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CKETS: Double fold pk

编辑: admin           2017-23-02         

    孔子(Kongzi公元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音乐家.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一生酷爱歌唱.在周游列国期间被困在陈、蔡两地,粮食中断了,而他依然弹琴唱歌不断.就在他去世的前7天,他还唱了一首自悼的歌.他很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把音乐作为教育课程之一,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第二位.35岁那年他在齐国与乐师们论乐,听到《韶》乐,他说:“学之,三月不知肉味”.59岁时,他在卫国击磬抒发自己的感情,卫国的“荷蒉人”听了都知道他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此后,他向一位叫师襄的乐师学琴,弹《文王操》,他学习刻苦,多方面探索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法.晚年回鲁,从事正乐.他搜集3 000多首民间歌谣,整理成《诗》、《礼》、《乐》三集,其中305篇诗,都能合乐弦歌.他要求音乐尽善尽美,曾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主张音乐要为“仁”服务,要配合“礼”达到教化的目的.他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提倡稚乐、古乐,反对郑声、新乐.他认为“郑声淫”,“恶郑声之乱稚乐也”.只有《韶》才是好的音乐.他曾阻止过齐国表演“四方之乐”和“宫中之乐”,说“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他还曾因鲁国的当权者季桓子接受了齐国馈赠的女乐而愤然离鲁.可见他反对郑声是多么坚决.孔子的音乐思想对其后世乃至今日都有很大影响.现存琴曲《龟山操》、《将归操》、《获麟操》、《猗兰操》被认为是孔子所作.

    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先世是鲁国贵族.早年受业於孔子之孙子思门下,一生崇拜孔子.学成后,以士的身份周游列国,到过梁、齐、宋、滕、鲁诸国,希望推行「王道」和「仁政」的主张.但他的学说终不获列国国君采用,后来以讲学授徒而终.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仁政」,而「民本」思想则是「仁政」说的重要内容.《孟子.尽心下》篇云:「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统治者如果能行仁政,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又主张人本性善,认为每个人都有可以为善的本质,关键在於后天环境的培养.孟子的言论由他的学生公孙丑和万章等编成《孟子》一书.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孔子孟子简介 简单一点的![语文科目]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类似问题2:孔子与孟子的小档案1.孔子的 2 个小故事梗概!(只要名字便好)2.孔子,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有关孔孟的对联各 一 个4.成语各 5 个[语文科目]

    【孟子的学说要点】

    一、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 属于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 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 达致「天人合一」. 二、政治论 1.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 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 苦君主无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2.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3.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 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 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 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4.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 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 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 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5.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 缓和社会矛盾, 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 反对霸力服人. 6.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三、教育主张 —— 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A、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 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B、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 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 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C、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张,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 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 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 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 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 如隋唐的均田制.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5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5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像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57)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类似问题3:孟子,孔子的生平.[语文科目]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类似问题4:孔子、孟子生活的年代背景与简介.孔子、孟子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生活?是在[语文科目]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类似问题5:孟子的生平资料简单点的

    孟子(公元前372年—289年) 84岁 山东邹城人 那里我还去过 有孟子纪念馆 对面还有一条小河 河边都是卖小吃的. 家乡很优美.孟子以孔子的忠实信徒自居,主要著作就是《孟子》一书,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简单说,孟...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