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及其物候知识一定要有它所包含的物候知识-农谚包含

编辑: admin           2017-23-02         

    一、农谚的起源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的界限.因为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同时,属于纯粹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丰富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编辑本段]二、农谚在生产上的作用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00条左右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像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

    [编辑本段]三、农谚内容的特点

    【农谚内容概述】

    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解放前费洁心所收集的《中国农谚》,是由时令、气象、作物、饲养、箴言等五大部分组成的,虽然不很理想,但可以从这个分类中看出农谚内容的几个特点.据笔者对该书5953条农谚的统计.[1] 属于时令之部的为2961条,占全部的40.45%;气象之部1556条,占26.22%,作物之部1020条,占17.18%;饲养之部251条,占4.23%;箴言之部707条,占11.91%.从个分配的百分率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气象与时令的农谚共占2/3,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化的机器耕种,农业技术起了多么大的变化,只有适时播种是不能任意改变的.为了正确掌握农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经验,经受了足够的教训,因而以时令为中心的农谚竟占到40%左右.旱、涝、风、寒等自然灾害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时期,更是无法克服的莫大威胁,因此企图掌握自然灾害规律的农谚也占到1/4.

    费洁心所收的农谚,限于他个人的条件,共只5953条.建国以后,农业出版社以吕平为主,进行了有计划的全国农谚收集工作,共得10万余条,经过归并整理分类,共得31400余条,分成《中国农谚》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是农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蚕桑、豆类、油料直至花卉为止,据笔者统计,共约16200余条;下册为总论及畜牧、渔业、林业等部分,总论包括土、肥、种、田间管理、水利及气象等,共约15200余条.又将该书上下两册按类分别统计结果,大体上同上述费洁心的统计结果类似.但所见的规律性更为明显.即全部农谚中,以气象农谚最占多数,共得7903条,占全部的25.16%.其次就是水稻,共4573条,占全部的14.56%;第三是麦类,共3596条,占全部的11.45%.其余的分散到各种作物上,条数有多有少,都远不及稻麦那样多.稻麦及粟黍类农谚条数的比例,很像笔者对《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谷部文献所作统计的结果,在《集成》中,也是以稻的文献量占首位,各种麦合起来居次位,粟黍又次之,三者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任何的作物.[2] 文字记载量的比重同农民口头谚语的比重如此一致,是客观事物规律的如实反映.将果树和蔬菜类供不应求也只得1571条,占全部的5.00%.粮食方面,像玉米和甘薯是迟至明末才引进普及的.玉米很快积累起222条,当然比重不高,仅占0.70%;甘薯积累起366条,占1.16%.自古农桑衣食并举,棉花较之蚕桑是后起的,但推广极快,积累的农谚超过了蚕桑,棉花有1243条,占3.95%;蚕桑只355条,占1.13%,蚕桑的农谚不应这样少,其原因待查.农作物和畜牧这粮畜两条腿中,畜牧部分的农谚远少于作物,只有1433条,占全部的4.56%,这是中国农区食物结构的特点,农区人口增长的压力使得农区拿不出更多的土地饲养家畜.在家畜的农谚中,以猪最多,猪在南方是舍饲杂食,不需草场牧地.家畜农谚一个突出之点,是对家畜的鉴别农谚较多,且很生动有据,很像汉代以来的《相马经》、《相牛经》之类,只是句子短少而已.

    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立了秋,在小一齐揪

    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

    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

    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

    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

    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

    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立秋前早一天种,早一天收

    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

    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

    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

    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立秋种,处暑栽,立冬前后收白菜.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宜时.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二、农谚的修辞方法】

    农谚除了句法结构的错综复杂变化以外,就其表达内容的修辞方法来看,也是丰富多彩的.农民群众知道通过各式各样的修辞方法来表达其生产技术经验,兹试举例说明如次:

    ·比喻

    农谚善用比喻,因而容易使人理解、接受.农谚中的比喻有两种,一种是明喻,一种是暗喻.以明喻较多,如“人无力,桂圆荔枝;地无力,河泥草子”,“熟土加生土,好比病人吃猪肚”,“冬雪是麦被,越压会越长”,“蚕豆盖层泥,好比三九盖棉衣”.暗喻如:“秧草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隐指起身肥.不论明喻暗喻都是常用人的生活来相比,显得更加亲切易晓.

    ·借代

    农谚中常多借代手法,以局部代表全体,以具体代表抽象,这样就更其生动.例如“没有泥腿,饿死油嘴”,这里以“泥腿”代表劳动人民,以“油嘴”代表剥削者.又如“隔重山,多一担,隔条河,多一箩”,这是指异地换种可以增产,换种的距离、原则很难具体说明,农谚就用“一座山”、“一条河”来代表.

    ·婉曲

    这是农谚中应用得相当多的手法.农民喜欢用婉曲含蓄的话把本意烘托出来,例如“削断麦根,牵断磨心”,是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这样烘托来说,以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其他如“麦田舞龙灯,小麦同样生”是指小麦苗期镇压作用的;“小暑不见底,有谷没有米”是指不烤田会引起倒伏及秕谷的;“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是指天旱有利于芝麻丰收的;“立冬种豆一筷长,两粒豆子换一双”是警告不要失时播种的;“田头地角出黄金”是鼓励人们充分利用隙地种植各种作物的;“伤心割菜子,洒泪收芝麻”是指芝麻和油菜两种作物成熟时极易脱粒,遗失很多的.

    ·铺张

    这也是农谚中常见的手法,往往用于强调某种措施或某一环节的重要性.例如强调油菜腊肥的重要说:“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强调处暑前后稻子灌水的重要,就用“千车万车,不及处暑一车”;强调秧田施肥的重要,说:“会施施一丘,不会施施千丘,施千丘不如施一丘.”遇到这种铺张的农谚,就不可照字面直解,要认识它是文字夸张的手法.

    ·比拟

    大抵是将物比拟作人,富有感染力.例如:“大豆耳聋,越锄越通”;实际是指大豆需要中耕,根系及根瘤才能生长良好.“麦子屁股痒,越圧越肯长”是指镇压促进了分蘖的.

    ·叠字

    是农谚中屡见的表达手法.例如:“多掼掼,割稻饭;多抖抖,割稻酒”;“头耘堆堆平,二耘挖挖根,三耘捧捧圆”,“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种种甘薯种种稻,一年两头好”;“玉米结婚,子子孙孙”;“麦岭狭窄窄,一亩还无半亩麦,麦甽宽荡荡,一亩抵当半亩用”;“立夏播种,摘来棉花胖朵朵,小满播种,摘来棉花瘪塌塌”;“白露白迷迷,秋分稻头齐”……等等都是.

    ·省略

    为便于口头背诵,省略是农谚的重要手法之一.以省去作主词用的名词为最多.例如:“千箩万箩,不如根头一箩”,这是指草子施灰肥的,省去草子和草木灰两个名词.“早瘟迟冻,不瘟不冻,霜降立冬”,是指油菜播种和毒素病、冻害的关系的,省去油菜播种四字.“天花不嫁自家婆”省玉米两字.也有省去动词的,如“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头,冻死牛”,是指冬至逢月中或逢月初之意.

    ·对比

    有的把两种作物的不同生物学特性放在一起对比.例如“麦粟燥,稻要泡;麦怕浸,稻怕晒”,“红粟田三日落,回家好换锅;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稻倒一半麦倒无”,“烂冬油菜旱冬麦”等;有的把同一种作物的不同技术要求加以对比,例如“早稻搭一搭,晚稻插到塥”,“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有的把不同操作技术要求加以对比,如“清水下种,浑水插秧”,“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等.

    【三、农谚的其他语法特色】

    农谚中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主语和宾语的互调位置或定语的互调位置体现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田不等秧,秧不等田”,“麦不离豆,豆不离麦”,“麦黄种麻,麻黄种麦”,“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通过主语与宾语互调位置收到效果的.又有“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九成黄老十成收,十成黄老九成收”等则是借定语互调收到效果的.

    从以上对农谚的句法和修辞方法的初步分析来看,可以体会到农谚不但内容丰富,切于实用,就是在表达内容的句法和修辞方法方面也有同样丰富的创造.这对我们以后如何总结农谚,分析农谚,创造新农谚无疑有很多启发.

    [编辑本段]五、怎样正确理解农谚

    前面谈到农谚的特点之一是群众性和通俗性,似乎农谚的易晓易懂是不成问题的,事实并不尽然.由于农谚的地域性、概括性加上历史因素,有些情况已经时过境迁,有时要完全正确理解一句农谚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例如笔者在某次油菜丰产座谈会上,听到平湖县一位农民说到一句农谚:“冬至月中,香菜打一盅”,他表示不明确是什么意思要求大家解释.另一次,听到一位河南农民介绍孬地小麦克风农谚“参不落,只管种”,也是不明其意.对于农业科学工作者来说,具有现代的农业科学知识,理解农谚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也不尽然.如果不充分熟悉农谚的各种特点,很容易“以今套古”,理解得过了头.例如“小暑不见底,白露枉费心”,原是指单季晚稻排水烤田的,有的同志联系到水稻的群体结构,以为小暑不见底,指此时应该封行了,小暑不封行,到白露就太迟,叶面积系数太小,没有充分利用光能……这是过头之例.“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原是强调腊肥重要的意思,可是有的同志偏偏理解这句农谚只主张施一次腊肥就够了,显然是没有从农谚的特点出发,理解过死了.我们在整理过程中,也曾发生自作聪明,把原来对的改成错的例子.如“三月清明你莫慌,二月清明早下秧”,在整理中把“三”“二”对调了一下,变成“二月清明你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却反而弄错了.怎样正确理解农谚,据我们初步的体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天文、气象、历法、节气方面的常识 在农谚内容分类一节中已经指出,农谚中三分之二是属于气象、时令的东西,因此,要正确理解农谚,必须具备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包括常见的星宿,计算年月日时辰的天干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社、秋社之类.这些东西与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关系愈来愈疏远了,如果不具备这些常识,遇到这一类农谚就不容易理解.例如“参不落,只管种”,参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这是以参星不落为标准,来定小麦播种期的农谚.“箕与风,毕与雨”,“月丽于箕,风扬沙”等,箕和毕也都是星座的名称.“分了社,满天熟,社了分,没得啃”,这是指春社和春分之前或在春分之后与粮食丰歉的关系的,“分后社,晚稻无上下;社后分,晚稻大株根”,这里的社是指秋社,分指秋分,这种说法本身是无稽的,可是不了解分与社的所指,就无从取舍抉择.这类农谚还是不少的.[4]

    (二)是要注意注意农谚的省略手法 农谚由于口语的限制,常常需要简略,而且所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主词.这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对于收集、整理、注释者来说,数量一多,常常闹不清楚,或者张冠李戴,这就要我们要有较广泛的生物学的、农业的知识.

    [编辑本段]六、农谚示例

    春不种,秋无收.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有水才有谷,无水守着哭.

    水库是个宝,防旱又防涝.

    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

    人靠饭养,稻靠肥长.

    肥田长稻,瘦田长草.

    土肥长谷,猪肥长肉.

    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

    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

    好种长好稻,坏种长稗草.

    三年不选种,增产要落空.

    好儿要好娘,种田要好秧.

    作物不好胡搭配,乱点鸳鸯要吃亏.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麦秀寒,冻煞看牛囝.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

    腊雪不烊,种田人饭粮;春雪不烊,断脱人肚肠.

    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日落西北满天红,不是雨来就是风.

    日出猫迷眼,有雨不到晚.

    东方日出白,就要有风发.

    月着蓑衣,天要下雨.

    半夜无星,大雨快临.

    要知明天热不热,就看夜星密不密.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

    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

    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棉花云,雨快淋,缸爿云,晒死人.

    东南风,干松松;东北风,雨祖宗.

    东风急溜溜,半夜雨稠稠.

    西风刹南脚,泥头晒勿白.

    立夏东南百草风,几日几夜好天公.

    小暑起燥风,日日夜夜好天公.

    五月南风落大雨,六月南风海要枯.

    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

    东虹日头西虹雨.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南天霍西(闪电)火门开,北天霍西有雨来.

    东霍霍(闪电),西霍霍,明朝仍旧干卜卜.

    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

    早雾一散见晴天,早雾不散是雨天.

    雾里日头,晒破石头.

    六月里迷露,要雨到白露.

    三朝雾露发西风,若无西风雨不空.

    早晨落雨饭后停,饭后下雨不得晴.

    雨前麻花(小雨)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停.

    一落(下雨)一个泡,落过就好跑;一落一个钉,落煞落勿停.

    蛇过道,大雨到;蛇上树,有大雨.

    鸡啁风,鸭啁雨,蚂蚁拦路要落雨.

    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河底泛青苔,必有阵雨来;烟囱不出烟,一定阴雨天.

    正月八,二月八,小猫小狗全冻煞.(寒潮来临)

    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十月南风转一轮.

    清明有雨正黄梅,清明无雨少黄梅.

    端午落雨还好熬,初六落雨烂脱瓦.

    夏至三朝雾,出门要摸路.(多雨)

    正月二十不见星,沥沥拉拉到清明.

    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雨打黄梅脚,车水车断黄牛脚.

    未秋先秋,踏断蛮牛.(干旱需戽水)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1110.html?wtp=tt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农谚并解释物候知识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看见此样的云,就是晴天的征兆,所以晒谷不用翻

    类似问题2:急求农谚要包含物候知识[语文科目]

    春不种,秋无收.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棉花云,雨快淋,缸爿云,晒死人.  东南风,干松松;东北风,雨祖宗.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

    类似问题3: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说明什么物候知识 .please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类似问题4:农谚及其包含的物候知识[语文科目]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直闪雨小,横闪雨大.

    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泥鳅跳,雨来到.

    泥鳅静,天气晴.

    青蛙叫,大雨到.

    鸡进笼晚兆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 笠.

    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扑地烟,雨连天.

    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咸物返潮天将雨.

    柱石脚下潮有雨.

    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三月三,脱了棉袄换布衫.

    东虹日头西虹雨.

    二月二,龙抬头.

    过了冬至,长一蜂刺;

    过了腊八,长一杈把

    朝雾晴,晚雾阴.

    朝雾不收,细雨淋淋.

    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 衣.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1、时季有早晚,逐年无相看.----每年各季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有变化.

    2、正月套昭君,二月雨纷纷,三月青草埔,四月芒种雨,五月无乾土,六月火烧埔,七月

    水流芋,八月秋风返,九月九降风,十月小逢春,十一月霜雪降,十二月寒又冻.

    3、春占冬十日.

    4、正月花,二月柳,三月冻脚手.

    5、二八乱穿衣,三九褴糁穿;三月穿三样,四月穿蚊帐.---指春季天气多变.

    6、二八好行船.

    7、春寒雨那溅,冬寒叫苦旱.

    8、春天囝仔面,一日变三变.

    9、春稻十八难.

    10、三月三月,一日剥皮,三日盖被.

    11、三月半,寒得勿会 足百 田岸.

    12、四月初八太子尿.

    13、五月走山

    14、五月初五龙船水,五月十三关刀水.

    15、未吃五月节粽,破裘呣甘放.

    16、六月无风台,有雨无路来.

    17、六月十九三盘新.

    18、六月无善北.

    19、六月天,七月火,石磨会焙粿.

    20、六七月西风过午变作虎.

    21、西北雨落勿会过田岸.

    22、西北雨,连落三下哺.

    23、六月立秋紧溜溜,七月立秋秋后油.

    24、七月厚台风.

    25、无惊七月半鬼,只惊七月半水.

    26、七月半,秋风返一半.

    27、八月初关雨门.

    28、八月飐,无人知.

    29、八月十五,关门闩户.

    30、秋西北,半瞑沃.

    31、一阵秋雨一阵冷.

    32、三日风,三日霜,三日炎日光.

    33、十月小阳春.

    34、冬无三天雨.

    35、十二月南风现报.

    36、(十二月)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37、未惊蛰先耳真 雷,四十九日乌.

    38、春分豆仔伸.

    39、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40、立夏小满,潭窟都满.

    41、夏至未过勿会热,冬至未过勿会寒.

    42、立秋处暑,热死老鼠.

    43、过了处暑,夜冷白天热.

    44、白露台,无人知.

    45、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

    46、干冬至,澹年兜;澹冬至,干年兜.

    47、大寒小寒,无内自寒.

    大雨前兆 蜻蜓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

    动物对下雨的预报 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群结团,雨蚁成群出现、猫洗脸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雨必下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等是下雨之前兆

    蟑螂乱飞,有阵雨 蟑螂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强,如果夜间看到蟑螂飞来飞去,说明天气发生变化,将有降雨.

    蜘蛛结网,久雨必晴 由于下了很久的雨,蜘蛛无法结网捕食,如果看到蜘蛛爬出来结网,说明天气很快就转为晴天.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头发响,风一场.

    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风是流动着的大气,大气就是我们俗称的空气.风有从北方来的,有从南方来的,也有从别的方向来的.因为各方面的地理属性不一致,所以不同来历的风有它多样的特性.有冷风,也有热风;有干风,也有湿风.沙漠吹来的风,挟带着沙尘;海面来的风,就含有更多的水汽.因此,我们在不同的风里面,就有不同的感觉,可以看到不同的天空景象.更进一步的,如果两种不同的风碰头,就极易发生冲突,这时就可以看到天气突变的现象.

    风是最容易觉察的现象,所以关于风的谚语很多.

    *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南)

    *东风是个精,不下也要阴.(湖北枣阳)

    温带区域和它的北面--就是约在30°N的地方--的雨水,主要是由于气旋带来的.气旋的行动,老是自西向东的,在它的前部,盛行着东北风、东风或东南风.故气旋将到的时候,风向必定偏东的.所以东风可以看做气旋将来的预兆.因为气旋是一种风暴,是温带区域下雨的主要因子,所以我们看到吹东风,使知是雨天的先兆.

    *东风四季睛,只怕东风起响声.(江苏南京)

    *偏东风吹得紧要落雨.(上海)

    *东风急,备斗笠.(湖北)

    *东风急,备斗笠,风急云起,愈急必雨.(《田家五行》论风)

    类似问题5:农谚与其有关的物候知识

    谚语 传说

    气象物候

    早晨浮去走,

    晌午晒死狗.

    东虹日头西虹雨.

    先下牛毛没大雨,

    后下牛毛不晴天.

    缺穿山戴帽,

    蚂蚁搬家蛇过道,

    大雨不久便来到.

    春刮南风海底干,

    秋刮南风地不干.

    云接日,不隔宿.

    六月东风不下雨,

    六月北风当时雨.

    小旱不过五月十三,

    大旱不过五月二十六.

    太阳倒落,

    雨在明日.

    有钱难买五月旱,

    六月连阴吃饱饭.

    茹茹繁,

    勺子笊篱不停闲;

    马茹繁,受艰难.

    早看东南,

    晚看西北.

    单耳风,双耳雨.

    星星眨眼雨快到.

    月亮发毛,

    大雨滔滔.

    日出胭脂红,

    非雨即是风.

    海线不过三.

    一日东风三日雨;

    东南风,雨祖宗.

    旱刮东风无雨,

    涝刮西风不晴.

    银河发白天将雨.

    云交云,雨淋淋.

    夜晴没好天,

    有雨在当晚.

    久雨见星星,

    明朝雨更猛.

    一滴一个泡,

    还有连雨到.

    雷轰天顶,

    虽雨不猛,

    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天雷一声,雨即停.

    天上勾勾云,

    地下雨淋淋.

    日出红黑云有雨,

    黄红云有风.

    云走东,刮股风;

    云走西,下到黑;

    云走北,长流水;

    云走南,晒破砖.

    初雪早,雨水多;

    初雪迟,雨水少.

    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

    下冬湿年

    (一冬干旱,年头有雨),

    收成好.

    八月初一下,

    来年挂犁耙.

    正月初一下雪,

    当年收成不好.

    八月初一下一阵,

    旱到来年五月尽.

    旱死加楼、团柏河,

    收了西河、白家河.

    小雪雪满天,

    来年是旱年,

    立春无雨春夏旱.

    三九四九冰消开,

    来年必有旱灾来.

    重阳不下看十三,

    十三不下一冬千.

    三九少东风,

    伏中无大雨.

    久涝必有久旱.

    夏甲子下雨,主夏旱.

    春甲子刮,夏甲子旱,

    秋甲子连阴,冬甲子冻.

    未到惊蛰先动雷,

    四十八天云不升.

    惊蛰刮风百天风.

    惊蛰刮风,

    四十八天无云.

    百日大风化为雨.

    初一下初二下,

    沥沥拉拉初七八.

    正月二十不见星,

    沥沥拉拉下半月.

    清明刮了坟头土,

    沥沥拉拉四十五.

    淋破坟头,

    十八天不放牛.

    今日热得很,

    明日下得稳.

    前半月看初一,

    后半月看十五.

    六月立秋下霜早.

    热生风,冷生雨.

    立冬有风,

    立春有雨;

    冬至有风,夏至有雨.

    春天一场风,

    秋天一场雨;

    不刮春风,难得秋雨.

    惊蛰以后有大风,

    百日以内有猛雨.

    九里有风,

    伏里有雨;

    九九有雪,

    伏伏有雨.

    前半年风多,

    后半年雨多.

    大雪年年有,

    不在三九在四九.

    立春晴一天,

    雨多不用犁耕田.

    冬至一天天气好,

    今冬明春雨水好.

    枣收来年夏(次年麦好),

    杏收当年秋.

    春雾风,夏雾热,

    秋雾雨,冬雾雪.

    过了惊蛰无硬地.

    头九二九不算九,

    三九四九冻死狗,

    五九六九沿河水流,

    七九八九开门大走,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农 事

    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

    垒堰如垒仓,漫地如存粮.

    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垣.

    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

    安瓜就种豆.

    秋分糜广寒露谷.

    麦在种,秋在管.

    麦是胎里富.

    棉种十年没朵,

    麦种十年没颗.

    庄稼要好,

    三年一倒(茬).

    头伏耕地一碗油,

    中伏耕地半碗油,

    末伏耕地没有油.

    庄稼一枝花,

    全凭粪当家.

    种稠田,兴半年.

    小豆地里卧下鸡,

    还嫌小豆稀;

    黑豆地里卧下牛,

    还嫌黑豆稠.

    三分种,七分管.

    锄头下边三分水.

    立了秋,挂锄勾.

    谷锄五遍无糠.

    干锄糜子湿锄谷,

    淋淋拉拉锄小豆.

    麦三镰(早收)有面,

    谷三镰有糠.

    麦黄种谷,谷黄种麦.

    五黄六月,龙口夺食.

    夏忙秋忙,绣女下房.

    麻三谷六,菜籽一宿,

    惹得老荞火了,

    这头随种,那头就出.

    桃三杏四梨五年,

    枣树当年就还钱.

    喂母猪,栽桐树,

    三年成个小财主.

    寸草切三刀,

    无料也上膘.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