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二年级
编辑: admin 2017-20-02
-
4
却是用动的描写来取得这种效果的.流荡的“云气”,哀呜的“松声”,奔涌的大江,喧嚣的涛音,这些动的景物,给小诗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诗中似无直接的抒情,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赞颂江南夜色的美好感情,却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景物描写中显现出来.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曾公亮的宿甘露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简要分析,[语文科目]
诗的第一、二句劈空而起,在夸张、幻想的笔法中融进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北固山的高峻地势和甘露寺远离红尘的清肃.山顶云气绕寺而飞,疑为从僧房中诗人所倚的枕中所出,触目皆是,伸手可及,令人有将千万山峰揽入胸怀的感觉;松涛在深谷中呼啸升起,细听仿佛就在床底下席卷而过,其声呜咽,令人心颤.诗人写“云气”,写“松声”,正是为了衬托甘露寺的清迈脱俗,而这“云气”又极奇特,仿佛如枕中所出,似云似雾,似真似幻,造成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而“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又不仅仅是夸张与幻想,而是充满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精神.此时之诗人,居高凌视,孤峰独立可统驭万物.可以想象,诗人高居北固山顶,看云气缭绕身旁,千峰仿佛前来亲近,听脚下松涛卷过,万壑似乎低首哀鸣,胸中升起的是一种何等雄迈俊爽的感觉.
类似问题2:宿甘露寺僧舍诗歌鉴赏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语文科目]
第一句从所感之气着墨.诗人自繁华的京城来到幽僻的古寺,这里没有九酝八珍、华屋锦被,只有粗茶淡饭、陋室布衾.骤然变化了的环境,他不适应,难以入眠.夜深了,天凉了.山间的雾气袭进屋来,如轻纱,似薄绡,缥缥缈缈,遮掩了层峦迭嶂.第二句从所闻之声下笔,写山寺下面,深谷纵横,苍松郁郁;晚风吹来,松涛阵阵,如哀如怨,如泣如诉.“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巫峡清秋万壑哀”.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这两句写近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诗人情绪激动了,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户,迎风伫立,凭栏远眺.天空没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万家灯火.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廓.只有横躺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这条水的巨龙,力的怪神在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掀起惊天的狂澜,发出动地的长吟,不甘沉默,永无睡意.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开拓出一个奇丽广阔的新境界.“银山拍天浪”是写得很精彩的景语,气势警拔,形象生动,层层修饰,词约义丰.“银山”从色、形、质等多方面细致入微地刻画波涛的光彩、巨大以及沉重感.“拍天”则状波峰的突兀和高峻,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惶惶不安.不用“玉山”而写“银山”,用词是雕琢的.银是仅次于金的贵重金属,色白而灿烂.用鲜亮的词把平凡的波涛写得十分美好,格外显豁,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开窗放入大江来”,从横向展现了长江挟风劫雷奔腾而来的雄姿壮采.“放入”可说是再平常不过的词了,“开窗”不是看到大江,而是“放入大江”,当诗人把它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时,就产生了不平常的效应,化死景为活景,变平淡为神奇,使人眼界一新.同时又塑造了一个气魄非凡、伟力无穷的“开闸引流”的巨人形象.最后一句振起全诗,豪迈而奔放,是传神之笔.把长江的洪波巨浪写得如此壮美,如此撼人心魄,在古今诗词中是并不多见的.
类似问题3:古诗《宿甘露寺》的赏析[语文科目]
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作者简介 曾公亮 (998-1078),字明仲,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历任知制诰、史馆修撰、翰林学士、给事中、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昭文馆大学士等职.以太傅致仕.《全宋诗》存诗四首.世界第一支“火药火箭”产生于中国.记载了这一军事武器的文献是《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是宋代仁宗庚定元年庚辰(1040)年至庆历四年甲申(1044)宰相曾公亮奉敕主持编写的一部国防军事的百科全书.曾公亮主编的这部《武经总要》,但是军事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科学史中的重要著作,因而受到后世中外学者的重视.英国科学--《另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称它为“军事百科全书”.
注释
①甘露僧舍: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②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③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赏析
曾公亮,宋朝泉州晋江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204年)进士,为官经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一生官场得意.诗歌上的成就在同时代的诗人中不算突出,但这篇《宿甘露寺僧舍》却在历代同类题材的所有佳作之上.
甘露寺居山临江,林木苍翠,风景秀丽,是镇江的一大名胜.诗人不写甘露寺的白日美景,而用工细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写景诗,许多诗人往往爱从视觉落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贾岛的“松下问童子”(《寻隐者不遇》).曾公亮却避开这种传统的写法,另辟蹊径,独出机杼,从感受、听觉去写.第一句从所感之气着墨.诗人自繁华的京城来到幽僻的古寺,这里没有九酝八珍、华屋锦被,只有粗茶淡饭、陋室布衾.骤然变化了的环境,他不适应,难以入眠.夜深了,天凉了.山间的雾气袭进屋来,如轻纱,似薄绡,缥缥缈缈,遮掩了层峦迭嶂.第二句从所闻之声下笔,写山寺下面,深谷纵横,苍松郁郁;晚风吹来,松涛阵阵,如哀如怨,如泣如诉.“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巫峡清秋万壑哀”.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这两句写近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诗人情绪激动了,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户,迎风伫立,凭栏远眺.天空没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万家灯火.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廓.只有横躺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这条水的巨龙,力的怪神,在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掀起惊天的狂澜,发出动地的长吟,不甘沉默,永无睡意.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开拓出一个奇丽广阔的新境界.“银山拍天浪”是写得很精彩的景语,气势警拔,形象生动,层层修饰,词约义丰.“银山”从色、形、质等多方面地细致入微地刻画波涛的光彩、巨大以及沉重感.“拍天”则状波峰的突兀和高峻,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惶惶不安.不用“玉山”而写“银山”,用词是雕琢的.银是仅次于金的贵重金属,色白而灿烂.用鲜亮的词把平凡的波涛写得十分美好,格外显豁,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开窗放入大江来”,从横向展现了长江挟风劫雷奔腾而来的雄姿壮采.“放入”可说是再平常不过的词了,“开窗”不是看到大江,而是“放入大江”,当诗人把它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时,就产生了不平常的效应,化死景为活景,变平淡为神奇.使人眼界一新.同时又塑造了一个气魄非凡、伟力无穷的“开闸引流”的巨人形象.最后一句振起全诗,豪迈而奔放,是传神之笔.把长江的洪波巨浪写得如此壮美,如此撼人心魄,在古今诗词中是并不多见的.比曾公亮稍后的大词人苏轼,在其名冠词史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曾这样出色地写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江岸、雪白的浪花、青褐色的乱石.作者健笔浓墨,生动地描绘了长江色彩斑斓的画面,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一诗一词,堪称描绘江涛的双璧,赞美长江的绝唱.
我们再看看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前两句从所见之楼落笔,用“危”“高”“百尺”“摘星辰”等夸张性的词语,状写山寺的高峻和险要.后两句以常人不可能有的奇特想象,带出一个神话的世界,烘托了山寺夜色的寂静与神秘,具有强列的浪漫主义色彩.
或许大家都知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个故事吧.它说的是,即使是李白这样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在选择创作题材时也是很谨慎的,别人写过的题材,他一般都不轻易再用.《夜宿山寺》是李白写山寺夜景的杰作.曾公亮敢冒文学创作之大不韪,去写大师写过的题材,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啊!他求变出新,写出了自己的独具特色的诗作.他和李白的不同之处在于:李白用五言;他用七言;李白写视觉,他写感受与听觉;李白着重写楼,他侧重写江;李白是浪漫主义的,他是现实主义的.虽然曾公亮的诗名远不及李白,但他这首诗风韵特高,不减唐人,同李白的《夜宿山寺》竞妍媲美,各领风骚.
《夜宿甘露寺僧舍》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内容丰厚,境界阔大.仅28个字的绝句,就写了枕、床、窗、山、峰、壑、江、浪、银、云气、松声等许多事物,从而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身处斗室之中,想象飞越千里之外,从上到下,由近及远,描写夜幕下的群山万壑、千里大江,展现了辽阔渺远,壮丽迷人的江南夜色,笔法空灵,词意蕴藉.
二、以动写静,景中寓情.诗人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却是用动的描写来取得这种效果的.流荡的“云气”,哀呜的“松声”,奔涌的大江,喧嚣的涛音,这些动的景物,给小诗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诗中似无直接的抒情,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赞颂江南夜色的美好感情,却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景物描写中显现出来.曾公亮所处的北宋时代,党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在承平盛世的气象下,酝酿着深刻的社会危机.诗人对此不无隐忧.“万壑哀”“拍天浪”,正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对时局深感不安的心理的曲折反映.
三、语言质朴、平中见奇.诗人很注重选词炼语,用了许多朴素无华的词语,如“千”“万”“大”“哀”“放入”等等,重笔虚写浩茫夜色中的壮伟奇观:气势磅礴的大江,“银山拍天”的浪涛.造境,于宏阔中出雄奇;抒情,在平淡中见深沉;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本诗一句一景,景中寓情,从小处着笔写出了长江的宏伟气势.
类似问题4: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情感?[语文科目]
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成阴.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表达儿童快乐、天真;表达诗人对田野、自然、孩童的喜爱与喜悦之情.
类似问题5:《旅夜书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语文科目]
翻译:微风轻轻的吹拂着岸边的细草,一艘竖着高高桅杆的船孤独的在夜里停泊着.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犹如垂向地面;而银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不停流逝.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而显著?我年老衰弱,想必也该退休了.如今,我的随处飘零像什么呢?活像是天地间孤苦的沙鸥.
赏析: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头四句写景.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此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诗人把这种心情写得含蓄不露,律细笔深,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不愧为千古名作.
杜甫是个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当时民众的人间疾苦及一些美好的山川景物.杜甫有造福人民的大志,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可一生追求却无成就,甚至只能四处飘零,他为此遗憾无穷,因而写下这首诗.
从诗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它的生活图画:杜甫以高高的船为来比喻自己的孤独,并以那星空、明月、和江流的宽广及磅礴的气势来反衬人类之渺小,而那视野的辽阔却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感叹.全诗充满着一种孤寂又凄凉的情绪,让人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哀伤,情景交融,动人心魄.
杜甫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刻苦精神来努力创作,从本诗大可一窥全豹.星垂平野阔的”垂”及月涌大江流的“涌”便可知道杜甫的用心炼字.”垂”写出了在空旷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而“涌”就犹如江涌一般的磅礴.而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的经典之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还借景间接抒情来表达孤独的心境.虽然和李白的“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暗合,但杜诗的意象更丰富,气象更阔大.
《旅夜书怀》由首联和颔联写出的夜景及颈联和尾联写出的凄凉心境完美的勾勒出一种漂泊、凄冷、绝望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