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的诗意-题西林壁的诗意-语文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18-02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译文: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从正面看庐山、从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题西林壁》的诗意是什么?[语文科目]

    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是不同的.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像这种景象,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类似问题2:题西林壁的诗意是什么?不用说太多![政治科目]

    这是作者初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壁上的一首诗.

    正看庐山,高岭横空;侧看庐山,峭拔成峰;远近高低,形象各异.

    为什么总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恐怕只是因为自身在这山中的缘故吧!

    此诗寓理于情景,巧妙地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类似问题3:题西林壁的完整诗意[语文科目]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从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类似问题4:题西林壁诗意[语文科目]

    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

    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类似问题5:题西林壁的诗意我只要诗意,其他什么都不要说[语文科目]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诗人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1]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1]分享给你的朋友吧:i贴吧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人人网豆瓣MSN

      对我有帮助

      4回答时间:2011-7-15 20:53 | 我来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shanexing 来自团队 雄鹰展翅英语团 | 十七级采纳率:53% 名人 达人

      擅长领域: 学习帮助 文档/报告共享 教育/科学 资源共享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11-7-4 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0

      2011-7-2 《山行》《早发白帝城》《题西林壁》《宿新市徐公店》里有描写色彩句子... 15

      2011-7-13 【题西林壁】 全诗

      2011-6-20 题西林壁的诗句

      2011-7-10 题西林壁抒发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更多关于题西林壁的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2回答题西林壁的道理中举个例子.0回答题西林壁的诗意.3回答苏轼题西林壁,题,是什么意思.0回答题西林壁 从远、近、高、低各看起来是什么样? 急!9月20日 中.2回答题西林壁.1回答题西林壁诗意.1回答题西林壁欣赏.2回答题西林壁得意.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其他回答 共2条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1]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诗人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1]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1] 回答者: 指尖上的——泪 | 一级 | 2011-7-15 20:54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