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求指导: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菊 秋瑾 铁骨霜
编辑: admin 2017-25-02
-
4
1.“彭泽”即彭泽令,代晋代以爱菊而闻名的陶渊明.
2.第一问:拟人的方法.将菊花和天桃人格化.(或对比的方法,用天桃的妒忌来反衬菊花的铁骨雄姿).(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笫二问:托物言志,表现诗人坚强、孤傲、不怕风雨,敢于斗争的精神.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求几首诗词鉴赏不要太长的,把每首诗的写作背景,艺术手法,好的字,以及作者感受写出来就行的那种不要翻译[语文科目]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一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面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案: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 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答案: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类似问题2:求诗词鉴赏双调·雁儿落兼得令 【张养浩】元 散曲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何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1[语文科目]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译文:
白云飘来,山势迷蒙,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赏析:
前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最后两句抒发了我对云霞的喜爱之情,我边走边看,对它恋恋不舍.作者直抒胸臆,使得喜爱之情更加浓烈.
类似问题3:诗词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类似问题4:诗歌鉴赏清平乐 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语文科目]
1.拟人(或比拟)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2.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
类似问题5:关于诗歌鉴赏,诗歌鉴赏,在不知道该诗所写第背景第情况下,怎么样通过诗歌中的景物,一些关键词来找出作者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的中心意思呢[语文科目]
还是和语文考试相关的,这个还是平时的积累好吧!你如果都不知道这个诗人词人怎么去了解啊?单纯的写景什么的,对文字要有起码的认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