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自创的乐府新题是①《吁嗟篇》 ②《白马篇》 ③.

编辑: admin           2017-27-02         

    ②《白马篇》

    三国魏著名诗人曹植的《白马篇》,尽管笔墨重心不在咏马,却写得颇具特色.这首《白马篇》系乐府歌辞,属《杂曲歌辞·齐瑟行》,却无古辞,以首二字“白马”作题,是曹植自创的乐府新题.诗题又作《游侠篇》.全诗赞美武艺高超、英勇机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幽并游侠儿”,并以白马加以衬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乐府题目哪些属于自创?哪些是非自创?[语文科目]

    《新乐府》《秦中吟》《田家词》《织妇词》《野老歌《水夫谣《卖炭翁》、《观刈麦》均为自创

    类似问题2:以曹植乐府为例,论述为朝乐府不同于汉乐府的地方[语文科目]

      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

      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汉乐府民歌中,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

      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整个趋势,则是整齐的五

      言体越来越占优势.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

      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此诗属汉《铙歌十八曲》之一,是一首悼念阵亡将士,揭露战争灾难的作品.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开头三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带进了一场激烈的战争之中.城南、郭北,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死亡.“车错毂兮短兵接”,刀光剑影,杀声震天.战争过后,大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体,成群的乌鸦,“呀呀”地叫着,争啄着这些无人掩埋的战士.面对这样的惨状,谁能不惊心动魄?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说这几句的意思是:“客固不惜一己殪之尸,但我为国捐躯,首虽离兮心不惩,耿耿孤忠,豪气未泯,乌其少缓我须臾之食焉.”这种解释,似乎是把这首诗歌理解成了为忠心耿耿报效朝廷而战死的将士所唱的赞歌,恐怕与诗歌的原旨不相合.这里,“豪”当同“嚎”,是大声哭叫的意思.“且为客豪”,是诗人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这些惨死的战士大声恸哭.“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国殇》).诗人意思是:死难战士的尸体得不到埋葬,那腐烂的肉体,难道还能逃离啄食的命运吗?你们何不先为他们恸哭一番呢?

      “水深激激,薄苇冥冥”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突然,一声战马的长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表面上,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却是经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在内.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里,不只是对眼前战场的情景进行描述,而是把眼光移向了整个社会:战争不仅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人愤怒地质问: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南北两岸的人民如何交往?劳动生产怎么能够正常进行?没有收成,君王你将吃什么?将士们饥乏无力,如何去打仗?

      最后四句,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意谓:怀念你们这些战死疆场的人!你们实在令人怀念!“子”和“良臣”在这里是同位语,指那些牺牲了的战士.诗人饱含感情,用一个“诚”字,倾吐了自己内心的悲痛.“朝行出攻,暮不夜归.”两句是说:早晨发起攻击之时,你们个个都还是那样生龙活虎,怎么到了夜晚,却见不到归来的身影子呢?语句极其沉痛,引起人莫大的悲哀.结尾两句同开头勇士战死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这首歌辞中死人居然说话了,这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例证.[2]?

      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问遗(wèi),犹言赠与.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瑇瑁簪”.“瑇瑁簪”,即用玳瑁(一种似龟的动物)那花纹美观的甲片精制而成的发簪.“双珠”,谓在发簪两端各悬一颗珍珠.这在当时可谓精美绝伦的佩饰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犹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更见美观(绍缭,缠绕之意).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这几句写物寄情,以少总多,表达已言简意丰,情调复缠绵悱恻.试看汉末繁钦《定情诗》中“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慰别离?耳后瑇瑁钗”等句,分明是受本篇启发而化出,此亦正可发明本诗“何用”三句意蕴之妙处.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风波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拉、摧、烧、扬”,一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何等愤激!“从今以后,勿复相思!”一刀两断,又何等决绝!非如此,不足以状其“望之深,怨之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语)

      “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相思”句较上文“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弩之末.盖“相思”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一时愤激之念,二者本属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循此绪端,自然生出“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回忆和忧虑.“鸡鸣狗吠”“喻风声布闻.”(《诗比兴笺》)《易林·随之既济》:“当年早寡,孤与(宇)独居;鸡鸣狗吠,无敢问者.”即指鳏夫与寡妇夜间来往,惊鸡动狗,已露风声.此处亦谓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所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乱终弃的严重后果,自然使她不无顾虑和动摇.何况那“鸡鸣狗吠”中幽会的柔情蜜意时刻,仍然顽固地在牵动着她那旧日的缕缕情思,使她依依难舍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云:“妃呼豨,人皆作声词读,细观上下语气,有此一转,便通身灵豁,岂可漫然作声词读耶?”闻一多《乐府诗笺》亦云:“妃读为悲,呼豨读为歔欷.”训释至为允当.三字悲叹,在感情、语气上承上启下,直贯结尾二句意脉.“肃肃”,形容风声凄紧;“晨风”,即晨风鸟.《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晨风鸟即雉,朝鸣以求偶.“飔”,闻一多训为乃“思”字之讹,言晨风鸟慕类而悲鸣.“高”,音、义皆同“皓”,指东方发白,天将欲晓.二句写女子在悲叹中但闻秋风阵阵凄紧,野雉求偶不得的悲鸣不时传来,使她更加感物共鸣,相思弥甚,犹豫不决.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须臾东方皓白,定会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陈本礼云:“言我不忍与君绝决之心,固有如曒日也.谓予不信,少待须臾,俟东方高则知之矣.”(《汉诗统笺》)如此,则“高”尚有喻其心地光明皎洁,感情热烈持恒之义.不过,这层隐喻之底奥,在字面上却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读者似乎亦拭目以待其下文.故庄述祖、闻一多皆以为《上邪》即本篇下文,应合为一篇.余冠英亦认为“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此说确实发人深省.

      此诗的结构,以“双珠瑇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通过“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中间又以“摧烧之”、“相思与君绝”两个顶真句,作为爱憎感情递增与递减的关纽;再以“妃呼豨”的长叹,来联缀贯通昔与今、疑与断的意脉,从而构成了描写女子热恋、失恋、眷恋的心理三部曲.层次清晰而又错综,感情跌宕而有韵致.其次,这首诗通过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选赠礼物的精心装饰,摧毁礼物的连贯动作)和景物的比兴烘托(“鸡鸣狗吠”及末尾二句)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也是相当成功的.

      人类的普遍的爱美之心,和对理想的异性的向往,所以说,罗敷的形象,是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时代所要求的德性的因素的结合;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二、三解,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除了从侧面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三解罗敷夸夫的内容.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什么糟粕,而是诗篇的有机构成.

      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十分好笑,而又无不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口角语态之妙.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汉乐府又一种重要的艺术精神.

    类似问题3:乐府旧题有哪些[语文科目]

    歌 行 引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薤露》、《蒿里》是汉代流行的 《孔雀东南飞》《长歌行》、郊祀歌《练时日》、《华烨烨》二诗的都是来自天上,铙歌《上陵》中的仙人来自水中《董汉代乐府诗歌的曲调来源是多方面的,除了中土各地的乐曲外,还有来自少数民族的歌曲,鼓吹曲辞收录的铙歌18首就是配合北狄西域之乐演唱的.鼓吹曲本是军中用乐,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它的曲调和中土音乐有很大差异,因此,配合鼓吹曲演唱的歌诗也就和中土常见的体式明显不同.现存铙歌18首各篇均是杂言,和其他乐府诗迥然有别,是诗歌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乐府诗体产生重大影响的乐曲除楚声和北狄西域乐外,还有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谣.仅以西汉而言,惠帝时戚夫人所唱的《舂歌》,六句中有五句是五言.李延年为武帝演唱的“北方有佳人”四句歌诗,有三句是五言,第三句去掉调节语气的“宁不知”三字,也变成五言句.成帝时长安流传的《尹赏歌》、《邪径败良田》歌谣,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西汉乐府广泛搜集各种歌谣,其中必有相当比重的五言诗.这些五言歌谣在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四言诗,引起文人浓厚的兴趣,并且亲自模仿拟作,因此,东汉开始有较多的文人五言诗.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类似问题4:能否赏析下《赠白马王彪》中哪些诗句体现了曹植由乐府民歌转向文人诗的转变.[语文科目]

    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在序文和1、5、6、7各章里都反覆渲染,突出了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中间“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全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抒情的方式也时有变化,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却把抒情和叙事、写景结合起来.“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看起来是叙事,实际是抒情.第4章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噤若寒蝉,大胆写了这首诗,不也正像“寒蝉哀鸣”吗.诗中的寒蝉、归鸟、孤兽都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冷落空旷的秋季原野,也是当时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形象再现.

    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类似问题5:三国杀曹植的台词来自曹植的哪首诗?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走马行酒礼,驱车不鱼肉 出自曹植哪首诗呢?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箜篌引》(又名《野田黄雀行二首(其一)》)

    《野田黄雀行二首(其一)》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走马行酒醴.驱车布肉鱼.——《孟冬篇》

    《孟冬篇》

    孟冬十月.阴气厉清.武官诫田.讲旅统兵.元龟袭吉.元光着明.蚩尤跸路.风弭雨停.乘舆启行.鸾鸣幽轧.虎贲采骑.飞象珥鹖.钟鼓铿锵.箫管嘈喝.万骑齐镳.千乘等盖.夷山填谷.平林涤薮.张罗万里.尽其飞走.趯趯狡兔.扬白跳翰.猎以青骹.掩以修竿.韩卢宋鹊.呈才骋足.噬不尽绁.牵麋掎鹿.魏氏发机.养基抚弦.都卢寻高.搜索猴猨.庆忌孟贲.蹈谷超峦.张目决眦.发怒穿冠.顿熊扼虎.蹴豹搏貙.气有余势.负象而趋.获车既盈.日侧乐终.罢役解徒.大飨离宫.乱曰.圣皇临飞轩.论功校猎徒.死禽积如京.流血成沟渠.明诏大劳赐.大官供有无.走马行酒醴.驱车布肉鱼.鸣鼓举觞爵.击钟釂无余.绝纲纵麟麑.弛罩出凤雏.收功在羽校.威灵振鬼区.陛下长欢乐.永世合天符.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