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 季羡林-寻梦 季羡林-语文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19-02
-
4
10.①bó ②潺潺 评分意见:本题2分.每小题1分.11.示例:①母亲带着“像笑,又像哭”的表情,从云堆里向我走来. ②母亲推开街门,在橘黄色的灯光下,走进我哥廷根的屋中. ③哥廷根古旧的城墙,教堂古怪的尖塔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母亲在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 ④童年的我在夏天的早晨,从苇坑的水里摸出鸭蛋,抬头总能看到对岸的大扬树——母亲长眠的地方. ⑤母亲手捧白色的灯笼似的小花来看我.评分意见:本题4分.能写出其中的4个梦境得4分,每个1分.12.示例:选③怅望.理由:“怅望”的意思是:因绝望或失望而望向远方.体现了“我”因永远不能与母亲相见,而梦中见到母亲依然是不清晰的而感到万分失望和悲伤之情,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所以“怅望”恰当.评分意见:本题5分.选词2分;理解词义1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作用把握1分.选词错误,本题不得分.13.示例(一):摘句:“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城墙,班驳陆离的灰黑色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的有点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作用:作者通过描写梦中哥廷根的“城墙、教堂、尖塔、晴空”分别用“古旧、班驳陆离、灰黑色、古怪”等无限想象空间的词语修饰,表现了景物的灰暗,突出了作者在异乡思念母亲的凄苦的心情.示例(二):摘句:“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的大扬数顶上正有一株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扬树的下面.”作用:“大扬树顶上的淡红色的朝阳”是“我”童年在母亲身边快乐生活的见证.而今物是人非,母亲已不在.由此更烘托出我的痛苦心情.评分意见:本题4分.摘句1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作用把握2分.14.示例:A处冒号,B处问号. 理由:冒号,提示下文.问号,体现了作者想见“梦中母亲在雨夜跋涉长路看望儿子”的担心,感情强烈,表达了思念母亲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3分.标点1分,理由各1分.15.示例:相同处:结尾处,都写到“泪光中”看到亲人的样子,抒发了对亲人的爱.不同处:《背影》由父亲的信引起对父亲的细节描写.《寻梦》则由梦引起作者的心理描写.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 阅读题作者在4、5两段中追忆了那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写出.[语文科目]
数星星,抓知了,赏月,摸鸭蛋,
类似问题2:季羡林《寻梦》[语文科目]
寻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体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踪.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濛,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类似问题3:只要是关于季羡林《成功》 阅读题就行.不要原文啊!只要题!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号召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问题: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这样的说法好像有点不妥,请你举一个例子加以反驳.
类似问题4:三思而行 季羡林[语文科目]
(二)(11分)
三思而行 季羡林
12.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3分)
【一是泛指“多”;二是指谋划事情的“开头、中间、结局”.(答对1点得1分,全对得3分)】
13.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证明多思有时会使人糊涂而误大事;接着举出当年德国法西斯信徒“说干就干,不必思考”的材料,说明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最后阐明遇事必须深思熟虑,从正反两面充分考虑以后,就必须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共3层,每层1分,意思表述明晰1分)】
14.有人这样评价本文:(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4分)
【(1)在中国,孔子是权威的思想家,作者引用并赞同孔子“再,斯可矣”的观点,对“三思而行”的批评便有了坚实的依据,因而令人信服./(2)作者用亲身体会作为阐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如谈家常般娓娓道来,这就使读者心悦诚服,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类似问题5:季羡林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语文科目]
1、不矛盾 :如果不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如早点离开.但是长寿的人能够更好的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第6段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链子”用的的是比喻的论征方法,将每个人的努力比作是一个环,很多人的努力最终组成这个链子,缺了任何一环都不行.比喻使的论征更加形象、通俗易懂;
4、本文以作者自身为例子,论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共同完成一个大同的任务,每个人都承担一点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