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故事,像桃园结义,曹操煮酒论英雄,夜走麦城
编辑: admin 2017-26-02
-
4
必须错的,写史记的司马迁是西汉的,你说那些都是三国时候的事,东汉末年了,应该是三国志还差不多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什么?他为什么写史记?不要太多[语文科目]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当时叫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
作者年表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建元五年),10岁,在夏阳耕读.《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11岁.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之言,发动尊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20岁,开始外出游历,回长安后,为汉武帝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病死洛阳.司马迁到泰山参加封禅.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38岁,正式做太史令,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太初历》完成,开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不过《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太始元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史记》全书完成.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
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司马迁身为太史公,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在《报任安书》中也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编辑本段]内容体例
内容结构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文章内容
《史记》的文章可分成两个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会加上作者的评论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为起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
编撰主旨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
“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参考内容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司马迁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史记》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类似问题2:史记中的故事如题,十个之内,简略到每个100字,必有重谢!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比喻可谓恰如其分.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并没有纸张,所以"纸上谈兵"一词应为后人所创,但赵括这个例子比较典型,所以被当做此词的典故来应用.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类似问题3:史记中的小故事只要标题![语文科目]
著名的有:
轩辕天子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拔山扛鼎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一败涂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记·赵世家》
招摇过市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脱颖而出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歃血为盟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肝脑涂地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鸡鸣狗盗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狡兔三窟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还要吗?
类似问题4:《史记》中讲了哪些历史人物和故事?除了《史记》,中国古人还写了那些历史书籍?[历史科目]
《史记》记载的是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间的人物,有五帝,春秋五霸等,其中有很多故事,例如,大禹治水,姜子牙助周文王和周武王伐纣王,灭夏建周.春秋五霸时期的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廉颇的负荆请罪,秦始皇统一天下,荆轲刺秦王,焚书坑儒.后有陈胜,吴广起义,有项羽的破釜沉舟,鸿门宴,还有文景之治.其中还有些成语出处,比如唇亡齿寒,网开一面,纸上谈兵,图穷匕现,一鸣惊人,指鹿为马,约法三章等.古人史说还有很多,比如《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秦记》《楚汉春秋》《汉书》《二十四史》等了.
类似问题5:《史记》中有哪些故事(包括故事内容)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比喻可谓恰如其分.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并没有纸张,所以"纸上谈兵"一词应为后人所创,但赵括这个例子比较典型,所以被当做此词的典故来应用.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