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原文-怀疑与学问-语文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19-02
-
4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怀疑与学问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说明什么?[语文科目]
1、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需疑”)
2、引出中心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作为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鲜明地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自己打得.
类似问题2:《怀疑与学问》有关理解
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独到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怀疑与学问》是他的治学经验的结晶.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大有益处的
类似问题3: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有什么相关的文章?[语文科目]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②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③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①选自《通俗论集》.顾颉(jié)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历史学家.
②〔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
③〔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①,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②”,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①〔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部落的酋长.究竟指的是什么人,传说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女娲、神农.《史记》载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②〔腐草为萤〕这是《礼记·月令》上的话.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①,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②;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③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①〔《大学章句》〕《大学》是《礼记》的一篇.朱熹把它分章断句,加注释,独立出来,成《大学章句》一书.
②〔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③〔流俗〕指一般的风习.
类似问题4:《怀疑与学问》中心和主要内容[语文科目]
《怀疑与学问》
中心 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怀疑与学问》
主要内容 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对比论证,从而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议论文哪有“中心”和“主要内容”一说啊,就是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议论方法.
类似问题5:怀疑与学问简介
课文中提及的四位古代学者
程项(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人.曾和兄程额学于周敦颐,并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后来被朱育继承和发展,也称“程朱学派”.他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的新政.他的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郧县(现陕西省眉县)横渠镇人,也称横渠先生.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作部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
戴震(1723一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字东原,安徽休宁县人.问学于螫源江永.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持召为纂修官,在馆五年,病死.他的著作有《原善》、{原象》、《孟子
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朱育(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
州婆源(今属江西)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
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关系,世称程朱学派.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
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
《诗集传》、《楚辞集注》,以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尽情书不如无书”的出处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朱幕
注:“程子曰:载事之辞,各有重称而过其实者,学者当识其义而已.苟执于辞,则时或有
害于义,不如无书之愈也.”“武成,周书篇名.武王代纣,旧而记事之书也.策,竹简也.
取其二三策之言,其余不可尽信也.程子曰;取其奉天代暴之意,反政施仁之法而已.”
又,杨伯峻教授《孟了译注》的标点和注释:“孟了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
赋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作也?”(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不如没部书》.我对于《武成》篇,所取的不过两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拿周武王这极为仁义的人来讨代商纣这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甚至把捣米用的长木相都漂流起来了呢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