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恐龙时代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长满巨大牙齿的动物具..
编辑: admin 2017-27-02
-
4
平滑侧齿龙(简称滑齿龙)
看看下面
一只完全成熟的雄性平滑侧齿龙在水下静静地观察着发生的一切.从他四肢的姿态可以看出,这有史以来体形最为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已经做好了攻击的准备.这只怪兽体长25米,重达150吨,每个鳍状肢都有3米长.匕首般的牙齿从他巨嘴的末端龇出,可以轻易刺穿任何猎物的皮肤.平滑侧齿龙嗅觉灵敏,善于靠鼻子在海水中追踪猎物,事实上这只平滑侧齿龙就是从150公里以外被出生的小鱼龙吸引来的.
平滑侧齿龙慢慢抬起他宽大的头,同时轻轻地将鳍状肢向下按.这个庞然大物开始举步向前,带起的水流把菊石冲得前后翻滚,鱼群慌忙躲进珊瑚礁.刹那间,杀手张开大嘴,紧紧咬住了毫无防范的大眼鱼龙,巨大的攻击力量使他的头和猎物一起跃出水面,然后又重重地砸向海面.在这阵突如其来的血雨腥风中,他的猎物一下子就没命了.几乎是一眨眼的功夫,大眼鱼龙的身体已从背部折为两截,体内的小鱼龙也被平滑侧齿龙的利齿戳穿了.偷袭得手的猎人心满意足,他晃动着脑袋,一边调整猎物在嘴里的位置,一边快速地撕咬大眼鱼龙尸体.最后,雌鱼龙的尸体被撕扯成三段,平滑侧齿龙咬住最前面的一截浮到了海面上,一仰头,这块大肉块就顺势落到嘴里,被他囫囵吞下.他换了一口气,再次回到海底,叼起第二截鱼龙尸体,然后浮上海面……与此同时大眼鱼龙那条漂亮的新月形尾巴掠过珊瑚礁,慢慢滑向100米深的海底.平滑侧齿龙游回来追赶他的战利品,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平滑侧齿龙开始准备下一次狩猎.他一边往前游,一边四下里张望,寻找机会.他的鳍状肢是如此巨大和高效,轻轻划动一下就足以为眼下的巡航速度提供充足的动力.只有在攻击猎物的时候才需要四肢并用.
像所有平滑侧齿龙一样,这只雄性平滑侧齿龙背部和腹部的颜色有很大差别,长期的适应使他背部黑,腹部白.但是现在的这条平滑侧齿龙有些老了,颜色的差异已经不那么明显.他的一生饱经沧桑,由于常常与其他平滑侧齿龙争斗,他的头部和四肢上都留下了深深的疤痕.对于平滑侧齿龙来说,只有同类间的袭击才能造成如此的伤害.此外,在大海里游荡的几十年间,他巨大的身体也为无数 “寄居者” 提供了休养生息的场所.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在恐龙时代生活在海洋中的鱼龙是属于什么动物
鱼龙(Ichthyosaurus)
身长:12米;体重:3吨;时代:侏罗纪; 地区:各地海洋;食物:肉食;种类:鱼龙目.
生活在海中的爬行动物.鱼龙并非陆生动物.它的体型适合游泳,具有鳍状构造与流线型的头.它以鱼为食,而非食植物.可能体内孵化幼体,因为它无法离开水域产卵,鱼龙体长四点五到九公尺.依严格定义来分,鱼龙、蛇颈龙、翼手龙都不属于恐龙类,但由于它们生存的年代属于中生代且和恐龙一样属于爬虫纲,因此大部分人也将它们当作恐龙,鱼龙外形和海豚极为相似,游泳速度非常快.
鱼龙 Ichthyosaurus- -
鱼龙 Ichthyosaurus
鱼龙欢快地游泳在中生代的大海里.就在那个时候,恐龙正行走在陆地上.精确的说,鱼龙们比恐龙出现得稍微早些.
一头典型的鱼龙就是这个样子的(上图).不错,它看起来是一条鱼,但实际上并不是鱼.它们与蛇、蜥蜴一样属于爬行动物.很容易看到,鱼龙的头骨和鳍与哺乳动物中的海豚和鲸相似.
早期的鱼龙像蜥蜴一样有着下肢
早期的鱼龙出在三叠纪(2~2.5 亿年前)的中国、日本、加拿大等地区,在泰国也可能有它们的踪迹.从开始出现到灭绝,鱼龙这个种群生存了 1.4 亿年,其中有2000万年的时间里进行着迅速的进化,从类似蜥蜴的形状变成鱼形.已知的鱼龙有 27 种.
在鱼龙的种种奇怪特征中,最惊人的是它们巨大的眼睛.在测量过的鱼龙眼睛中,最大的直径达到 264 毫米,属于Temnodontosaurus platyadon.据我们目前所知,这是地球上有过的最大的眼睛,超过蓝鲸和巨型深海鱿鱼.
鱼龙有多大呢?据我们所知,Shonisaurus popularis 和西藏喜玛拉雅鱼龙(均属晚三叠纪)身体长约 15 米,是文字记载中最大的鱼龙,但是应该还有未记载的更大型的.最小的鱼龙是龟山巢湖龙(早三叠纪)大概长 70 厘米.不同鱼龙的重量可能从几公斤到几十吨不等,由于保存完整轮廓的鱼龙非常少,要精确地计算它们的重量实在很难.
从残存在鱼龙化石胃部的物质来看,鱼龙是肉食动物,主要以乌贼为食,也吃鱼和一些其它海洋动物,与现在的鲸相似.
有许多理由让人相信,一些鱼龙尤其是大眼鱼龙是潜水专家.鱼形鱼龙的眼睛,象猫眼一样有非常低的光孔值,即采光性能很好.根据计算,如果把一只猫放在水下,关掉所有的灯,它可以在深达 500 米的海域猎取食物.大眼鱼龙眼睛的光孔值接近猫,但是它的眼睛比猫眼睛还大.也就是说,它可以接纳更多的影像,因而具有更强的视力.所以,大眼鱼龙在同样的深度可能比猫看得更清楚.
化石表明鱼龙是胎生动物,尽管人们很难相信海生爬行动物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进化出了胎生的繁殖方式.每年的六月中旬,怀孕的雌性大眼鱼龙会成群结队地游到有大片珊瑚礁和海藻丛的陆表海,尽快生产.这种环境不仅为小鱼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也是他们的避难所.但是,这里并不适合成年的大眼鱼龙捕食.习惯了在广阔而黑暗的深海里捕食,她们很难适应陆表海水域的明亮阳光和狭小空间,所以她们产下小鱼龙后不久就会离开.
小鱼龙离开母体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快浮到水面上去吸一口气.他们生下来就很活泼,能够自由游泳.像所有动物的婴儿一样,他们头和眼睛的比例都比成年个体的大.新生的小鱼龙成长初期,珊瑚礁中的洞穴和通道成了他们躲避肉食动物的理想场所.在几个月内,小鱼龙就会长大,进入开阔海域生活.
1991年,在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一条河中,古生物学家伊丽莎白·尼科丝和她的同事们发现了一具这种海洋动物的化石,他们将化石整理拼接后发现,这头巨兽有23米长,仅头骨就接近6米,鳍为5.3米,科学家由此推测,这种动物也许是我们这颗星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最大的食肉动物,他们称它为鱼龙.
鱼龙在史前的大海里游弋了1.5亿年,而与此同时,它们的近亲恐龙家族则在陆地上称王称霸.在这段时间里,一些鱼龙一直保留着它们祖先类似蜥蜴的特性,而另一些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们的身体进化得像海豚一样呈流线的形状,而生活习性也同这些哺乳动物差不多了.
通过对鱼龙鳍的研究,科学家知道了这种动物是如何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它们原来的腿变得短而偏平,而脚趾则连在了一起,变成柔软光滑的鳍;它们的皮肤相当光滑,还长出了一个新月形状的尾巴.当这些变化完成以后,它们便可以在水中游动自如,而在陆地上,它们的鳍则根本无法支撑沉重的身体了.
科学家认为,至少有一部分鱼龙的生活同今天的爬行动物是不相同的,例如今天的海鬣蜥依然离不开陆地,它们必须爬上岸晒太阳以保持体温,维持身体中正常的生物化学活动.但许多鱼龙已经不需要如此了.它们的体内可以产生一部分热量,它们巨大的身躯也有利于维持体温,因此,这部分鱼龙便永远告别了陆地,像鱼一样离不开水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湖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罗斯克·摩他尼认为,有些鱼龙具有非常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流线体形,它们新月形的尾十分有力,可以灵活地左右摆动.在2002年春季的《古生物学》杂志上,摩他尼发表了他对一种名为Stenopterygius的鱼龙的研究结果,他说,这种鱼龙的游弋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米,和今天海洋上的蓝鳍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不相上下了.
但另外一些鱼龙,特别是早期的种类却依然部分保留着蜥蜴的形体,有长长的尾,柔软的脊,它们游动的速度没有前一种快.生物学家理查德·考尔文甚至认为,这种鱼龙的波浪似游动还会影响到它们的呼吸,因为用那种方式高速游动并同时呼吸是很困难的.所以科学家推测,这些鱼龙也许会采取跳跃的方式,它们游动时会不时跃出水面,就像今天的海豚一样,鱼龙通过这种方式在捕食的追逐中吸取足够的氧,并得以游弋很长的距离.
鱼龙的食物是科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在研究中,人们在鱼龙的腹中发现了大量箭石,它们是一种古生物化石,由已经灭绝的、与乌贼有血亲关系的头足纲动物内壳形成.在另一具鱼龙化石中,人们又找到了一些尚未消化的鱼和海龟的遗迹,那些海龟有6厘米大小,它们被整个地吞进鱼龙的肚里,有些被鱼龙的牙碾碎了.在一只尚未成年的鱼龙嘴里,人们发现了200颗牙,它们是圆锥形的,每颗牙有4厘米长,1厘米~2厘米突出在牙龈的外面,鱼龙用这些牙碾压食物,然后再将它们咽进肚里.
最令科学家感觉惊讶的是鱼龙的眼睛.一般说来,鱼龙游得快,它们才有可能潜得深,因为只有游得快,它们才能在屏息的有限时间内游到更深的地方,这是它们获取丰厚食物的重要本领.一些生物学家认为,鱼龙是可以潜得很深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是它们有一对极大的眼睛.
人们发现,一种身长只有9米的鱼龙拥有一对直径超过26厘米的大眼睛,它们看上去像一对盛食物的大盘子.这是人们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眼睛.另一种鱼龙很小,只有4米,但它们的眼睛却超过了22厘米,相对于它们的身体而言,这也是一对大得出奇的眼睛,科学家迄今尚未发现眼睛和身体的比例如此超常的动物.不过在今天的海洋里,也有一些眼睛大得出奇的家伙,例如一种巨大的乌贼,它们眼睛的直径可以达到25厘米,蓝鲸的眼睛也可达到15厘米.
大眼睛有什么作用呢?两位苏格兰学者,格拉斯哥大学的斯蒂尔特·汉菲尔斯和格姆·D·布莱克斯顿发表文章说,在阴暗的海洋里,大眼睛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线,有利于发现隐藏在深水中的小动物,而灵敏的视力还使鱼龙可以在阴暗的深水中合作追逐猎物.
对于这种观点,有人提出了质疑,在现代的哺乳动物中,例如海豹,并没有那样大的眼睛,但它们同样可以在深水中灵活地捕食.但布莱克斯顿反驳说,海豹虽然没有大眼睛,但它们拥有其他灵敏的感觉器,例如触须等,触须可以侦测到由动物们的活动搅起的水流变化,而一些鲸类则依靠声呐追逐食物.
那么鱼龙是否也有类似的侦测系统呢?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本杰明·P·凯尔和另外一位放射线摄影师乔治·考利斯希望通过CD扫描技术揭开这个秘密,他们扫描的对像是一具未成年鱼龙的化石.
凯尔他们发现,鱼龙的头骨顶部和上腭之间的确有一道内鼻似的结构,很像一种负责嗅觉的器官.在头骨内还有一些奇特的印迹,在现代动物的大脑中,那里是专门控制视觉和嗅觉的区域.在头骨中,他们还找到了一些很深的凹槽.他们认为,那些凹槽是神经和血管的通道,那些神经网络可传输来自鱼龙前方的信息,而那些凹槽里甚至还可能隐藏一些复杂的感觉系统,例如电场感受器等.在现代海洋动物中,如一些鱼和鲨鱼就拥有这样的器官,它们的传感神经元可以侦测到来自猎物的电场.科学家说,很可能有部分种类的鱼龙也拥有类似的侦测系统,因为尽管它们有很大的眼睛,但它们的正前方则是一块不小的盲区,鱼龙也许不得不依靠某种感觉器来探测它们眼睛看不到的地方.
科学家发现鱼龙种类的多少和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是密切相关的.从化石发现的情况看,当气候温暖适宜时,它们便相当繁盛,种类很多,而在气候寒冷恶劣的地质年代,它们的种类就减少了.研究表明,尽管鱼龙和恐龙几乎在同一个时候出现在地球上,但它们灭绝的时间却是不一样的,鱼龙逐渐消失于9000万年前,而恐龙则是在鱼龙灭绝了2500万年以后,才突然地从地球上消失的.
类似问题2:恐龙体形为什么可以长那么大 动物的体形由什么决定 恐龙之前的动物也很庞大吗[生物科目]
生物的体形由当时的环境决定,具体的有重力加速度,科幻影片里会有涉及,它越小生物的体形越大.氧气的浓度,它越浓生物的体形越大.碳氧化合物的浓度会影响植物的体形,浓度越高体形越大.这两个可以总称为营养物质的浓度.温度对生物的体形也有影响,这个会因不同的种类而有不同.基因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恐龙当时的环境符合以上的部分要求,所以会长那么大.恐龙一代是巨型的一代,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历史上少有体形普遍这么大的时代.而体形过大导致适应性过差也是导致其灭绝的重要因素之一.
类似问题3:在恐龙时代生活在海洋中的鱼龙属于什么动物A哺乳动物B鱼类C爬行动物
c
类似问题4:恐龙时代动物体型如些庞大
因为那时候动物多样化少,资源有多,动物的天敌又没有,所以就很庞大,
类似问题5:生活在恐龙时代的海洋霸王是谁?还有一种总觉的长得跟它很象,叫什么?
4亿年前的海洋霸王
最新研究发现,生活在4亿年前海洋中的邓氏鱼是迄今发现的撕咬力最强的生物,一口就能把鲨鱼撕成两半.邓氏鱼头部包裹着坚硬无比的骨质甲片,颌骨强壮,嘴张开的直径在半米到1米之间,能在1/50秒内抬起上颌,由此产生的强大吸力令猎物直接就进入了胃部,被认为曾是原始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
芝加哥大学研究者利用计算机模型,在邓氏鱼头骨化石的基础上还原出了它的双颌肌肉组织,并推算出了它上颌前端平均每平方厘米的撕咬压力可达5600公斤,是暴龙的4倍.现存撕咬力最强的动物是美洲鳄,为930公斤,人类只有77公斤.邓氏鱼对比自己嘴还大的鱼类也照吃不误,甚至包括同类.它的体长在8米~10米间,重达4吨,这种臃肿的身材就限制了它的速度和灵活性,最终被比自己体型小的鱼类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