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挺经中“尽性犹下学之事,至于命则上达矣”,这.

编辑: admin           2017-27-02         

    尽性,其实就是进德修业,这是人身体力行的事,是形而下的,可算是下学之事.

    孔子说,君子下学而上达.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好,其实就是在把握自己的命运.命运、天命,这是形而上的,可谓上达.

    可参考下《吃透曾国藩》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下学而求上达有什么含义

    天:天命,命运;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理解其中的哲理,获得人生的真谛

    全句意思:不埋怨上天给的命运,不要遇到挫折就怨恨别人,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理解其中的哲理,获得人生的真谛

    类似问题2:下学而上达[语文科目]

    哈哈,原来孔子才是最先提的.\x0d也许是这个"上""下"让人有点迷糊了吧.\x0d其实上与下在此只表示一个基础与上升的过程.\x0d学是达的基础,不学则不达,只有学好了,才能达.\x0d不怨天,不尤人,凡事只能靠自己的不懈的学习,探究,从表及里,多方实践验证,分析总结等等,而后自然而然地"达",即通达事理,明了事非的地步.\x0d朱子理学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即从可靠和坚实的感性基础上向理性上升.简单的说,应该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x0d下学,从"格物""精义"开始,\x0d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只有设身处地,虚心体察,深契冥觉,体会贯通,才能理解事物的真谛和精义.\x0d然后通过理性认知和思辨,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认识事物的本质.\x0d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即理解要从认识开始,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地探索,而上达是下学工夫积累到一定地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不待勉强也勉强不来.

    类似问题3:性命双修的性是什么?命是什么?重阳子的一生正值北宋沦亡,金人入侵,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青年时代,他“痛祖国之沦亡,悯民族之不振”,曾于金熙宗天春年间应过文、武试,得中文、武双举人,

    道教之王重阳仙师在《金关玉锁诀》中说:「惟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

    刘玄处在《至真语录》中说:「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

    尹喜真人的后世弟子《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指出:「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 禅家专以神为性,以修性为宗.」「释氏谓,人之受生,必从父精母血与前生之识神三相合而后成胎.精气受之父母,神识不受之父母也.盖从无始劫流来,亦谓之生灭性.故曰: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八识也.盖造化间有个万古不移之真宰,又有个与时推移之气运.真宰与气运合是谓天命之性.天命之性者,元神也.气质之性者,识神也.故儒家有变化气质之言,禅宗有返识为智之法.今人妄认方才中有个昭昭灵灵之物,浑然与物同体,便以为元神在.是殊不知此即死死生生之本,非不生不灭之元神也.噫,识识易,去识难,若不以天命元神战退无明业识.终在生灭场中,未见有出头日也.」

    黄元吉真人的《道德经注释》曰:「有生之后,元识两神交合一处,有时元神用事,识神退听;有时识神用事,元神隐没不见.要之,无思无虑而出者,元神也;有作见解、自色身而出者,识神也.元神无形,识神有迹;一自虚无中来,一从色身中出,二者大不相侔」

    道教的「性」正是佛教中的「性」.在佛教言,「性」指不生不灭者,即佛陀言的「众生皆有佛性」.

    「命」指生命,指身体健康.

    类似问题4:什么是性与命?

    “性命双修”的普遍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道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血肉相连,互渗互动,相得而益彰.虽然正式出家的道教信徒为数不多,但道教文化远远超出教门的范围,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和普通民众.例如从信仰的层面说,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东岳大帝、真武大帝、关圣帝君等,既是道教的崇拜物件,也是中国民间普遍祭祀的高位神灵.从文学艺术的层面说,道教仙话,如黄帝铸鼎、八仙过海、老君炼丹、吕祖点化、邱祖济世等,均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也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从修道炼养的层面说,道教的炼养与中医密不可分,它的内丹功法衍生出成百上千种气功功法,流传在社会上,为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做出积极贡献.道教根植於中国社会肥沃的文化土壤,这正是它的生命力能持久的原因所在;把道教文化的合理内核推广到社会民间,也是教内外道教学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道教文化中最具有现实价值并能济世利人的内容,便是它的养生文化.除了它的医药学具有较强专业性质以外,它的内丹学中能够治病强身、净化心灵的部分功法,经过重新解释,显露其普遍价值,比较容易普及於社会,对於民众的身心健康会有莫大补益.我以为内丹功法的炼养原则,即性命双修,是一种普遍性原则,不仅是道教徒的炼养要旨,也应该成为一切追求健康人生的人们的炼养要旨.

    三、按照道书的说明,性是指人的灵明慧觉,命是指人的气血生身,性即是心性,命即是生命.《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又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性命说》)陈撄甯大师说:“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机.”可谓既深刻,又生动.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两个生命即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双重融合,人们通常说要身心健康,亏其一即残缺不全.所以性命二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两大要素.

    内丹家无一不主张性命双修,也就是既重视心理的炼养,也重视生理的炼养,只是在先后次序和比重上有所差异而已.

    四、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儒、佛、道三教.儒家追求成圣,佛教追求成佛,道教追求成仙.从早期的情况说,儒家注重修养道德人格,佛教注重解脱人生痛苦,两家皆偏重於心性,而忽略於身体;道教则偏重於健身长生之道,而忽略於心性.后来道教吸收了儒佛两家的心性学说,又发扬了自家传统的养生学说,遂形成性命双修的炼养理论.性功是道教与儒、佛相通的地方,而命功则是道教独有的传统,不讲命功,不是道教.陈撄甯大师认为,仙学乐生、贵生、重生、追求长生,所以它是生本主义,这正是道家仙学最具特色的地方.他认为性命相依,命为重.他用灯作比喻,灯油是命,灯光是性;有灯无油,灯必不能发光;徒有灯油而不能发光,则不能显现油灯照明之用;修道之意在教人积足油量,并教以点灯之法,则人生必充满光辉.

    五、道教关於性命双修的理论,就其一般原则而言,既可以用於道教信众,亦可用於世俗人群,既可以用於古代社会,又可以用於现代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说,非教徒和现代人更应该重视性命双修,因为现代社会相当数量的人,性与命两个方面都出现严重的病态,如不加以解决,将危及人类的身心健康.心性生命即精神生命方面的病态主要是缺乏信仰和理想,趋向功利实用和短期行为,生活日益浅薄化和狭隘化.形体生命即生理生命方面的病态主要是环境恶化、不良嗜好以及过度享受造成生理损害、生命力脆弱和恶性疾病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固然要靠环境改善,同时也要靠人的主观修炼,并且去改造环境.若多数人懂得并且去努力实践性命双修,人生与社会的健康化进程会大大加快.

    六、性命双修作为一种普遍性原则的要点有:

    1.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同时并重.不但要追求强壮体魄,也要追求健全的心理素质,使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两个方面都得到活泼的发展,这才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性命圭旨》的说法是:“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2.以生理变化心理,以心理变化生理.体弱多病者先从命功入手,炼精化气,去病健身,然后心神安定,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提高精神境界.心理脆弱或行为不良者,则先从性功入手,炼己筑基,排除私心杂念,调整平衡,提高追求层次,开拓心胸情怀,然后配合服药和炼气,性能得到良好的效验.性功与命功可以在不同时候有不同侧重,但要互相带动,共同长进.

    3.性命双修要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内丹家有“初关、中关、上关”之说,有“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之说,有“先摄心修性,次炼化精气修命,最后粉碎虚空”之说,要不出初级、中级、高级三大阶段,次弟而上,不可躐等.无论心灵的净化、境界的提升,还是气血的调适、体质的强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勤学苦练,长期坚持,不断体悟和反省,才能渐入佳境.当然渐中有顿,这是自然得来,不可强求.

    4.性命双修是一个综合的修习过程.它至少包括以下几项活动:

    ①①理性认识活动,读书、请教、反省,对於自己的状态和追求的人生目标,有一个清醒认识.

    ②①道德修养活动,树立远大思想,养成利他习惯,协调人际关系,增强仁爱之心.

    ①①形体锻炼活动,包括治病、气轼、运动、营养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作息制度等,不必求难贪高,只求简便易行,适合自己.

    ①①社会实践活动,内丹家强调“内外双修”、“功行两全”,不仅要修性功、命功,还要利物济生、苦己利人、参与社会、积累功德,使性命双修在社会生活中见到实效.以上几项活动事实还是结合在一起,彼此穿插进行的,不可机械分割.

    ①①作为教外之士,很难理解和体会内丹家的具有宗教神秘性的高级修习状态,但一般人仍然可以从性命双修的理论中吸收做人、做事和健身的生命智慧,使人生变得更健康、更美好.

    类似问题5:孔子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该怎么理解

    凡事遇到挫折不怪罪于命运的安排,不怨恨别人的过错,通过平时积累学习,就会慢慢提高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