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诗怎么读开山满桃山杏山好景山 来山客看山 山里.

编辑: admin           2017-27-02         

    山中山路转山崖,

    山客山僧山里来,

    山客看山山景好,

    山杏山桃满山开!

    提示:

    山中山路转山崖

    山客山僧山里来

    山客看山好景好

    山桃山杏满山开

    从下往上,从右往左读。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宝塔诗怎么读?[语文科目]

      宝塔诗,顾名思义,是宝塔形状的诗,底大顶细,由唐代的“一七体”发展而来.“一七体”,即诗的第一句为诗题一字,以下逐句递增字数,由二、二,三、三至七、七.以唐代诗人元缜的《茶》为例子: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前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兮

      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

      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一七令》(词牌).这种“一七体”诗(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既立题又押韵,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诗人或状物赋形,或托物言志.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这中“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读后使人玩味不已,其趣无穷.

      宝塔诗的诗歌形式美,对后世新诗的发展影响极大.如现代文学史记载,像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著名诗人都曾经在创作新诗时采用过像宝塔、阶梯等诗行排列的形式,显得新颖别致.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音乐美”强调诗的律动,“绘画美”强调诗的意境,“建筑美”强调诗的形式.这是值得推广和遵循的.就拿宝塔诗来说,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场合的确发挥了无比的艺术魅力,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样式.

      宝塔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文学画廊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虽有文字游戏之嫌,但是只要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诗歌的“形”与“神”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诗例: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吴敬梓

      诗

      绮美 瑰奇

      明月夜 落花时

      能助欢笑 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 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 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 便到司空送白辞

      ――白居易<<诗>>

      张南史宝塔诗四首:

      泉.

      色净,苔鲜.

      石上激,云中悬.

      津流竹树,脉乱山川.

      扣玉千声应,含风百道连.

      太液并归池上,云阳旧出宫边.

      北陵井深凿不到,我欲添泪作潺湲.

      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花.

      深浅,芬葩.

      凝为雪,错为霞.

      莺和蝶到,苑占宫遮.

      已迷金谷路,频驻玉人车.

      芳草欲陵芳树,东家半落西家.

      愿得春风相伴去,一攀一折向天涯.

      草.

      折宜,看好.

      满地生,催人老.

      金殿玉砌,荒城古道.

      青青千里遥,怅怅三春早.

      每逢南北离别,乍逐东西倾倒.

      一身本是山中人,聊与王孙慰怀抱.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杜光庭‧纪道德:

      道德 清虚,玄默.

      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於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於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於天地也有逾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於顷刻.

      杜光庭‧怀古今:

      古今

      感事,伤心.

      惊得丧,叹浮沉.

      风驱寒暑,川注光阴.

      始炫朱颜丽,俄悲白发侵.

      嗟四豪之不返,痛七贵以难寻.

      夸父兴怀於落照,田文起怨於鸣琴.

      雁足凄凉兮传恨绪,凤台寂寞兮有遗音.

      朔漠幽囚兮天长地久,潇湘隔别兮水阔烟深.

      谁能绝圣韬贤餐芝饵术,谁能含光遁世炼石烧金.

      君不见屈大夫纫兰而发谏,君不见贾太傅忌鵩而愁吟.

      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

      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胡为乎怙权恃宠顾华饰与雕簪.

      吾所以思抗迹忘机用虚无为师范,吾所以思去奢灭欲保道德为规箴.

      不能劳神效苏子张生兮於时而纵辩,不能劳神效杨朱墨翟兮挥涕以沾襟.

      开

      山 满

      桃 山 杏

      山 好 景 山

      来 山 客 看 山

      里 山 僧 山 客 山

      山 中 山 路 转 山 崖

    类似问题2:下面的宝塔诗怎么读啊?开山满桃山杏山好景山来山客看山里山僧山客山山中山路转山崖[语文科目]

    山中山路转山崖,山客山僧山里来,山客看山山景好,山杏山桃满山开,

    应该是的

    嘻嘻

    以下是一些关于宝塔诗的资料

    宝 塔 对

    在诗体中,有一种奇特的宝塔诗;在联苑中,也有一种奇特的宝塔联,这种对联首句为一字,以后每句递增一句,因形状象一座宝塔,所以得宝塔联的雅称.如苏轼的一联:

    请 坐

    请 上 坐

    敬 茶

    敬 香 茶

    据说这是最早的宝塔联.关于此联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相信宋神宗熙宁初年,苏轼曾住杭州通判,有一天,便服出城,来到一座寺庙游览.寺中老僧见他穿着平常,又不认识,只冷冷地哼了一声“坐”,然后又向小和尚说了声“茶”,态度冷淡怠慢.老僧与苏轼交谈一番之后,见他谈吐不凡,并非俗客,于是,又招呼到:“请坐”,并吩咐小和尚:“敬茶”.老僧待知道来者便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顿时满面笑容施礼不迭,恭敬地招呼:“请上坐”,还传呼小和尚:“敬香茶”.后来,苏轼告辞时,老僧急忙拿出纸笔,乞求墨宝,苏轼对这种看人行事的势利小人十分鄙视,即兴挥笔写下了这幅宝塔联讽刺老僧,老僧见后羞得满面通红.

    藏头诗

    看《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在“吴用智赚玉麒麟”一回中,由吴用口述,卢俊义曾在墙上写下这样一首诗:

    卢花滩上一扁舟,俊杰黄错独自游.

    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

    乍一看这首诗没什么特别之处,但诗的真意即暗藏于诗句之首为:“卢俊义反”四个字,这种诗叫“藏头诗”,又称“藏头格”,它是杂体诗的一种,一般讲究韵律、对仗,但字句不拘.这种诗的特点是:将不便明言的本义逐字分藏于诗句之首.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道《减字木兰花》

    郑庄好客

    容我尊前先堕帻.

    落笔生风,

    籍籍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老,

    莹骨冰肌那堪老,

    从此南徐,

    良夜清风月满湖.

    这首诗,每句句首藏一个字,合起来便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八个字.据说苏轼自杭州召回朝廷,过京口、润州太守林子中设宴款待,座中营妓郑容、高莹出牒,林子中命呈牒于苏轼,苏轼见牒上是二妓女求落籍、从良,即不当妓女而嫁人.那时有规定,营妓要求从良,须得本郡府长官批准.苏轼时在作客,不便作主,便索笔题了这首词于牒后,批准她俩落籍从良.

    藏头诗(二)

    相传宋代时,蜀郡才女苏小妹曾三难新郎,开始她写有四句诗要秦少游猜,诗云:“钢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秦少游一看,这四句诗正是嘲笑他的,因为他曾假扮云游道人,在岳庙化缘,去相苏小妹.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云:

    化工何意把春催?

    缘到名园花自开.

    道是东风原有主,

    人人不敢上花台.

    苏小妹一看,原来是一首藏头诗,每句顶头一字,合之乃“化缘道人”四字,正合她的诗谜.

    清朝乾隆年间,李调元上京赴试.在书院遇见一批文人在谈论诗文,大家问他姓名,李调元即作诗一首:

    李白诗名传千古,

    调奇律雅格尤高.

    元明多少风骚客,

    也为斯人尽折腰.

    他作的是一首藏头诗,将每字连起来,便是“李调元也”四字,恰是答了众人所问.形式特别,与众不同,颇显才华.

    复 字 对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秋菊飘香.几个秀才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趁着酒兴,吟出一上联,让众友对,结果谁也没有对上来,除夕之夜,几个秀才又坐在一起,吃酒守岁.在这一夜交替之际,出上联那位秀才灵机一动,对成了这副巧联.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都有其特殊规律.此联正是悟出了其中之奥妙,中秋之夜出句,除夕之夜对成.对仗工整,令人玩味无穷.

    回 文 谐 音 对

    在有些回文联中,顺读和倒读、谐音相同,意思明确,称为回文谐音对,读读这副对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细细品之,此联无论顺读倒读,读音不变,平仄谐调,或音同字异,或义异字同,变化有致,回文谐音兼备,较之一般回文联难度更大.说起此联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相传一位翰林到寺庙游玩,见庙里挂着一幅荷花,墨色淋漓,笔法挺健,特别是那亭亭玉立的荷杆一笔画就,尤见功力.翰林连声叫绝,问老僧是何人所作,意欲求之.老僧说:“乃贫僧所画,我出一上联,大人若能对得,当以此画相赠”老僧的上联是:

    画上荷花和尚画;

    翰林一时未对上,只得悻悻而归,回到府内,仍在苦思.忽然看见每日临摹的字帖,心中亮,便做出了下联:

    书临汉贴翰林书.

    回文诗

    唐宋以来,以回文体入诗之风很盛.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织锦图回文》诗云: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此诗不见回复文字,回文尚待读者倒读而成,这种回文诗属待回型.倒读则诗曰: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这同样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回文诗是中国文化中心一个特殊形式,也是世界上为中国仅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苏轼还有一首《题金山寺回文本》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经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晚,霭霭红霞晓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雪峰千点数鸥轻.

    反读则又为诗:

    轻鸥数点千峰雪,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曰晓霞红霭霭,晚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明末浙江才女吴绛雪《四时山水诗》也很奇物,诗云: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这首十字回文诗,每句来回复读,可成一首七言绝句.四首绝句,也描写四时景色.

    春 景 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 景 诗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 景 诗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景 诗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这组回文诗,很有韵味,意境极佳,细细品味的确妙趣无穷.

    回文诗(二)

    广东高州县观山寺壁上刻有一回文诗:

    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正读些诗清新流畅,充满诗情画意,已算是诗中佳作;但倒读也同样顺理成章,意境幽远,则是更为难得.倒读诗如下:

    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

    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

    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回文诗中还有两种不同于以上回文诗的形式,即双篇回复式和本篇回复式.双篇回复式即由两篇完成一个回复.如宋代李禺有《两相思》回文诗云:

    思妻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阳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思夫诗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阳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往来,水隔山遥望眼枯.

    这种回文形式顺读表达一个主题,逆读又另表达一个主题,而且写得顺畅洒脱,不见半点牵强,足见作者对语言运用之功力.

    本篇回复式,即后两句为前两句语的倒读文.湖北咸丰县有一首《万柳堤即景》回文诗云:

    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爱人.

    人爱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

    津人曹鸿年也有一首回文诗:

    寒风晓日映沙滩,日映沙滩竹报安.

    安报竹滩沙映日,滩沙映日晓风寒.

    本篇回复式回文诗中又有一种特殊形式,即本句回复式回文诗,就是后半句即为前半句的倒读回文.清代诗人李《春闺》诗云:

    垂帘画阁画帘垂,

    谁系怀思怀系谁?

    影弄花枝花弄影,

    丝牵柳线柳牵丝.

    脸波横泪横波脸,

    眉黛浓愁浓黛眉.

    永夜寒灯寒灯夜,

    期归梦还梦归期.

    回文诗虽是中国文人墨客卖弄文才的一种文字游戏,并无十分重大的艺术价值,但也不失为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花.

    拼 字 对

    相传古代有位相国小姐,选择女婿的条件很特别,不论贫富,只要对出她出的对联便可以.她出的上联是: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上联贴出以后,一直过了三年,也无人对得上.这联为何如此难对呢?原来是副拼字联,"寺"和"诗"分别由"寸"和"土"、"言"和"寺"拼合而成,"月""乃""明"字拆开的,而且每句首字均与上句末字相同,这是顶针格,还有引号内又是一句唐诗,这称做转引格,末字"寺"又是第一个组合的字.条件之多,属对确实很困难.

    一天, 有位林秀才上京应试过此,得知此联,思索片刻,即对出下联: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秀从自己的姓上做文章,虽然个别平仄不合,但是拼字、拆字、转引诸条皆合要求,能对出这样的下联,确实不易了.

    又如,下面这副拼字对:

    长巾帐内少女妙,立女为妾;

    寸土寺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这副对联还有段故事.传说有位和尚不守本分,借出对调戏民女,联中全用拆字手法,"长"、"巾"乃"帐","少"、"女"为"妙","立"、"女"是"妾",心怀鬼胎,有意侮辱民女.一位樵夫仗义执言,对下联嘲讽和尚,也用拆字手法,"寺"可拆成"寸"、"土"、"枯"则拆作"古"、"木","柴"即拆作"此"、"木",把和尚骂作朽木,只配作烧柴,真是骂得痛快淋漓.

    双 关 对

    有人把双关的修辞方法运用到对联中,能使语联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相传明代宰相李贤,看中了青年人士程敏政,打算招他为婿,于是设宴款待他.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对道:

    因荷而得藕;

    程敏政猜到李贤用意,随口应道:

    有杏不须梅.

    李贤见他果然才思敏捷,即把女儿许配给他了.

    表面上李贤似乎在说盘中的莲菜,其实,他是借用双关的修辞格:荷,何也;藕,偶也.问程敏政凭什么得配偶.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程敏政才思过人,大着胆子说:我三生有幸,何用人作媒.一问一答,但不说破,一个心照不宣,一个正中下怀.一联赚得佳偶,实乃千秋佳话.

    陕西咸阳市有家烧鸡店贴有一副对联:

    司马懿闻香回马;

    诸葛亮见机出山.

    此联未直接炫耀该店的烧鸡如何好,生意如何兴旺,而是通过“司马懿闻香回马”来暗示烧鸡的风味独特,引来了见“机”出山的诸葛亮.下联的“机”和“鸡”谐音,一字双联,言此而意彼,饶有风趣.

    一日,姓石的乡绅有意借对对子,显露一下腹内文墨,同时,也想当众戏弄一下蒲松龄.出乎意料,蒲松龄下联不仅对得工整无隙,而且戏弄了“石先生”.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笑可笑!对联是: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即是对“砖后死”的字,同时又暗含了姓石的乡绅姓氏,一语双联,石乡绅便成了“粗毛野兽”.妙!

    谐 音 对

    一担重泥逢子路;

    两岸夫子笑颜回.

    一天,一位秀才在田梗上遇到一农夫,挑着一担河泥,二人谁也不肯让路.农夫要与秀才对对子,秀才自恃才高,满口应允,并说对不上情愿让路.农夫指着泥担子出了上联:

    一担重泥逢子路;

    秀才一时不解其意,红着脸下田为农夫让了路,惹得众农夫失声大笑.这一笑,却正好笑醒了秀才,秀才对出了下联;

    两岸夫子笑颜回.

    “重泥”一语双关,实指泥挑子,虚指谐音“仲尼”(孔子,字仲尼).“子路”是孔子徒弟.下联也含此趣:“夫子”既指众农夫,又指孔夫子.“颜回”是孔门弟子,此处秀才是用来自比

    类似问题3:教教我这些宝塔诗怎么读开 还有一首怪诗:山满 龙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桃山杏 虎虎 万山好景山 望 国来山客看山 山山山 州州州州州州州州州里山僧山客山 湖湖湖湖湖 掉山中山路转山崖 海[语文科目]

    楼主的题目格式好像不太对啊

    答案应该是:

    山中山路转山崖,山客山僧山里来,山客看山山景好,山杏山桃满山开

    一龙二虎望三山,五湖四海会八仙,万国九州掉四川

    类似问题4:宝塔诗《茶》怎么读[语文科目]

      宝塔诗:顾名思义是宝塔形状的诗,底大顶细,杂体诗的一种.诗为“一七体”,即诗的第一句为诗题一字,以下逐句递增字数,由二、二,三、三至七、七.

      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

      宝塔诗由唐代的“一七体”发展而来.  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一七令》(词牌).这种“一七体”诗(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既立题又押韵,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诗人或状物赋形,或托物言志.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这中“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读后使人玩味不已,其趣无穷.

      宝塔诗的诗歌形式美,对后世新诗的发展影响极大.如现代文学史记载,像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著名诗人都曾经在创作新诗时采用过像宝塔、阶梯等诗行排列的形式,显得新颖别致.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音乐美”强调诗的律动,“绘画美”强调诗的意境,“建筑美”强调诗的形式.这是值得推广和遵循的.就拿宝塔诗来说,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场合的确发挥了无比的艺术魅力,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样式.

      宝塔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文学画廊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虽有文字游戏之嫌,但是只要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诗歌的“形”与“神”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以唐代诗人元稹的《茶》为例子: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醉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兮

    类似问题5:宝塔诗怎么读?急开 山 满 桃 山 杏 山 好 景 山 来 山 客 看 山 里 山 僧 山 客 山 山 中 山 路 转 山 崖[语文科目]

    28

    山 满

    27 26

    桃 山 杏

    23 24 25

    山 好 景 山

    22 21 20 19

    来 山 客 看 山

    14 15 16 17 18

    里 山 僧 山 客 山

    13 12 11 10 9 8

    山 中 山 路 转 山 崖

    1 2 3 4 5 6 7

    按照这个顺序读,每七个字加一个标点.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