船七月的烽火将母亲唤醒!不忘九一八事变,海兰泡惨案,五三事变,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史;不忘那一堵堵鲜血筑成的长城;不忘那前仆后继、死而后己的英灵.终于,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唤醒,举起了奋斗的旗帜!
伴着新中国的诞生,国家的科技水平逐步提高.随着神五、神六的相继发射,中国石化,一汽,鸿海等一系列的高端技术企业跻身世界五百强.祖国已经摆脱了“东亚病夫”的阴影,正朝着前人所企盼的道路大步前行!
再回眸,那君主集权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奇特的时代.那令人叹羡的物质文明和不可企及的文化高峰背后,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梦幻般的希望.
今天,生在这高科技信息时代的我们,似乎更应该感谢这创造了半神文化的先知哲人.但是,时间如梭,历史如轮,往往以史为忆不如以史为鉴.让我们不忘历史的鞭策,带着这悠悠的中华之魂,民族之魂,创造出更加绚烂的明天!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有中华文明赞演讲稿吗?无[语文科目]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本次我演讲的题目是《长城赞》.
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涵盖的面非常广,把整个文化载体当中丰富的内涵,通过具体的活动都展现出来,这无疑对增进海峡两岸之间,对中华文化理解,特别是对台湾年轻人一代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很有意义.当前,岛内台独势力非常嚣张,特别是岛内推行“文化台独”、“去中国化”,通过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割断两岸之间这种不仅是血缘,特别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纽带.
前段时间,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的会上,有一位叫朱宏(音译)的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他提供的论文就是《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其中,比较当中,就有怎么样介绍长城.现在台湾新修改的教科书当中,在介绍长城时,基本上淡化历史所含的信息,只是从建筑方面来讲到的.这本身就反映出,我们的活动对台湾岛内宣传中华文化的意义,应该是潜移默化,通过非常生动和具体的事例来引导,来教育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
从文化上来讲,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我们都是年青一代,是后来人.
从中国传统的古文字学来看长城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实际上长城的概念是到了秦以后才出现的.城防以前就有,城的雏形在商代就有,它最早基本上是一种疆界的划分.真正长城雏形的概念,一个字就是“疆”.从象形来讲,疆字里的“田”就是被夯实的土块,中间那两横是板,或者就象我们汉长城看到的那种用芦苇或木块垫起来,一层一层.板筑是中国最传统的筑城方式.70年代农村打墙时,还用这种最古老的方法,两个门板,一层一层地夯实,放上芦阶节,一层一层,那么这个疆,也就是中国最早、最传统的墙.疆、墙一声,从文字学来讲,也是一音之转.那些与疆相关的概念包括田地的田、城垣的垣,都是板筑的形式.所以,板,后来又称为版图.版图的意思就是以墙为界,你所控制的范围和地域.可以说,从我们先辈在文字中创造的东西就可以看出我们最早长城建设当中的文化意涵.甚至包括边关的边,繁写的“边”也指敌楼很高,下面是土方,还可以绵延不绝.古老的长城,西方翻译成“GREET WALL”,非常准确的翻译.长城最早就是墙,后来变成疆界,界的意思是上面夯实的土,下面用木头搭建的一种结构.所以,现在我们边界的界也是与夯土建墙直接相关的.
许多学者认为,长城建了以后它基本是一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分界.说生产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生活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种族划分也好,总而言之,它是一种文明生存状态的隔阂,这既是一种隔阂也是一种融合.从战国时代,这种边界方式在中国各地都有,包括战国当中在中国的内陆,也都存在这种防御式的边界,到了秦,就具有了很大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因为,秦作为一种统一,“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也要把整个的疆域统合起来.到了汉,围绕河西走廊基本上是维持汉代的交通线.交通线是为了维持飞地,哪一块飞地?就是沙洲,是敦煌.敦煌又是控制整个西域的一个汉人聚居的地方.它北边有匈奴,南边有北狄,处在夹缝中.河西的长城是沿着河西走廊修筑的,是一条军事交通孔道,一条补给线,同时它也是敦煌的交通线,长城维系了丝绸之路.这一段的长城,我们感觉与明长城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一个意义——拦马墙,因为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最厉害的是马.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车战的方式已经抛弃,学用一人一骑这种战术.这种战术突击能力非常之强,而游牧民族主要靠骑兵征服农耕民族.修长城,无疑是这样,你人可以过来,但马过不来,马过不来,你战斗力就没有,你打不过汉人的步兵.河西走廊这段汉代长城起到了一个拦马墙的作用.明代长城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它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它是一个文化载体,它周边的人文设施,包括民俗、宗教、人文的各个方面,很多很多.
还有一点,清朝的长城政策实际上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清是“修一座庙,胜养10万兵”.所以,承德是清朝浓缩的一个长城,它是精神上的长城,是把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一个长城.我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最成功的,是和长城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长城防御思想的一个积极体现——通过民族的融合.
到了今天,我们去研究长城,就是要发挥这种精神.长城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屈不饶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共同发展的象征.还是中华民族改天换地创造能力的象征.我想,这些都是长城的文化意义.当然,它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从考古,从文化,从历史,包括农耕和游牧之间的区别,包括地理、军事,包括交通这些方面.围绕长城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包括民俗民居,兵营文化,当地的集市,当地的宗教信仰,关公信仰(古代军人都信关公).此外,长城的军事布防还有一线、二线梯次配置.实际上,古代军事思想与现代的军事思想是一样的,虽然冷兵器、热兵器不同.这些方面都应该充分挖掘.
总而言之,长城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多向性的载体,而不是单一的.台湾青少年一代,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从教科书上读到长城的.怎么把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变成活生生的,再把这段历史衔接到现在,最后,融通在他们的思想中,使中华文明能够承传.
现在,中国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同时,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顾炎武在《驭戎论》中讲过三段话,很有启发意义.他说:“宏大公之度,以开其向化之心.”虽然你修了长城,但有的时候,你要敞开胸怀,要怀柔的政策,包括对待世界的文明,你要开“向化之心”,要“宏大公之度”.第二句话是“蓄不测之威,以消其先事之诈.”就是积极的防御.你没有防御,有不测之威,你就要受人欺负,长城也有这方面的作用.第三句话:“严必然之防,以绥其窥伺之祸.”我个人认为,我们新的长城精神,首先是中华民族5000年连绵不断的精神价值;第二,我们民族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我们综合国力和综合国防的强大;第三,我们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一种多元的,一种融合现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精神.有了这些,我们整个长城文化就能历久弥新,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更能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类似问题2:中华文明赞的演讲稿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本次我演讲的题目是《长城赞》.
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涵盖的面非常广,把整个文化载体当中丰富的内涵,通过具体的活动都展现出来,这无疑对增进海峡两岸之间,对中华文化理解,特别是对台湾年轻人一代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很有意义.当前,岛内台独势力非常嚣张,特别是岛内推行“文化台独”、“去中国化”,通过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割断两岸之间这种不仅是血缘,特别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纽带.
前段时间,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的会上,有一位叫朱宏(音译)的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他提供的论文就是《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其中,比较当中,就有怎么样介绍长城.现在台湾新修改的教科书当中,在介绍长城时,基本上淡化历史所含的信息,只是从建筑方面来讲到的.这本身就反映出,我们的活动对台湾岛内宣传中华文化的意义,应该是潜移默化,通过非常生动和具体的事例来引导,来教育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
从文化上来讲,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我们都是年青一代,是后来人.
从中国传统的古文字学来看长城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实际上长城的概念是到了秦以后才出现的.城防以前就有,城的雏形在商代就有,它最早基本上是一种疆界的划分.真正长城雏形的概念,一个字就是“疆”.从象形来讲,疆字里的“田”就是被夯实的土块,中间那两横是板,或者就象我们汉长城看到的那种用芦苇或木块垫起来,一层一层.板筑是中国最传统的筑城方式.70年代农村打墙时,还用这种最古老的方法,两个门板,一层一层地夯实,放上芦阶节,一层一层,那么这个疆,也就是中国最早、最传统的墙.疆、墙一声,从文字学来讲,也是一音之转.那些与疆相关的概念包括田地的田、城垣的垣,都是板筑的形式.所以,板,后来又称为版图.版图的意思就是以墙为界,你所控制的范围和地域.可以说,从我们先辈在文字中创造的东西就可以看出我们最早长城建设当中的文化意涵.甚至包括边关的边,繁写的“边”也指敌楼很高,下面是土方,还可以绵延不绝.古老的长城,西方翻译成“GREET WALL”,非常准确的翻译.长城最早就是墙,后来变成疆界,界的意思是上面夯实的土,下面用木头搭建的一种结构.所以,现在我们边界的界也是与夯土建墙直接相关的.
许多学者认为,长城建了以后它基本是一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分界.说生产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生活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种族划分也好,总而言之,它是一种文明生存状态的隔阂,这既是一种隔阂也是一种融合.从战国时代,这种边界方式在中国各地都有,包括战国当中在中国的内陆,也都存在这种防御式的边界,到了秦,就具有了很大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因为,秦作为一种统一,“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也要把整个的疆域统合起来.到了汉,围绕河西走廊基本上是维持汉代的交通线.交通线是为了维持飞地,哪一块飞地?就是沙洲,是敦煌.敦煌又是控制整个西域的一个汉人聚居的地方.它北边有匈奴,南边有北狄,处在夹缝中.河西的长城是沿着河西走廊修筑的,是一条军事交通孔道,一条补给线,同时它也是敦煌的交通线,长城维系了丝绸之路.这一段的长城,我们感觉与明长城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一个意义——拦马墙,因为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最厉害的是马.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车战的方式已经抛弃,学用一人一骑这种战术.这种战术突击能力非常之强,而游牧民族主要靠骑兵征服农耕民族.修长城,无疑是这样,你人可以过来,但马过不来,马过不来,你战斗力就没有,你打不过汉人的步兵.河西走廊这段汉代长城起到了一个拦马墙的作用.明代长城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它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它是一个文化载体,它周边的人文设施,包括民俗、宗教、人文的各个方面,很多很多.
还有一点,清朝的长城政策实际上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清是“修一座庙,胜养10万兵”.所以,承德是清朝浓缩的一个长城,它是精神上的长城,是把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一个长城.我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最成功的,是和长城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长城防御思想的一个积极体现——通过民族的融合.
到了今天,我们去研究长城,就是要发挥这种精神.长城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屈不饶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共同发展的象征.还是中华民族改天换地创造能力的象征.我想,这些都是长城的文化意义.当然,它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从考古,从文化,从历史,包括农耕和游牧之间的区别,包括地理、军事,包括交通这些方面.围绕长城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包括民俗民居,兵营文化,当地的集市,当地的宗教信仰,关公信仰(古代军人都信关公).此外,长城的军事布防还有一线、二线梯次配置.实际上,古代军事思想与现代的军事思想是一样的,虽然冷兵器、热兵器不同.这些方面都应该充分挖掘.
总而言之,长城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多向性的载体,而不是单一的.台湾青少年一代,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从教科书上读到长城的.怎么把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变成活生生的,再把这段历史衔接到现在,最后,融通在他们的思想中,使中华文明能够承传.
现在,中国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同时,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顾炎武在《驭戎论》中讲过三段话,很有启发意义.他说:“宏大公之度,以开其向化之心.”虽然你修了长城,但有的时候,你要敞开胸怀,要怀柔的政策,包括对待世界的文明,你要开“向化之心”,要“宏大公之度”.第二句话是“蓄不测之威,以消其先事之诈.”就是积极的防御.你没有防御,有不测之威,你就要受人欺负,长城也有这方面的作用.第三句话:“严必然之防,以绥其窥伺之祸.”我个人认为,我们新的长城精神,首先是中华民族5000年连绵不断的精神价值;第二,我们民族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我们综合国力和综合国防的强大;第三,我们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一种多元的,一种融合现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精神.有了这些,我们整个长城文化就能历久弥新,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更能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类似问题3:写演讲稿 中华文明赞要求500字必须要有开场白 然后写主要内容最后写结束语必须是写长城最好今晚就有,如果写得好,悬赏分大大地有![语文科目]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本次我演讲的题目是《长城赞》. 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涵盖的面非常广,把整个文化载体当中丰富的内涵,通过具体的活动都展现出来,这无疑对增进海峡两岸之间,对中华文化...
类似问题4:中华文明赞作文演讲稿关于名胜古迹的演讲稿,要有开场白,主要内容,结尾.500字以上1000一下[语文科目]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本次我演讲的题目是《长城赞》.
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涵盖的面非常广,把整个文化载体当中丰富的内涵,通过具体的活动都展现出来,这无疑对增进海峡两岸之间,对中华文化理解,特别是对台湾年轻人一代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很有意义.当前,岛内台独势力非常嚣张,特别是岛内推行“文化台独”、“去中国化”,通过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割断两岸之间这种不仅是血缘,特别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纽带.
前段时间,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的会上,有一位叫朱宏(音译)的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他提供的论文就是《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其中,比较当中,就有怎么样介绍长城.现在台湾新修改的教科书当中,在介绍长城时,基本上淡化历史所含的信息,只是从建筑方面来讲到的.这本身就反映出,我们的活动对台湾岛内宣传中华文化的意义,应该是潜移默化,通过非常生动和具体的事例来引导,来教育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
从文化上来讲,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我们都是年青一代,是后来人.
从中国传统的古文字学来看长城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实际上长城的概念是到了秦以后才出现的.城防以前就有,城的雏形在商代就有,它最早基本上是一种疆界的划分.真正长城雏形的概念,一个字就是“疆”.从象形来讲,疆字里的“田”就是被夯实的土块,中间那两横是板,或者就象我们汉长城看到的那种用芦苇或木块垫起来,一层一层.板筑是中国最传统的筑城方式.70年代农村打墙时,还用这种最古老的方法,两个门板,一层一层地夯实,放上芦阶节,一层一层,那么这个疆,也就是中国最早、最传统的墙.疆、墙一声,从文字学来讲,也是一音之转.那些与疆相关的概念包括田地的田、城垣的垣,都是板筑的形式.所以,板,后来又称为版图.版图的意思就是以墙为界,你所控制的范围和地域.可以说,从我们先辈在文字中创造的东西就可以看出我们最早长城建设当中的文化意涵.甚至包括边关的边,繁写的“边”也指敌楼很高,下面是土方,还可以绵延不绝.古老的长城,西方翻译成“GREET WALL”,非常准确的翻译.长城最早就是墙,后来变成疆界,界的意思是上面夯实的土,下面用木头搭建的一种结构.所以,现在我们边界的界也是与夯土建墙直接相关的.
许多学者认为,长城建了以后它基本是一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分界.说生产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生活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种族划分也好,总而言之,它是一种文明生存状态的隔阂,这既是一种隔阂也是一种融合.从战国时代,这种边界方式在中国各地都有,包括战国当中在中国的内陆,也都存在这种防御式的边界,到了秦,就具有了很大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因为,秦作为一种统一,“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也要把整个的疆域统合起来.到了汉,围绕河西走廊基本上是维持汉代的交通线.交通线是为了维持飞地,哪一块飞地?就是沙洲,是敦煌.敦煌又是控制整个西域的一个汉人聚居的地方.它北边有匈奴,南边有北狄,处在夹缝中.河西的长城是沿着河西走廊修筑的,是一条军事交通孔道,一条补给线,同时它也是敦煌的交通线,长城维系了丝绸之路.这一段的长城,我们感觉与明长城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一个意义——拦马墙,因为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最厉害的是马.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车战的方式已经抛弃,学用一人一骑这种战术.这种战术突击能力非常之强,而游牧民族主要靠骑兵征服农耕民族.修长城,无疑是这样,你人可以过来,但马过不来,马过不来,你战斗力就没有,你打不过汉人的步兵.河西走廊这段汉代长城起到了一个拦马墙的作用.明代长城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它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它是一个文化载体,它周边的人文设施,包括民俗、宗教、人文的各个方面,很多很多.
还有一点,清朝的长城政策实际上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清是“修一座庙,胜养10万兵”.所以,承德是清朝浓缩的一个长城,它是精神上的长城,是把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一个长城.我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最成功的,是和长城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长城防御思想的一个积极体现——通过民族的融合.
到了今天,我们去研究长城,就是要发挥这种精神.长城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屈不饶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共同发展的象征.还是中华民族改天换地创造能力的象征.我想,这些都是长城的文化意义.当然,它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从考古,从文化,从历史,包括农耕和游牧之间的区别,包括地理、军事,包括交通这些方面.围绕长城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包括民俗民居,兵营文化,当地的集市,当地的宗教信仰,关公信仰(古代军人都信关公).此外,长城的军事布防还有一线、二线梯次配置.实际上,古代军事思想与现代的军事思想是一样的,虽然冷兵器、热兵器不同.这些方面都应该充分挖掘.
总而言之,长城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多向性的载体,而不是单一的.台湾青少年一代,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从教科书上读到长城的.怎么把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变成活生生的,再把这段历史衔接到现在,最后,融通在他们的思想中,使中华文明能够承传.
现在,中国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同时,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顾炎武在《驭戎论》中讲过三段话,很有启发意义.他说:“宏大公之度,以开其向化之心.”虽然你修了长城,但有的时候,你要敞开胸怀,要怀柔的政策,包括对待世界的文明,你要开“向化之心”,要“宏大公之度”.第二句话是“蓄不测之威,以消其先事之诈.”就是积极的防御.你没有防御,有不测之威,你就要受人欺负,长城也有这方面的作用.第三句话:“严必然之防,以绥其窥伺之祸.”我个人认为,我们新的长城精神,首先是中华民族5000年连绵不断的精神价值;第二,我们民族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我们综合国力和综合国防的强大;第三,我们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一种多元的,一种融合现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精神.有了这些,我们整个长城文化就能历久弥新,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更能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类似问题5:中华文明赞演讲稿写赞扬中华文明的演讲稿,要分清楚开场白、主要内容和结束语[语文科目]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本次我演讲的题目是《长城赞》.
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涵盖的面非常广,把整个文化载体当中丰富的内涵,通过具体的活动都展现出来,这无疑对增进海峡两岸之间,对中华文化理解,特别是对台湾年轻人一代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很有意义.当前,岛内台独势力非常嚣张,特别是岛内推行“文化台独”、“去中国化”,通过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割断两岸之间这种不仅是血缘,特别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纽带.
前段时间,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的会上,有一位叫朱宏(音译)的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他提供的论文就是《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其中,比较当中,就有怎么样介绍长城.现在台湾新修改的教科书当中,在介绍长城时,基本上淡化历史所含的信息,只是从建筑方面来讲到的.这本身就反映出,我们的活动对台湾岛内宣传中华文化的意义,应该是潜移默化,通过非常生动和具体的事例来引导,来教育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
从文化上来讲,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我们都是年青一代,是后来人.
从中国传统的古文字学来看长城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实际上长城的概念是到了秦以后才出现的.城防以前就有,城的雏形在商代就有,它最早基本上是一种疆界的划分.真正长城雏形的概念,一个字就是“疆”.从象形来讲,疆字里的“田”就是被夯实的土块,中间那两横是板,或者就象我们汉长城看到的那种用芦苇或木块垫起来,一层一层.板筑是中国最传统的筑城方式.70年代农村打墙时,还用这种最古老的方法,两个门板,一层一层地夯实,放上芦阶节,一层一层,那么这个疆,也就是中国最早、最传统的墙.疆、墙一声,从文字学来讲,也是一音之转.那些与疆相关的概念包括田地的田、城垣的垣,都是板筑的形式.所以,板,后来又称为版图.版图的意思就是以墙为界,你所控制的范围和地域.可以说,从我们先辈在文字中创造的东西就可以看出我们最早长城建设当中的文化意涵.甚至包括边关的边,繁写的“边”也指敌楼很高,下面是土方,还可以绵延不绝.古老的长城,西方翻译成“GREET WALL”,非常准确的翻译.长城最早就是墙,后来变成疆界,界的意思是上面夯实的土,下面用木头搭建的一种结构.所以,现在我们边界的界也是与夯土建墙直接相关的.
许多学者认为,长城建了以后它基本是一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分界.说生产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生活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种族划分也好,总而言之,它是一种文明生存状态的隔阂,这既是一种隔阂也是一种融合.从战国时代,这种边界方式在中国各地都有,包括战国当中在中国的内陆,也都存在这种防御式的边界,到了秦,就具有了很大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因为,秦作为一种统一,“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也要把整个的疆域统合起来.到了汉,围绕河西走廊基本上是维持汉代的交通线.交通线是为了维持飞地,哪一块飞地?就是沙洲,是敦煌.敦煌又是控制整个西域的一个汉人聚居的地方.它北边有匈奴,南边有北狄,处在夹缝中.河西的长城是沿着河西走廊修筑的,是一条军事交通孔道,一条补给线,同时它也是敦煌的交通线,长城维系了丝绸之路.这一段的长城,我们感觉与明长城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一个意义——拦马墙,因为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最厉害的是马.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车战的方式已经抛弃,学用一人一骑这种战术.这种战术突击能力非常之强,而游牧民族主要靠骑兵征服农耕民族.修长城,无疑是这样,你人可以过来,但马过不来,马过不来,你战斗力就没有,你打不过汉人的步兵.河西走廊这段汉代长城起到了一个拦马墙的作用.明代长城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它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它是一个文化载体,它周边的人文设施,包括民俗、宗教、人文的各个方面,很多很多.
还有一点,清朝的长城政策实际上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清是“修一座庙,胜养10万兵”.所以,承德是清朝浓缩的一个长城,它是精神上的长城,是把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一个长城.我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最成功的,是和长城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长城防御思想的一个积极体现——通过民族的融合.
到了今天,我们去研究长城,就是要发挥这种精神.长城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屈不饶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共同发展的象征.还是中华民族改天换地创造能力的象征.我想,这些都是长城的文化意义.当然,它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从考古,从文化,从历史,包括农耕和游牧之间的区别,包括地理、军事,包括交通这些方面.围绕长城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包括民俗民居,兵营文化,当地的集市,当地的宗教信仰,关公信仰(古代军人都信关公).此外,长城的军事布防还有一线、二线梯次配置.实际上,古代军事思想与现代的军事思想是一样的,虽然冷兵器、热兵器不同.这些方面都应该充分挖掘.
总而言之,长城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多向性的载体,而不是单一的.台湾青少年一代,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从教科书上读到长城的.怎么把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变成活生生的,再把这段历史衔接到现在,最后,融通在他们的思想中,使中华文明能够承传.
现在,中国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同时,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顾炎武在《驭戎论》中讲过三段话,很有启发意义.他说:“宏大公之度,以开其向化之心.”虽然你修了长城,但有的时候,你要敞开胸怀,要怀柔的政策,包括对待世界的文明,你要开“向化之心”,要“宏大公之度”.第二句话是“蓄不测之威,以消其先事之诈.”就是积极的防御.你没有防御,有不测之威,你就要受人欺负,长城也有这方面的作用.第三句话:“严必然之防,以绥其窥伺之祸.”我个人认为,我们新的长城精神,首先是中华民族5000年连绵不断的精神价值;第二,我们民族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我们综合国力和综合国防的强大;第三,我们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一种多元的,一种融合现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精神.有了这些,我们整个长城文化就能历久弥新,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更能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