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渺的意思是什么啊?-海波不惊的意思-语文学习资
编辑: admin 2017-23-02
-
4
碎 独 残都有表现战争残酷之意 独字似有千斤之力压倒千军万马 给人顶天立地的感觉 残字表明战争的残酷 和战士为保为国家英勇抵抗不怕牺牲的精神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古诗理解 从军行 李白(百战沙场铁以衣)1诗中哪些词反映了眼前这这场的严酷2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将军形象这场战事的严酷[语文科目]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和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1、反映严酷的词:城南 数 重围 独 残兵
2、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类似问题2: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1.前两句诗中“碎铁衣”,“数重围”写出了什么?2."独"字是本诗的诗眼.说说其妙处?1改为前两[语文科目]
1.写出陷入重围,战斗惨烈的场面.
2.突围后,损失惨重,将军只能独自带领幸存的士兵回家.一个“独”刻画了一个悲壮凄凉的意境,让人犹如看见夕阳下,疲惫将军伤痕累累,带领残兵回营的画面.
“碎铁衣”写出了将军陷入苦战,战斗中护身铁甲都碎裂了.
“数重围”写出了敌军强盛、数量多.
类似问题3:《从军行》《从军行》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类似问题4:从军行其四[语文科目]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其 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 无那金闺万里愁②.
赏析
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这组《从军行》共七首,每首描写一个场面.“烽火城西百尺楼”这首写的是一位处于战斗空隙之中的唐军战士和他对远方妻子的怀念.
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对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②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③无那:即无奈.
其 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赏析
写守边者的乡思,既可以象前篇那样,突出宁静氛围下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复杂与激烈,也可以象本篇那样,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
你看,这里是军中彻夜狂欢作乐的场面,开始时是清秋的明月俯照着大地,终场时那月亮已落到了巍峨的长城后边.这其间琵琶不停地奏出富于刺激性的旋律,一曲终了又换一曲.人们兴奋地起舞,他们要尽情舒泄一番.
可是且慢,请细细地辨别一下这聒耳的音乐.原来,不管曲调如何变换,舞姿多么狂恣热烈,却总是离不开一个主题:离情和边愁,也就是离不开一种基调:慷慨中透着悲伤,欢快中杂着凄凉,“总是《关山》旧别情”,尤其“总是”二字,一下子点穿了军中狂欢的背景和实质,使读者的心和这些军人的心刻靠近了许多,理解了军人们企图用歌舞排解愁闷,同实际却是“撩乱边愁弹不尽”之间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抓住读心灵,使之感到震栗之处.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 ,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类似问题5:从军行 孤城二字上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战场氛围?[语文科目]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x0d更吹羌笛《关山月》①, 无那金闺万里愁②.\x0d赏析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x0d这组《从军行》共七首,每首描写一个场面.“烽火城西百尺楼”这首写的是一位处于战斗空隙之中的唐军战士和他对远方妻子的怀念.\x0d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对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x0d注释: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x0d②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x0d③无那:即无奈.\x0d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x0d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x0d赏析写守边者的乡思,既可以象前篇那样,突出宁静氛围下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复杂与激烈,也可以象本篇那样,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x0d你看,这里是军中彻夜狂欢作乐的场面,开始时是清秋的明月俯照着大地,终场时那月亮已落到了巍峨的长城后边.这其间琵琶不停地奏出富于刺激性的旋律,一曲终了又换一曲.人们兴奋地起舞,他们要尽情舒泄一番.\x0d可是且慢,请细细地辨别一下这聒耳的音乐.原来,不管曲调如何变换,舞姿多么狂恣热烈,却总是离不开一个主题:离情和边愁,也就是离不开一种基调:慷慨中透着悲伤,欢快中杂着凄凉,“总是《关山》旧别情”,尤其“总是”二字,一下子点穿了军中狂欢的背景和实质,使读者的心和这些军人的心刻靠近了许多,理解了军人们企图用歌舞排解愁闷,同实际却是“撩乱边愁弹不尽”之间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抓住读心灵,使之感到震栗之处.\x0d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① ,孤城遥望玉门关②.\x0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x0d赏析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x0d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x0d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x0d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注释: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x0d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x0d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x0d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x0d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x0d(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x0d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x0d“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x0d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古从军行中的行指歌行,歌行是古代一种可以用来唱的诗体,与后来的词相似,古从军行是它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