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名言-苏格拉底名言-

编辑: admin           2017-27-02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西方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的地位,是西方 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苏格拉底也是一个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对当时许多哲学问题和教育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闪烁着哲学光芒的教育命题,这些命题对于当时和后来的教育发展都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要彻底了解西方教育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认识西方哲学与科学对于教育发展的作用,就必须认真分析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通过这些命题,我们可以较清楚地了解西方教育发展的哲学轨迹与 科学轨迹.这些命题的内涵对现在来说,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美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们经常讨论的一个概念.美德是什么?美德怎么得来?许多哲学家都有不同的回答, 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内涵和来源.苏格拉底对美德更是十分关注,在他的学生柏拉图的早期著作中处处都表达着苏格拉底对美德概念的看法.如《游叙弗伦篇》谈虔敬,《克力同篇》谈义务,《拉什斯篇》谈勇敢,《 李西斯篇》谈友谊,《美诺篇》谈美德等.在对美德的本质论述中,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 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对当时流行的四种美德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都进行了论述,并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 识是美德的本质.他认为,智慧是一种美德,但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识,这种知识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他人与 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因此,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共性,是所有美德中 共有的东西,任何一种美德都不能离开知识而存在,故得出结论“美德即知识”.

    从这一论断出发,苏格拉底对人的善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人的善恶不决定于人的本性,而决定于人的知 识,本性是人的需要,而需要的差异、方式会导致善恶的结果.他认为,人都有所追求,其所追求的都是自以为善的东西,而决没有人追求恶.因为善就是有益的、有福的,恶就是无益的、有祸的,天下没有人故意去追 求恶,而之所以产生恶,在于知识之不足.所以要使人为善,使人得到幸福,就必须使人有知识,人有了知识,才能有智慧,才能在追求中识别善恶.他说:“不论什么东西,如果有理性地学和做,就是有益的.如若没 有理性地学和做,它们就是有害的.”(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2页.)“一般说来,灵魂所企图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知识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如果在无知的 指导之下,则结局就相反.”(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2页.)因此,美德必须伴随着知识.

    知识是什么?苏格拉底对智者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他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 尺度”.(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3页.)人之可贵在于人有理性、有智慧,可以思考,所以那些经过感性得来的经验或对事物个别的、特殊的认识不是完全的认识.苏 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所以从教育而言,知识就是哲学和道德哲学.哲学是对宇宙的理解,道德哲学是对人生的理解,人只有理解了宇宙和人生的知识,才能懂得为人和做人的道理 .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虽然现在看来,其知识的内涵是片面的、狭窄的,然而,这一命题的哲 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对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却有重要的启示.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以下两种关系进行认真思考:其一,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人的美德和人所具有的知识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否能成正比,人的 知识越多其美德就会越好,换句话说,在今天学历社会中,人的学历越高,其道德水平就越高;而没受过教育的人,或者说没有知识的人就没有美德,这些问题当然都不能肯定回答.但长期形成的错觉,有时却使我们不 能全面地、认真地处理好这种关系,以至于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高分低德”、“高分无德”和“高德低分”的现象.其二,美德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传授美德,美德由教育而来,这已经形成共识.然而为什么在教 育实践中会出现有人受了很高的教育道德却败坏,而很少受过教育有的人却很有美德.所以说,美德与教育的关系不是简单地成正比,美德是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结果;教育是美德的来源,却不是唯一的来源.

    苏格拉底所以主张“美德就是知识”,这和他的政治、哲学观有很大关系.在政治立场上,苏格拉底倾向 于奴隶主贵族统治,他认为治理国家只有极少数优秀人物才能胜任,而只有这些少数优秀人物才具有“思想力 ”,因而才能具有美德.他不相信大众的政治理解力和能力,认为大众缺乏理智,只能冲动和盲从.所以,在 社会动荡时期,只有少数奴隶主贵族才具有“思想力”才有知识.出于这种政治观点,苏格拉底在哲学思想上的名言就是“要认识你自己”,(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 1页.)他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无论谈话还是演讲都以此立论.在他看来,神创造了人,而人的灵魂是人的最高品质,灵魂指导着人的身体和行为,因此,一切美德都必须从此为基础和出发点.他说:“神在人的 身体中安排了能思考的灵魂,人有了灵魂就知道靠锻炼来获得力量,靠劳动来获得知识.”(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0页.)所以,所谓认识自己在他看来,就要是提高 自己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灵魂、有理性的人,人应该觉悟到人所具有的尊严,应该能够运用思考,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论,苏格拉底确定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 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美德的人.

    由此看来,“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的主要哲学依据,他所提倡的通过认识自己 去获得知识,完善道德的教育模式,在今天素质教育中,对于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增加自我理性认识以及自我个性和人格的养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正是把美德看成是知识,以及知识是美德本质的思想成为西方教育 思想中人性自然→和谐发展→个性解放→人权天赋教育轨迹的理论源头之一.

    美德既然是知识,那么美德和知识从哪里来?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美德不 是天生的,知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实现人的美德,必须使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而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离不开教育.这样,苏格拉底就把教育看成了美德的来源,从而也就突出了教育对于人发 展的重要性.但是,苏格拉底强调教育的重要,不是指社会、哲学家和教育者对大众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他认为哲学家和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臆造和传授知识真理,而应当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去接生新的思想 ,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发现自己内心的知识真理以达到认识自己实现美德的目的.因此,他在讲学和辩论时经常采用谈话、问答、讨论或提问等方式来揭露对方的矛盾、讽刺对方的错误,他并不直接告诉对方 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使对方不得不承认自己观点的错误,从而接受苏格拉底的观点.他的这种方法后来被人称为“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正是运用这种方法,苏格拉底在辩论中又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美德就 是知识”、“要认识你自己”和“美德从教育中来”的命题.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发现式教学法,也是西方教学思想中崇 尚辩论→鼓励创新→逻辑推理→科学论证的思想源头之一.他的“美德从教育中来”的认识,对于后世人们重视教育的作用,以及重视教育对于美德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个人而言其本 质是主体的一种教育实践,因此,需要我们的教育者要善于用“助产”的方法来引导教育者理解、接受社会主义的美德观.这样通过自身实践所形成的美德观,是真实的,可信的、持久的;否则,没有主体的积极实践,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许多道德没有经过认识的冲突、情感的体验、意志的磨炼以及行为的困感与矛盾,就很可能形成一些虚假“美德”和“双面人格”,在利益和冲突前面,道德就会成为某些人的装饰品,从而对社会和 他人带来危害.

    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的教育命题,有其阶级的局限性,方法上有一些片面性,在哲学依据上有一 些主观色彩,但作为教育思想的起步时期无疑是后来西方哲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源头.也正是基于这些萌芽时期的认识,后来教育家们都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认识道德和知识,以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复 兴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倡导自然人性观、和谐发展观和个性解放的理论,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我们探讨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就是要使我们正确地认识教育思想中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科学地分析美德和 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使人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美德,使任何一种美德都具备科学知识的基础.

    提示:

    有了知识之后便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熏陶人,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品德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苏格拉底名言谁知道有很多关于苏格拉底的名言呀?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美是难的

    德性就是知识 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无知即罪恶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男人活着全靠建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

    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或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类似问题2: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急.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俄国寓言文学家克雷洛夫则用《熊与隐士》的寓言说明自己的观点:有一个栖息于山林的隐士同一头熊成为极要好的朋友.有一[历史科目]

    1知识将提高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明白该做什么怎么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美德.

    反映了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最终的结果与目的相去甚远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

    说明,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正确的方法论,处理问题的结果是不会让人满意的.

    2知识促进人得到美德,美德是知识素养的一个反映.

    3崇尚智慧而追求智慧证实智慧,寻求得到智慧的途径,这样,便会导致哲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

    类似问题3:请问“知识即美德”与“美德即知识”,哪个是苏格拉底哪个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有什么含义?二者有何异同?能成一篇文章就OK了!要求要多点理论,少点流水话~[语文科目]

    劝LZ,自己思考,查找才有意义~

    类似问题4:求苏格拉底的名言警句最好可以多一点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美是难的

    德性就是知识 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无知即罪恶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男人活着全靠建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

    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或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想起来,我还欠某人一只雄鸡未还.

    苏格拉底具有朴实的语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和神圣的思想.他在雅典大街上高谈阔论,到处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样提问题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自己呢,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象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是个哲学的殉道者.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认识你自己!”

    类似问题5: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理解[历史科目]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经典,选自柏拉图的《美诺篇》.这个命题的实质其实不是美德是不是知识,而是“美德需要教育”.在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美德是不是需要教育的问题上,呈现了精美的西方形式逻辑推理.

    而当我仔细领悟了其中的逻辑过程后,我感到自己对形式逻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三段论片断的水平上而已.而之所以“形式教育论”在西方如此盛行,因为有古希腊“智者教育”的渊源,就不难理解了.

    苏格拉底首先给定了一个哲学前提:要讨论一个事物的性质,必须先明确它的“本性”.而美德的“本性”是什么呢?苏氏提出了两个假设:“美德是知识”,“美德是善”.但知识与善是什么关系呢?苏格拉底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美德就是知识,那它肯定是需要教育的;另一种是善独立于知识之外.

    于是苏格拉底着重论述善是否需要教育,他先界定善的特征是“有益”,但有益的事物,同时也会是有害的,在列举了许多有益的事物同时也可能有害之后,得出:决定“益”与“害”的是智慧.也就是说,善不是自然就善的,那么什么产生了善?只能是教育.所以到最后,苏格拉底总结说: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岂不是由于教育而成为善的吗?

    苏格拉底从美德是善开始,经过善不是天生的,善是需要教育的,最后达到“美德需要教育”的命题.

    当然,逻辑仅仅能构造理论的形式,因为逻辑只是形式,形式中的实质内涵有赖于认识的发展.比如在划分“善”的来源时,苏氏采用“天生”与“教育”的两分法,显然是一种认识的局限,所以后来科尔伯格就面临了惯偷“知而行窃”的诘问.因此,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

    对于我来说,解读《美德即知识》原译文是一种比较艰苦的建构,而在这个建构中,我感到意义建构存在两个过程:一个是意义要素的输入与表征,另一个是意义要素的格局排布.谁为前提,谁为主干,会有一种关系选择,这个选择很可能是遵循一种大脑既有的逻辑形式的,是一种类似化学溶液在小树枝上不断析出固着的过程.而忽视这种关系选择,理解就发生困难.接着的问题是:儿童建构的过程是完全同型于此呢,还是另有特点?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