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的故事-语文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18-02         

      范仲淹二岁时,父亲范墉因病去世,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改嫁给山东的一位朱姓大户,他也改名为“朱说”.范仲淹成年后,从傲慢的朱家孩子口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激愤之下,发誓“男儿当自强”,要自立门户,重振范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求学.虽然应天府是“公费读书”,但范仲淹生活费用还得自理,“依戚同文学”,过得十分艰难.他只能吃薄粥,深夜困倦打瞌睡,就用冷水洗面,激醒自已,继续攻读.一个同学是应天府留守(官阶相当于今日之“市委书记”、“市长”)的儿子,看不下去,便好意送了些美食.他却一口不尝,听任食物变坏.同学怪罪起来,他长揖致谢,道:“你的好意,我都心领了,但我只怕自己一旦学会享受美餐,日后再也吃不得苦!”

      范仲淹在应天府读了五六年书,成绩优异,便有了一个远大的人生理想.据《能改斋漫录》记载,范仲淹应试前,特到祠堂求签,咨询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暗中祈祷:“如果不能当宰相,希望能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恼火了,掷签于地,慨然长叹:“男子汉大丈夫,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还有什么活头!”这就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名言的来历.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进士,得到真宗赵恒的接见,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范仲淹政绩斐然,如安抚江淮的蝗灾、修建“范公堤”等,但由于喜欢给高层“挑刺”,仕途就像乘电梯般,上上下下,几起几落.章献太后刘娥当政时,他一会儿指责仁宗赵祯不该率领百官给太后祝寿,一会儿要求太后还政,被贬到苏州;待得赵祯亲政后,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要求改革,结果得罪宰相吕夷简,再贬饶州.

      范仲淹是一个锐意进取、热烈执着的人,眼看自己年已五十而碌碌无为,未免有点灰心、有点牢骚.一天晚上,他看着《三国志》,突然觉得十分没劲:这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只得三分天地,“人世都无百岁”,还不如“刘伶一醉”!第二天,他叫来好友欧阳修.两个人喝得醉醺醺的,手拉手到大街上唱歌,那是他新作的《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他到乡间散心,看到百花洲四周鲜花盛开,莺蝶飞舞,就自嘲起来:“我是到了桃花源吧?我也做做陶渊明!好笑的是,当年的理想竟是什么良相、良医!”又作了一首《定风波》,节缶高歌: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但这种颓废消极的状态还没有持续多久,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就发生了,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略大宋.两年不到,宋朝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元昊气势嚣张,扬言要灭了大宋.国难当头,范仲淹立刻忘了那个“桃花源”,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强烈要求上前线.大宋朝廷对这场战争措手不及,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赵祯也举棋不定,莫衷一是.危难之际,赵祯匆匆召见了范仲淹,先给他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再荣封一个“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康定元年(1040)秋天,五十二岁、满头白发的范仲淹,紧急挂帅,风尘仆仆地赶往西部战场.秋天的边塞,与繁华似锦、车水马龙的京都宛如两个世界:万物凋零,到处都可见断壁残垣、尸骸废墟、难民流离.范仲淹登高一望,但见斜阳下,寒霜满地,孤城默然矗立,长烟寥寥,连大雁也不想停留,呜咽着向南飞.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深夜失眠,挑灯填了几首《渔家傲》,寄给在京城的欧阳修,开头都是“塞下秋来”,现流传下来的却只有下面这一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五代宋初,盛行的都是柔婉绮丽的“花间词派”,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气势悲壮苍凉,意境雄健刚烈,可谓是“大宋第一首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欧阳修非常欣赏,赞叹之余,又戏谑道:“希文,你动不动就是‘塞下秋来’,真个穷苦的边塞主儿!”欧阳修到底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文人,无法体会“孤城闭”、“归无计”、“征夫泪”的苦难、凄凉和悲痛,以为取胜真的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竟然羡慕朋友上战场“真乃大元帅之事也”,还急切地祝贺他,“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范仲淹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类似问题2:范仲淹的小故事[语文科目]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粥划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类似问题3: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自小胸怀大志,苦学不辍.26岁(1015年)时举进士初登仕途.1040年,以“龙图阁学士”的官职出任陕西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侵犯.1043年出任副宰相后,和其挚友欧阳修等人提出了均田赋、减徭役等十项改革建议内容的“庆历变法”,遭到皇亲国戚等为首的反对而被罢去相位,他请求自贬为邓州知州.

    1044年到任邓州后,仍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大兴教育之风.在城东南隅相继主持修建了“百花洲”、“春风堂”、“览秀亭”等建筑.并应好友滕宗谅(南阳籍,见注解)之邀,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不朽名作《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成为激励后人的千古绝唱.南阳人民为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父母官而自豪.但是,南阳很少有人了解范仲淹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的思想基础就在于佛法之中.现将《禅林珠玑居士篇》中介绍范仲淹修学佛法与高僧相处的情况,提供给大家,目的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是1000多年前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一生为官清正,出将入相,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他留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著名格言像金子一样的闪亮,是中国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也是他一生经历的写照. 在胥口镇姚舍村一带传颂很多范仲淹的故事,当地老百姓都尊称他为“范文正公”.

    一、他做官老百姓放心 从范文山下的“菏花池”跟着流入池的流往东走,就可以看见在山涧水中有一块巨石取名“印石”据说这是范文正公的“官印”.在印石的左方有三间房子,这就是“咒钵庵”,就是范文正公从小读书的地方,“断齐划粥“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的.

    范仲淹二岁时,父亲范墉病逝,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勉强维持,常常一天只能吃两顿粥,但是他很有志气.有一次他跟母亲到庙里烧香,他在神前祷告,问菩萨:“我将来能做宰相否?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个好医生.”良相和良医都能造福于人类.所以范仲淹从小读书就非常认真、刻苦.

    在咒钵庵里读书,因为贫困,每天只好烧一锅粥.冬天将粥盛在盆里,等到凝冻后再划成一块块,一顿两块,菜就一根农家常吃的雪里蓊,这就是后来人称的“断齐 划粥”的故事.后来他的娘也死了,他就在咒钵庵里守孝,由于失去了他生活的唯一依靠,因此他的生活更是难到了极点,但是他却安身乐命,发愤苦读.范仲淹有一个同窗好友叫石梅卿,父亲是做官的,家里很富裕,看到他安贫苦读的情景,十分感动,一天石梅卿带了好些酒肉和一些其他的好菜来说是要和他聚聚,实际上是有意周济他,不料被范仲淹一口回绝了.范仲淹说:“你带来这么好的酒菜,真是谢谢你,你的心意我领了,但是我苦日子过惯了,每天断齐划粥也不觉得苦,要是吃了你的就过不惯苦日子了,这倒反而害了我.”一席话说得石梅卿心里热腾腾的,更加佩服范仲淹了.

    范仲淹在睢阳一只庙里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宋朝皇帝宋真宗路过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全校师生这方轰动,都认为普通老百姓能亲睹“天颜“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蜂拥上前围观,只有范仲淹一人留下来继续读书,人家问他这么难得的机会,你为啥不去看看,范仲淹回答说:“将来再见他也不迟.”正是由于范仲淹的勤学好读,所以学到了很多真才实学,成了国家的栋梁.

    贫贱中范仲淹不为利欲所动,他年轻时曾在睢阳长山的醴泉寺里读书,常常读到天明才和衣而睡,有一次偶然发现自己的房中埋藏着一甏白银,他一声不响地仍把它掩盖好.后来范仲淹做了大官,寺里僧人向他募捐,他写了封信去,果真在他原来住的房中找到了白银,僧众纷纷跷起大拇指赞扬范仲淹的品质可贵,说“他做官百姓放心了”.

    他在苏州做官时,曾买下南园一块宅地,准备造屋居住,风水先生一看便贺道:“此乃宝地,在此兴建住宅家中定会公卿辈出.”范仲淹笑说:“与其独占宝地,不如让出办学岂不出更多的公卿将相之才?”于是他创设学府,延读名师讲学,一时盛况空前各地纷纷仿效故有“苏学天下为第一”之誉.

    “学而优则仕”有人认为只要读了书便可以做官了.所以一时学堂里人满为患,姚舍村上的年轻人都去读书了,一时甚至连田地都荒芜了,秋天一过连粮食也没有吃了.范仲淹看到这个情况后便去劝说,讲清了“学而优则仕”和“民以食为天”的关系,很多人知难而退,仍旧高兴地回到家乡务农去了.家乡父老无不感谢范仲淹对他们子女的教诲.

    60多岁了,范仲淹在杭州做官,便主动退休,弟了们主张在洛阳造个花园享享福,他对弟子们说:“剩下的风貌不多了还修什么花园有一天他又来到天平山下,看见一个风水先生为人家选墓地,只听这个风水先生说:”这块地是五虎盘羊之地(周围有五座裸石山围住中间一条土埂,旧说,石属虎土属羊所以称之为五虎盘羊)册上的石头像乱穿心是块绝地,而且要绝五代.“范仲淹一听,心想我做了了世官,实在难做,不如让我买下来做祖坟,让小辈从此不再做官,要绝就绝我一家吧,不要让他再害别人了,于是买下做了祖坟.老百姓都于心不忍,便对天埋怨道:“老天呀,老天,你睁开眼看看范大人这么好,你忍心让他的小辈绝子绝孙,受苦受难吗?老天要是你真有灵验就帮帮我们老百姓的忙,让范大人家多出几个像他老人家一样的人.就在范仲淹高祖落葬的那天晚上,说也奇怪,当时还是满天星斗,一会儿却便雷鸣电闪,接着便是狂风暴雨把白云山本是万箭穿心的巨石统统竖了起来,变成了”万箭朝天“,使绝地变成了宝地.天平山因葬了范仲淹的祖先,为了纪念他,人们把天平山称作范坟山了.

    类似问题4: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1、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2、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时,升降官员不问劳逸如何,不看政绩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当时,大官每年都要自荐其子弟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国家开支,而且这些纨绔子弟又不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结党营私.为了国家政治的清明和减少财政开支考虑,应该限制大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应该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四)择长官.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八九的状况,范仲淹建议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北宋州以上的一级监察和财政区划)检查地方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止冗滥.

      (五)均公田.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认为,供给不均,怎能要求官员尽职办事呢?他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范仲淹建议朝廷降下诏令,要求各级政府和人民,讲穷农田利害,兴修水利,大兴农利,并制定一套奖励人民、考核官员的制度长期实行.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京师的这种制度如果成功了,再由各地仿照执行.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另外,还要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便处处都没有阻隔皇恩的现象了.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范仲淹认为,法度是要示信于民,如今却颁行不久便随即更改,为此朝廷必须讨论哪些可以长久推行的条令,删去繁杂冗赘的条款,裁定为皇帝制命和国家法令,颁布下去.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十)减徭役.范仲淹认为如今户口已然减少,而民间对官府的供给,却更加繁重.应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将各州军的使院和州院塥署,并为一院;职官厅差人干的杂役,可派级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担,将那些本不该承担公役的人,全部放回农村.这样,民间便不再为繁重的困扰而忧愁了.

    类似问题5:范仲淹的故事(特别简介)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zhōu)充饥.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谢绝了.好友见他不肯接受银两,第二天便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好意难却,只好接受了.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好友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儿吃的东西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了.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请你千万不要生气.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到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dài]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