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编辑: admin 2017-27-02
-
4
【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说明有子表达的孝悌观[语文科目]
礼为根本,等级分明,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曾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认为为人子女要恪守本分,认为维护这种制度的人不可能犯上作乱.
孔子一生致力于复兴周文化,其实更广义的理解应该是恢复到周朝那种以道德为核心的社会,人人恪守本分,所以这句话更多的应该从道德层面理解.
(希望帮得上你,最近正学这个呢.)
类似问题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语文科目]
【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类似问题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我觉得这句话的标点打错了,应该是: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也”: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相当于“啊”.[译文]那些为人啊,孝悌且.这么断句是[语文科目]
我觉得没错.其为人也孝悌,说明他这个人做人是孝悌并重的,而好犯上者,这就强调了一个转折,这样一个孝悌的人,如果犯上作乱,这样的人鲜矣,也就是没有.如果按你这样来断,感觉意思和味道都不一样了,再读一读吧.
类似问题4:论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有什么其它言论的越多越好[语文科目]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竖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3.2)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3.4)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3.5)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3.6)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7)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3.8)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3.9)
3.10 子曰:“礻帝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10)
3.11 或问礻帝DÌ 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 于 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3.11)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3.12)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吾所祷也.”(3.13)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14)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3.15)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3.16)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3.17)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3.18)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20)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3.21)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白白方反文JIÃO如也,绎如也,以成.”(3.23)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3.24)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3.25)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3.26)
2.1 子曰:“为政以 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 众星 共 之.” (2.1)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2)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4)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5)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6)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2.9)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广叟SŌU哉?人焉广叟 SŌU 哉?”(2.10)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
2.12 子曰:“君子不器.”(2.12)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3)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5)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2.16)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17)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2.18)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19)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21)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儿NÍ,小车无车兀YUÈ,其何以行之哉?”(2.22)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23)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2.24)
类似问题5: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语文科目]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人的根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