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和东周;六艺;分别是什么?谢谢大家啊! 时间真的
编辑: admin 2017-19-02
-
六艺
【六种基本才能】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即今文学)
...
展开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东周和西周同时存在过吗?战国策里面为什么有《东周与西周争》?[历史科目]
东周末期,从周王室又分出两个姬姓小国,即西周国和东周国.战国策里的东周与西周战、东周与西周争应指这两个小国之间的战争
而我们目前所说的东周西周是指周王朝的两个不周时期,不会同时存在的
类似问题2:为什么要分“东周”和“西周”,又是怎样灭亡的
西周都西安 后来因为幽王无道.
要废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然后申侯引犬戎杀入镐京.幽王死掉了
后来费了好大劲把犬戎逐走了(因为申侯开始只说向犬戎借兵,打胜后就送些财宝什么的给他们就好了 没想到犬戎人以为自己的功劳,就赖着不走了 后来申侯只好谴书晋侯姬仇,东路卫侯姬和,西路秦君嬴开来勤王.)
然后宜臼就立为王了.
当时还是在西安的.后来才迁都到洛阳的 因为
1:钱都被犬戎给搜刮完了
2.因为打了一仗,兵都没几个了,而且"犬戎自到镐京扰乱一番,识熟了中国的道路,虽则被诸侯驱逐出城,其锋未曾挫折,又自谓劳而无功,心怀怨恨,遂大起戎兵,侵占周疆.岐丰之地,半为戎有,渐渐逼近镐京,连月烽火不绝"
所以才迁都的
PS:其实东都洛阳也是老早就有的了 就叫东都(在西安东嘛),天子住在西安.镇守国门.然后每有朝会之年.就去东都洛阳住上一段时间.因为"洛邑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适均".是为了方便各诸侯觐见的
因为西安在洛阳西 洛阳在东
所以前面的就叫东周,后面的叫西周.是我们后来人自己称的拉
类似问题3: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与外国古代的“七艺”有何异同?[语文科目]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大学的文科包括七门课程: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世称“七艺”.
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按照 “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 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初级科目的体育包括游戏和若干项运动;初级科目的音乐除狭义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学科.高级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学、音乐理论和天文学.
类似问题4:西周和东周的关系?是类似西汉和东汉之间的年代先后传承,还是东魏和西魏之间那样分庭抗礼的关系?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0年称为西周,而从公元前77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称为东周.这是为什么呢?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不久就病死了.他的儿子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周康王两代,前后约50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作“成康之治”.
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的剥削不断加重,奴隶和平民们的反抗情绪高涨起来.周朝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到周厉王即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了.
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统治,怨声载道.
周厉王为了阻止国人的议论,下了一道命令:国人不许批评朝政,一旦发现,就施以酷刑.在这样的压力下,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一下眼色,就匆匆地走开.
厉王的暴政越来越厉害,国人终于忍无可忍.公元前841年,国人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的逃命去了.
经过这一场国人暴动,周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到周幽王的时候,周朝的统治者已经无法控制各诸侯国了.
周幽王整日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根本不管什么国家大事.后来,幽王得了一个美人,对她十分宠爱.但那美人进宫以后,整日闷闷不乐.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幽王想尽了办法.
后来,有人为幽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把守关口的士兵以烽火为号,传递军情.一天晚上,周幽王下令把烽火全部点了起来.
附近的诸侯看到烽火烧起,急忙带领兵马来救.谁知当他们赶到的时候,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见幽王在陪着美人奏乐和唱歌.诸侯们上当了,美人果然笑了.
后来,幽王又玩了几次同样的游戏,诸侯们渐渐的就不再相信了.一次,犬戎兵大举进攻,幽王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谁也不来理会他们了.镐京的兵马不多,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杀了,抢走了那个美人.
经过这一场战乱,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担心镐京不保,于是迁都洛邑.
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类似问题5: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A.礼、乐 B.书、教 C.诗、书 D.射、御[历史科目]
选D,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骑马,和当今的马术类似!
-
4
何谓六艺?
六艺之说有二:(一)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二)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也
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指:"礼"包含政治、道德等内容; "乐"包含音乐、舞蹈等内容; "射"是射箭技术;"御"是驾车;"书"是指书法;"数"是指算术.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6个月前选出
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解说:
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艺”为“艺能”之意.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龄的差异及学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六艺”服务于阶级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周礼.地官.保氏》:“保代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明史.选举志》:“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孔子创立的儒学形态如何,是当前儒学研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目前学术界一般用“子学”和“经学”对儒学作阶段性划分,认为先秦儒学属于“诸子学”,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则确立了儒学的经学形态.冯友兰先生三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即采用这种划分法.然而这一学术界通行的看法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因为按照这种划分,先秦儒学主要讨论的是孔、孟、荀等思想家个人的思想,包括人性论、天人观、民本、仁政等等,而汉代经学则讨论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学,讨论的是今文经、古文经这些内容.即使是象董仲舒这样的思想家,也要说明他是属于汉代经学中公羊学的系统.这样人们不由会产生一种疑问,何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儒学的形态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作为“子学”的儒学和作为“经学”的儒学是一种什么关系?二者的联系何在呢?
看来有必要对儒学形态重新作出检讨,而考古发现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材料.在最近公布的上博简中,有《孔子诗论》一篇,揭示了孔子后学中对《诗经》的一个解释系统.在马王堆帛书《易传》中,则谈到孔子“老而好《易》”,说明孔子的《易》学观在晚年有所变化,否定了学界长期流行的孔子与《易》无关的说法.郭店竹简的一些篇章,则对《诗》、《书》、《礼》、《乐》等六艺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讨论.如《性自命出》提出:“《诗》、《书》、《礼》、《乐》,其始出皆生于人.《诗》,有为为之也;《书》,有为言之也;《礼》、《乐》,有为举之也.” 《语丛一》认为:“《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诗》,所以会古今之志也者.《春秋》,所以会古今之事也.《礼》,交之行述也.《书》,……者也.”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在早期儒家那里,实际存在着一个经典的解释传统,所谓经学有着更早的渊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一线索以前被我们忽略了而已.
我们知道,孔子在历史上的一大贡献,是他顺应了“学移民间”的历史潮流,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格局,使古代学术思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孔子讲学,以《诗》、《书》、《礼》、《乐》为基本内容.“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诗》、《书》、《礼》、《乐》本属于古代王官之学,其传授也限于贵族之间.至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史记·孔子世家》),于是孔子对其进行了编定、整理,并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由贵族的学问垄断一变而成为一般民众的知识修养.孔子晚年对《周易》产生浓厚兴趣,又根据鲁国历史整理、编纂《春秋》一书.这样,《诗》、《书》、《礼》、《乐》、《易》、《春秋》经孔子的整理、阐释和理解,乃成一新的知识系统,六艺之学构成儒学的一个基本内容.但孔子创立儒学,决不仅仅是因为对古代文献作了整理和解释的工作.孔子生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的乱世,却向往建立上下有序的“有道”社会.他倡导仁,重视礼,以仁、礼为解决人生困境和社会矛盾的良方,建立起包括人生修养、伦理政治等内容的思想体系.故从孔子开始,儒学实分有两途:一为六艺之学,一为社会人生之学.
六艺之学是关于《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的学说,包括文本的整理、意义的阐释等等,属于孔子的学术思想.六艺在孔子之前已存在,孔子以后也不为儒家专有,如墨家也常称引《诗》、《书》等,但孔子在创立儒学时,对六艺进行了系统的编定、整理和“意义”的阐释,并用来教授徒众,这样便形成儒学内部传授的一套学问.汉代以后“独尊儒术”,这套学问便称为“经学”.社会人生之学则是孔子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和看法,是孔子改革社会政教的主张和方案,是孔子的思想创造.仁在六艺中虽然已出现,但孔子却赋予它不同以往的含义,使其成为儒家的终极信念和人生理想,“孔门之学,求仁之学也”.礼也是六艺中经常出现的概念,但孔子对其作了重新论证,提出以礼为核心的社会改革方案.由于孔子是以新兴的“诸子”身份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故他的社会人生之学又称作“子学”.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在思想上存在着联系,但在学术形态上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别:六艺之学是对经典的理解、诠释之学,突出、强调的是经典的思想价值.社会人生之学则是对人生意义、社会理想的探讨,注重的是力行实践和思想创造.在儒学内部,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存在着不同的传授,六艺的传授重师说,往往形成儒家内部的传经系统,如《史记》、《汉书》中记载的《诗》、《书》、《礼》、《易》的传授系统等.而社会人生之学则重视思想的承继,如《荀子·非十二子》批评的“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等等.六艺中除《易》外,一般均为公共科目,个人可以根据偏好和需要进行传授.如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孟子荀卿列传》),荀子则对《诗》、《书》、《礼》、《乐》大部分经典进行了传授.而社会人生之学虽为孔子所提出,但孔门弟子却会因所处时代及思想倾向而有不同选择,甚至表现出某种对立,如孟子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等等.
这样,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就不仅仅是一单纯的思想、理论体系,同时还包含一学术传统,形成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的双层结构.只不过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的思想家,孔子主要关注的不是一典籍、知识的问题,而是一思想信仰或“道”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社会和人生困境的问题.故在早期儒学那里,子学是一条主线,而经学或者六艺之学则是一条辅线.而汉代以后推重经学,实发展孔子六艺之学,而把子学降到附属的地位,看作经学的附庸或者传记.有学者可能会以为,汉代以后重六艺,故这一时期只有经学而无子学.其实,《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记录的汉代著作就有《陆贾》二十三篇、《贾谊》五十八篇、《董仲舒》百二十三篇、《儒家言》十八篇等多种,这即是当时的子学著作.与早期儒学一样,汉代儒学实际同样存在着经学和子学的双重结构,只是二者的地位较之以往发生了变化而已.
说到经学,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思想僵化、经验教条之类,其实,这可能只适用于汉代以后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经学末流,而对早期经学来说,则完全不是这样.早期经学虽然也把六艺尊为基本的经典,但它对经典的诠释是自由的、开放的,同时由于存在一个子学的系统,可以自由地进行思想创造,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这样,它不但没有压制思想创造,反而造成“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而它对于六艺等经典的尊重,则使其在思想创造的同时,并没有割断与传统的联系,保证了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促使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