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下列中西文化的差异做出比较具体的分析:1.求知
编辑: admin 2017-23-02
-
4
不帮你做作业.只说我的看法.
1、求知方式:中国人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承继弘扬,日积月累.西方人以一推一切,求普遍的唯一的绝对的真理,或推翻前人的普遍的唯一的绝对的真理,建立自己的普遍的唯一的绝对的真理.
2、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国人认为个人是所有人中的节点,所有人构成共同的网,人人之间相互互动关联.西方人以为个人是孤立的存在或独立的存在,只与上帝相关,存在着个人存在重于社会存在的原则性律法性制度保证.
3、餐饮方式:中国人食材丰富、营养均衡,阿拉木罕怎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中国人也有过用刀的时代,太久远了,后来有了筷子,西周人叫箸,就渐渐不好意思还用不文明不开化不礼貌的刀了,更用不着因为菜肴做不熟、切不精而发明叉子.中国人也有过个吃个的年代,在不久前的秦末还这么生分,比如《鸿门宴》里的樊哙.西方人人在十二世纪终于发明了引以自豪的专门用餐的刀叉,不是因为蒙古铁骑的缘故,实在是日常需要.鼠疫风靡时尚,就保持分餐的传统,不愿意别人的鼠疫进入自己的瓦钵.不是挑食,是不愿意驯化栽培养殖太多的品种,比较省事少操心.
4、中国人只有极少数人有过宗教信仰,因为那玩意儿是外来的与模仿外来的,但好多人都躲到宗教的组织里醉生梦死.西方人发明了宗教,因为不说个原罪唬不了人,人就自私自利,说个上帝大家就一忽儿一忏悔,又做了坏事,没完没了、不见不散、天下无贼、让子弹飞一会.
二、有个美国在美国有影响力的人说:押韵吗?哪来的我、我的,想欣赏“诗”,就先须学汉字,学系统思维、模糊逻辑、现象学.
三、自以为三期新--家的人根本不懂文化,更不配称儒.中西的区别在于文质彬彬与强盗逻辑、在于礼与利.
四、生活中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想象比如用心灵鸡汤来胡说八道华夏传统旧籍,居然如鼠疫一样风靡一时,说明中国人的一小撮或一大批,早就不清楚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华夏传统就这么被跨文化了.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中西服饰文化
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类似问题2: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历史科目]
1语言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代表着东方,但中国的语言和西方的语言差异不小.在称呼、问候、表达上等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请别人帮忙前,也要先说点什么,例如汉语里“谢谢”、“对不起”、“请…”,英语里的 Thank you, I’m sorry, Excuse me等.总的来说,这些表达方式十分相近,不会造成什么麻烦.但是,尽管相近,仍有差异.
英语里的 Thank you和 Please比汉语的“谢谢”和“请…”用得更加广泛.如果求人帮点小忙,比如借支铅笔,问个路,传个话,叫人来接电话等,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话,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更不用这样客气.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喜欢说Thank you和 Please,没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烦.另一方面,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
由此也可看出,东西方的语言差异,因此,当我们外出到其他西方国家时,应该先了解西方国家的语言在表达上、问候、称呼等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进行沟通与交流.
2教育方面
西方的教育的主导思想则是:每个人都是特殊人才.不能因为某学生数学不好,就认定其笨,或许该生会是生物、体育、或音乐、文学等领域的奇才.西式教学,给予所有学生机会去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并锻炼将来在社会上实用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如此培养的学生,越往高处走,才干越能得到发挥.这也是为何西方的高等教育和国家科技水平能领先世界的原因之一.
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是三缺一因而不算全面,这也是为何东(中国)西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都会有缺陷.应该把“教、学、做”三阶段统一起来,教育全过程才算完整,培养出的人才也比较全面.目前西方教育界已认识到问题,因此正在加强中小学基础知识教学和考核.而中国大陆和台湾则在向另一方面努力,台湾取消联考,而大陆提倡所谓“素质教育”,都旨在补充纯知识教育之外的内容.如果东西方的教育方式能够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那将是比较理想的.
如今的中港台地区,科举制早不存在,高考制也面临挑战与改革,那种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早晚会被更科学的方法取代,我们头脑中的传统教育观念也应该改变
3:饮食方面
吃中餐时,食客们围坐在餐桌旁等饭菜,全过程是:厨师将饭菜做好以后端到餐桌之上,围坐在餐桌旁的进餐人各取所需,各自根据各自的喜好选取相应的饭菜;餐桌上的任何一种饭菜都不属于任何一个食客,大家为了相同的目的聚在同一张餐桌旁,面对相同的饭菜各取所需,解决饥饿问题和生存问题.
吃西餐时,食客们围坐在餐桌旁等饭菜,厨师将做好的饭菜分成相应的几份,将每一份饭菜端到相应的食客面前,每个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饭菜.
不同的饮食文化,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不同.
4:建筑方面
东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东西文化的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中国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
在此我们总结出了3点比较明显的差异
1)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区别是在制造空间的方法上.在西方,确立室内的空间,墙起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先通过墙确立空间,上面加顶就像一个盖子,只是一个覆盖物而已.在东方正好相反,屋顶是最重要的建立空间的因素.通过由柱子支撑的屋顶确立空间而后再填充墙.
2) 第二个区别在于空间本身的状态.西方世界强调的是积极空间,即发挥建筑物本身作用的内部空间.然而在东方主要强调的却是消极空间即建筑物周围的外部空间.
3)第三个区别在于东方的基本建筑原则和风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西方的风格却得以进步.在东方,一种建筑风格只是简单的重复.而西方却越来越强调建筑物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个性,其结果就是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持续改变.
东西方由于民族风格、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造成了建筑风格的迥异
5 音乐方面
中西音乐之差异中西音乐之渊源各异,除了因民族性所产生的色彩差异之外,主要表现于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是和谐?
溯本求源,西洋的和谐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数学与几何学的科学性及数理协调性;而中国的情韵则可说是源于先秦诸子的哲学,甚或是源于古代钟鼎的花纹及原始壁画的动物飞腾之象?因为,“飞舞跃动”之美始终是中国诸艺术的主要特色,当代美学巨擘宗白华也认为:“舞”是中国艺术意境的灵魂?
归根结底,中西方的宇宙观?世界观的不同,是中西音乐风格形成各异的根本原因.
6 绘画方面
西方绘画十分讲究透视法,所谓透视法,简单地说,就是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世界是立体的,西方人没法不观察到这一点,然后他们聪明的大脑指挥他们灵巧的双手在白纸、画布和墙壁上如实地记录下他们看到的一切.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尤其强调对细节的刻画和还原生活的特性.他们严格地按照物体在同一空间中的大小比例进行描绘,也就是说,是按照近大远小,近高远矮的基本原理进行创作的.所以物体在平面上也能呈现出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感觉的立体效果,给人以生动、逼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中国绘画传统,则以“形神兼备”为皈依,重在抒发主体精神,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把握,由表及里,强调其精神特征的理解,将画家的主观精神因素,包括修养、品德、秉性与客观世界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的美的形象和境界.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种种技法,如毛笔的皴擦、点染,运用线描或色、墨的变化来表达形神,且擅诗、书、画、印结合,富于东方特色.
中西方绘画发展至今,由于彼此的借鉴、交流,均可根据材料工具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等.许多画种还可细分,如版画有木刻、铜版、石版、胶版、丝网版等;中国画又有写意、工笔、兼工带写等样式;油画可分无光和有光;壁画则除传统湿壁画、镶嵌画外,更发展了众多材料和技术各异的新型壁画.
类似问题3:怎样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
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平等对待.不仅要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来分析,也可以突破传统,应用管理学的方法来分析,联想Q10“问题驱动式”管理方法中就有关于规避文化差异冲突的表述.
文化对个人的影响过程是: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结果.很多刚刚国际化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变革中往往只关注价值观的共识或差异,而忽视了在行为变化之前应该先努力减少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联想Q10的提出,为管理者提供了转变思维的有效工具.目前,联想正在推行4P(企业利益至上;想清楚再承诺;承诺就要做到;每一年,每一天在进步)新文化变革,Q10由此成为很好的桥梁,将价值观与具体业务问题的解决衔接起来.例如,针对如何做到“想清楚”,Q10提供了统一的思维方法和工具,有效避免了价值观停留在口号的困境,促进了文化的落地.
Q10管理工具培养思维逻辑相似性,规避了文化差异冲突.用在企业管理上,如果双方都拥有相似的思考逻辑,便是规避文化差异冲突的有效方法.这种规避文化差异冲突的特征,不仅仅适合本国内南北及地域的差异,更使得正在拓展全球业务的公司有机会弱化团队间受到的不同国家、地域的文化差异影响,促进国际团队间的沟通和融合.
类似问题4:中西文化对比从衣食住行,习惯,消费观念,教育观念来说!很急![语文科目]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 语言差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夏天" 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当然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汉语中的 "东风" 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则相反.原因也是一样,两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带来感觉就不同 .
二、 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 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 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 "扛、 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 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 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 、"气壮如牛 " 等词 ,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为什么汉语用 "牛 " 而英语用horse 呢? 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风俗习惯
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 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 , 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Miss.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2、敬语谦词: 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 就是 you,I 就是 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 "您、局长、工程师 " 等敬语.汉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则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另一原因,便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突出自己,总认为"谦虚" 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这类词较少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西方人喜爱追求平等,二是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强调培养个人自信心.受以上观念的支配,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明显有很大区别.中国人听此类话语后会说一类谦虚的话语,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 “ Thank you”我曾从报上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 这位中国女士赶忙谦虚地说:Where(哪里 ), where(哪里 )." 而这位美国人感到非常奇怪,然后只好说了句: everywhere(到处)."
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
又如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献或论文的标题.汉语文章的标题除说明文章的内容外,往往有表示谦虚的字眼.如"浅谈…… " 、"试论……" 、 "、“……初探" 等,而英语文章的标题常常是直截了当,不加任何修饰,如 Science and Linguistics (《科学与语言》) .
3、个人隐私: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 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 “It’s raining hard, isn’t it?”、 “Your dress is do nice!”等等.他们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从不问及有关别人隐私方面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
如 "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吗? " "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 ." "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 如西方人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 “You are so thin”等话语.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这是不礼貌的.而中国人见面三分熟,在半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苫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当然,现在在一些发达或沿海城市,人们也开始接受西方人的观点,说话不随便涉及对方隐私.
四 宗教信仰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蔚为壮观.比如,"天公" 、"阴阳 " 、"菩萨" 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 "太极" 、"道" 等,其精神,如尊天命,行孝道、听天由命等也可见于 日常语言当中.隋唐时期,大量佛教传入,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其轮回报应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这样儒、 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英国,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该教于597 年传入英国.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 .这里既有古英语时期由拉丁语渗入英语的词 、如angel (天使)、monk (僧侣 ) 等,又有中古时期从法语借用的词 ,如 religion (宗教) 、dean(教长)等,还有现代英语时期从其他外来语中借来的大量的词, 结果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远比其他语种来得多.
五、 历史典故
用典是每个民族日常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真是马后炮"、 "原来是个空城计啊 ! " 西方人则会讲 That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个守财奴).一谈用典,对对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大多感到相当费解,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以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人的典故多源于《红楼梦》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前两个例子一个来自中国象棋,一个来自《三国演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其他人物或名称、希腊、罗马神话、《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美国的棒球、橄揽球等.后两个英文例子便来自莎士比亚戏剧.
六、思维方式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打得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好像大量动词杂沓堆上,句间关系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他们联系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七、个人主义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与 " 自 我" (self) 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无所不在.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词汇,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养 ) 、 self-image (自我形象 ) 等等.故此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 (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话语随处可见.通过简单的言语就可从中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人们会对双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这反过来有助于我们掌握这两种语言.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类似问题5:东西方文化差异!请详细列点![历史科目]
1语言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代表着东方,但中国的语言和西方的语言差异不小.在称呼、问候、表达上等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请别人帮忙前,也要先说点什么,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