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最好是自己写的,初中34年级.
编辑: admin 2017-27-02
-
4
真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最简单的
最大的政治是信仰,兵力、粮食、信仰三项重要的事情
最快乐的方法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恒心与定力------心理的依据与底线
过犹不及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把握尺度
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过于密集,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与你的朋友关系过于密集,就离你们俩疏远程度就不远了,多少次磨合后找到最合适、最恰如其分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好朋友也有度,因为没有任何人能给他人一个未来.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处世之道首要任务就是把握好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为人处世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言谈举止要适度.
要少说多做,慎言,慎于言,这也是一个分寸.因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了许多抱怨;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多思、多想、多看、多见,落实到语言层面和行为层面就是要三思而后行,让自己的心少一点后悔.要多闻、多见、慎言、慎行,“言寡尤,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一个人如果说话时少了一些指责、抱怨,行为中少一些后悔的经验,成功也就在其中了.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懵懵懂懂,不胜其意,而今听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看了她对《论语》的解读,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于丹教授在这个时侯给我们解读《论语》,无疑是给我们这些在尘世忙碌奔波的人们送来的一碗碗心灵鸡汤.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养性.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越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看于丹讲论语更是偶然,看过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个美女教授讲得太有水平了.正好校长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于丹《论语》心得作为新年礼物,作为一校之长,赵校长太了解我们的需要了,拿到这本书,便顿时觉得爱不释手.
假期中,有闲暇时便捧起书来读,读后有一下几点体会:
一、于丹把《论语》变成了大家都能看得懂的书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知道它的大多数典故呢?我们都知道,中国台湾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注意古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意义,许多的小学生从小就读《论语》,而国内情况就不容乐观.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专科毕业,对于《论语》也是知只甚少,想学也无从学起.于是在我的心中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便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二,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体现永恒的真理.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三、“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重塑自己的人生观.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地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的摸棱两可.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能纠缠在其中,使自己不能自拔,常言道“知足者常乐”,知足的女人是最幸福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个最幸福的女人呢?
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教授的《百家讲坛》,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论语--处世之道》,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于丹教授讲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们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坏,是分时间的,什么时候做对,做不对,应该分为不同的场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做就不应该,换个时间做就对了.她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则面对一切.在伟大的宇宙空间,人生仅仅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浪.所以说人生有限,我们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我们人应该随时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骗自己的话,那还能相信谁了呢?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与领导、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一定是能帮上忙的一定帮.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现在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感触最深的还有于丹教授讲的《论语--君子之道》中的“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于丹教授解释说:君子心里面时刻装着法律法规,说话做事都合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而小人则无视这些,心里老是想着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实惠.
细细想来,颇耐人寻味.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遵纪守法,礼让谦和,虚怀若谷,与人为善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违法乱纪,横行霸道,不讲公德,鸡肠小肚,阴险奸诈的人应当是小人.在工作单位上,那些遵守纪律,遵守规章制度,团结同志,关心他人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无视纪律规章,自私自利的人应当是小人.
然而,纵观历史,横览当今,君子和小人是很难分清的.芸芸众生,攘攘生灵,模样都差不多,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所谓的君子细察其言行,偶尔也现“小人”之迹;所谓的小人观其言行,时常也有“君子”之举.这又应验了我们的“辩证法”,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都是相互转化,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
我认为《论语》中的所谓的“君子”和“小人”是一个纯概念化的名词,所说的君子是一个理想中的完人,是我们推崇的道德规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样,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努力摒弃的糟粕.
于丹教授的精辟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细细品味几遍,相信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500字左右[语文科目]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 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类似问题2: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要求500字 不复制 最好[语文科目]
我把当年我听于丹的演讲时写下的感想翻出来了,供你参考.你再润色润色修改修改吧.
上下文因为跟这本书关系不大,就不给你放这里了,所以可能读起来有些地方说了一两句关于别的.
首先,她的书中关于人文关怀方面的内容比较多,但这也是论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精神,也正是现代人严重缺失的东西,如果写论语心得写不出来这样的感觉,那倒是很奇怪了.而并不能因为于丹是女人而认为她是完全靠感人来吸引眼球的,这是本质差别,况且于丹也不能算是“美女作家”.我认为,书中有两个缺点,一是她把孔子放在了圣人的位置确实有待商榷,毕竟孔子他自己肯定不是完人,这在历史上也有记载;二是她的语言,很感性,比如“温暖”“圣人”这类的词出现的比较多,因此看得出来她对孔子的敬爱有加.
其次,对于论语的现代化解读,特别是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读,有利于大众对论语及儒家思想的重拾.用一个时髦的意思来说,儒家文化特别是论语中所阐述的这些道理,正是目前如火如荼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教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并不是只有学院派的教授和博导们才有资格谈论的东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它已经不单单是几个学者或是几部著作组成的文学而已.论语也不单单是一本仅用来顶礼膜拜的著作,它的言简意赅却深入人心的那些个道理才是其精髓所在,难道说它被有些所谓的儒学学者研究着,就不能被小学生们从教科书上学到、背诵么?就不能从没多少文化的老太嘴里说出来么?于丹的书和她的讲座,用现代的眼光解读论语,虽然属于流行的快餐文化,却让人们能够停下忙乱的脚步去审视心灵,这不是现代人最稀缺最急需的么?
类似问题3:《于丹论语心得》1000字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 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在几个夜晚舒心的阅读后,我认为,《于丹论语心得》,这无疑是一本好书.因为她给了我太多的感触,让我在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中近距离的接触了一次圣人.这个曾经被捧被批的圣人,因着朝代的更替主权的轮换曾遭受过天与地的对待,然而,他口中的道理却如此亘古不变.这一次,他又借着于丹教授之口,通俗的给了我们一次心灵的洗礼,人性的成长.当然,读《论语心得》,在他人的心得之上取得感触,是比较容易而且盛产的,要把这些感触化成文字,真是写也写不完.下面我就说几个对我工作学习非常有益的感触,与大家分享,共勉.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我如梦初醒.做为一个刚迈上自己岗位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常常会在工作中对一些安排充满了怨气,总是会想,那个那个我也可以做,为什么只让我做这个没意思的工作呢.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个人的一种问题,在我们毕业后的同学聚会中,也常常听到朋友们这样的牢骚.刨去青春傍身,年轻气盛,我想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于我们的心胸还不够宽广,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虚心的态度.我们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顺利对比,不能心平气和的接收他人的辉煌.是啊,书中写的多好,佛像能让千万人去膜拜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考验,怎能如此心浮气躁呢?这便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思考.
还有另外一则也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所谓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虽然其中映现了封建思想,儒家做派的影子,但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够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快乐的风骨,无不吸引和震撼着我.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我左思右想,悲哀的发现自己无力用事实来说服拥有这样思想的人,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圣人的智慧就是圣人的智慧,品完后我如此喜悦;圣人的智慧也终归是圣人的智慧,品完之后发现自己如此不足.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类似问题4:于丹论语心得理想之道 读后感我要于丹论语心得 理想之道的读后感[语文科目]
理想之道—《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谈及理想,不得不感慨自己永远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或许也曾经有一瞬间想要做出些什么事、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亦不了了之.于丹对于理想的阐述是我心底所真正信奉和实践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这远比要挣多少钱、要有怎样的地位来的实际.
我的理想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能成为一个善良、快乐的人.工作后对社会逐渐接触,越来越清楚这两个简单朴素的词组,对很多人来说是奢侈.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
“神于天,圣于地.
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
同学、朋友说我总是活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其实我只是倾向于美化一点、乐观一点,笃信人性本善.苏轼和佛印的故事深刻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我愿意为了一天充足的阳光、寒冬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而感动,继而感激别人的赐予.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从来不否认自己有虚荣的一面,我喜欢穿漂亮的衣服,我喜欢精致可口的食物,我喜欢出行可以有车接车送……但一直很庆幸,仍旧可以被生活的细微而触动,于是,我的快乐变得很具体、很悠长.
类似问题5:谁能帮我写一篇,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字数1000到2000就好拉怎么也得1000多字啊
真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最简单的
最大的政治是信仰,兵力、粮食、信仰三项重要的事情
最快乐的方法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恒心与定力------心理的依据与底线
过犹不及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把握尺度
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过于密集,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与你的朋友关系过于密集,就离你们俩疏远程度就不远了,多少次磨合后找到最合适、最恰如其分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好朋友也有度,因为没有任何人能给他人一个未来.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处世之道首要任务就是把握好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为人处世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言谈举止要适度.
要少说多做,慎言,慎于言,这也是一个分寸.因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了许多抱怨;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多思、多想、多看、多见,落实到语言层面和行为层面就是要三思而后行,让自己的心少一点后悔.要多闻、多见、慎言、慎行,“言寡尤,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一个人如果说话时少了一些指责、抱怨,行为中少一些后悔的经验,成功也就在其中了.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懵懵懂懂,不胜其意,而今听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看了她对《论语》的解读,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于丹教授在这个时侯给我们解读《论语》,无疑是给我们这些在尘世忙碌奔波的人们送来的一碗碗心灵鸡汤.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养性.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越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看于丹讲论语更是偶然,看过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个美女教授讲得太有水平了.正好校长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于丹《论语》心得作为新年礼物,作为一校之长,赵校长太了解我们的需要了,拿到这本书,便顿时觉得爱不释手.
假期中,有闲暇时便捧起书来读,读后有一下几点体会:
一、于丹把《论语》变成了大家都能看得懂的书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知道它的大多数典故呢?我们都知道,中国台湾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注意古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意义,许多的小学生从小就读《论语》,而国内情况就不容乐观.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专科毕业,对于《论语》也是知只甚少,想学也无从学起.于是在我的心中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便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二,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体现永恒的真理.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三、“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重塑自己的人生观.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地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的摸棱两可.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能纠缠在其中,使自己不能自拔,常言道“知足者常乐”,知足的女人是最幸福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个最幸福的女人呢?
读有感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教授的《百家讲坛》,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论语--处世之道》,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于丹教授讲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们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坏,是分时间的,什么时候做对,做不对,应该分为不同的场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做就不应该,换个时间做就对了.她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则面对一切.在伟大的宇宙空间,人生仅仅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浪.所以说人生有限,我们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我们人应该随时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骗自己的话,那还能相信谁了呢?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与领导、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一定是能帮上忙的一定帮.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现在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感触最深的还有于丹教授讲的《论语--君子之道》中的“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于丹教授解释说:君子心里面时刻装着法律法规,说话做事都合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而小人则无视这些,心里老是想着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实惠.
细细想来,颇耐人寻味.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遵纪守法,礼让谦和,虚怀若谷,与人为善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违法乱纪,横行霸道,不讲公德,鸡肠小肚,阴险奸诈的人应当是小人.在工作单位上,那些遵守纪律,遵守规章制度,团结同志,关心他人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无视纪律规章,自私自利的人应当是小人.
然而,纵观历史,横览当今,君子和小人是很难分清的.芸芸众生,攘攘生灵,模样都差不多,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所谓的君子细察其言行,偶尔也现“小人”之迹;所谓的小人观其言行,时常也有“君子”之举.这又应验了我们的“辩证法”,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都是相互转化,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
我认为《论语》中的所谓的“君子”和“小人”是一个纯概念化的名词,所说的君子是一个理想中的完人,是我们推崇的道德规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样,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努力摒弃的糟粕.
于丹教授的精辟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细细品味几遍,相信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