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 这两句的句式特点

编辑: admin           2017-25-02         

    1 第1句不是宾语前置句,但是《子馀造舟》中的确有这个意思的宾语前置句——“吾尝与之处矣,是好夸,而谓越国之人无己若者.”译文是:我曾经跟他相处过,他很喜欢说大话,说越国没有才能比得上自己的人.

    无己若——无若己(没有比得上自己)“无”是否定词,“己”是代词,前置到动词“若”的前边.符合古汉语否定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则.

    而下文出现的 “谓人莫若己者必精于察人而暗于自察也.”译文是:说没有比得上自己的人,必定很善于观察别人而不善于自我观察.这句话就不是宾语前置.想必是你的老师给看错了.

    附页

    子馀造舟

    越人闻之,尤【7】子馀.子馀曰:“吾非不知也.吾尝与之处矣,是好夸,而谓越国之人无己若者.吾闻好夸者恒是【8】己以来多谀,谓人莫若己者必精于察人而暗于自察也.今吴用之偾 其事者,必是夫也!”越人未之信.

    2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被动句

    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

    这句属于被动句是对的.可以译成: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被】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

    因为华阳夫人是被动者,主动者是君上,只是句中没有出现.

    老师难免出现差错,作为学生一丝不苟难能可贵,所以我情愿久坐电脑前与你切磋.求真务实吧,做学问来不得半点儿虚假.

    提示:

    不知道哪个资料这样说的。

    第一句不是宾语前置,没有哪个宾语被前置。它应该是介宾短语(或介词短语)“于察人”后置。

    第二句也不是被动句,“能立嫡嗣者”的意思是“能够设立直接继承人的人”,“立”也没有被动意味。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乱世英雄吕不韦中扮演华阳夫人的人叫什么还在好多电视剧中看过她,例如康熙微服私访记,无敌县令等.也有她

    林静

    类似问题2: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也就是 宾语前置句出现的时候 有什么单词或者 句型可以清楚地知道 这句话是宾语前置句请把 状语从句 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也给我说一下 什么是表语[英语科目]

    主语从句:

    在主从复合句中位于谓语之前,且在句中起主语作用的从句成为主语从句.

    连接主语从句的连接词主要有三类:从属连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

    宾语从句:

    在主从复合句中充当宾语,位于及物动词、介词或复合谓语之后的从句称为宾语从句.

    宾语可分为三类:动词的宾语从句、介词的宾语从句、形容词的宾语从句

    表语从句:

    在主从复合句中,位于系动词之后且充当表语的从句叫做表语从句

    同位语从句:

    在主从复合句中充当同位语,说明所修饰的同位名词内容的从句叫做同位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就是用以解释说明某一名词内容和实质的从句,它所修饰的词称为先行词.同位语从句在主语中的作用相当于先行词的使用.

    状语从句:在主从复合句中修饰主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从句叫状语从句.又由于其功能与副词非常相近,故又称为副词性从句,一般可分为时间状语从句、地点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目的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让步状语从句、比较状语从句和方式状语从句九大类别

    大概就是这些了 很多很多 打不过来的 这是最基本的 还有进一步的延伸 自己理解吧

    类似问题3:孔雀东南飞 词类活用 宾语前置 及 被动句式

    《孔雀东南飞》 译文

    序说:东汉末建发(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不再嫁人.她的娘家副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而死)这件事,也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掉他们,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

    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娟,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鸡叫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还故意嫌我织得慢.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担当不了(您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遗送回娘家.”

    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命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少年夫妻)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死后在地下也要相依为伴侣.(我们)相处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使母亲不满意呢?”

    焦母对促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秦罗敷,(长相)可爱,没有谁比得上,母亲替你去求婚.(你)就赶快休掉刘兰芝,打发她走,千万不要挽留(她)!”

    焦仲卿伸直腰跪着禀告:“孩儿恭敬发禀告母亲,现在假如休掉这个女子,我一辈子就不再娶妻子了!”

    焦母听了儿子的话,(用拳头)敲着床大发脾气(骂道):“你这小子没有什么害怕的了,怎么敢帮你媳妇说话!我对她已经没有什么恩情了,当然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焦仲卿默默不敢作声,对母亲拜了两拜,回到自己房里,张嘴想对妻子说话,却抽抽咽咽话也说不成句:“本来我不愿赶你走,但有母亲逼迫着.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不久我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去迎接你回我家来.为此,你就受点委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的说.”

    刘兰芝对焦仲卿说:“不要再增加麻烦了!记得那一年冬末,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侍奉时总是顺从婆婆的意旨,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呢?白天黑夜勤恳地操作,我孤孤单单地受尽辛苦折磨,总以为没有过错,终身侍奉婆婆.(我)到底还是被赶走了,哪里还说得上再回到你家来?我有绣花的齐腰短袄,上面美丽的刺绣发出光彩,红色罗纱做的双层斗帐,四角挂着香袋,盛衣物的箱子六七十个,箱子上都用碧绿色的丝绳捆扎着.样样东西各自不相同,种种器皿都在那箱帘里面.我人低贱,东西也不值钱,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后再娶的妻子,留着作为我赠送(给你)的纪念品吧,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时时把这些东西作个安慰吧,(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

    鸣啼了,外面天将亮了,刘兰芝起床打扮得整整齐齐.穿上我的绣花夹裙,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更换好几遍.脚下穿着丝鞋,头上戴(插)着闪闪发光的首饰,腰上束着白绢子,光彩象水波一样流动,耳朵戴着用明月珠做的耳坠,手指纤细白嫩象削尖的葱根,嘴唇红润,象含着红色宝石,轻盈地踏着细步,精巧美丽,真是世上没有第二个.

    刘兰芝走上厅堂拜见婆婆,婆婆不停地发怒.(兰芝说:)“从前我做女儿时,出世后从小生长在乡间,本来就没受过什么好的教养,同你家少爷结婚,更感到惭愧.接受婆婆送的钱财礼品很多,却不能承担婆婆的使唤.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只是记挂婆婆在家里辛苦操劳.”回头再与小姑告别,眼泪象连串的珠子掉下来.(刘兰芝对小姑说:)“我初来你家时,小姑你刚能扶着床学走路,今天我被赶走,小姑你长得和我一样高了.希望你努力尽心奉养母亲,好好服侍她老人家,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时候不要忘记我.”(兰芝说完)出门登上车子离去了,眼泪不停地簌簌落下.

    焦仲卿的马走在前面,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一起会合在大路口,焦仲卿下马坐入刘兰芝的车中,两人低头互相凑近耳朵低声说话.(焦仲卿说):“我发誓不与你断绝关系,你暂且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去庐江太守府(办事),不久一定会回来,我对天发誓,决不会对不起你.”

    刘兰芝对焦钟卿说:“感谢你忠诚相爱的心愿!你既然这样记着我,盼望你不久就能来接我,你一定要成为磐石,我一定要成为蒲草和苇子.蒲草和苇子柔软结实得象丝一样,磐石不容易被转移.我有一个亲哥哥,性情行为暴躁如雷,恐怕不会听任我的意愿,想到将来我心里象煎熬一样.”接着举手告别,惆怅不止,两人的感情同样的恋恋不舍.

    兰芝走进了家门,来到内堂,上前后退都觉得没有脸里.刘母(看见兰芝回来)大为惊讶,拍着手掌说:“没想到你自己回来了!十三岁就教你纺织,十四岁就能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懂得礼节,十七岁送你出嫁,总以为你不会有什么过失.你现在究竟有什么过错,没有人迎接你就自己回来了!”兰芝惭愧地对母亲说:“女儿实在没有什么过错.”母亲听后非常悲伤.

    (兰芝)回家才十多天,县令派了媒人上门来.(媒人)说,县令家有个三公子,人长得漂亮文雅,世上无双,年龄只有十八九岁,口才很好,又非常能干.

    刘母对女儿说:“你可以去答应他.”女儿含着眼泪回答说:“兰芝才回来时,焦仲卿再三嘱咐我,立下誓言,永不分离.今天违背情义,恐怕这件事这样做不合适.那么你可以回绝来说媒的人,(以后)慢慢再讲这件事吧.”

    刘母告诉媒人说:“(我们)贫贱人家,有了这个女儿,她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她)不能做府吏的妻子,怎么配得上县太爷的公子?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再访求别的女子),我不能就答应你.”

    县令的媒人走了几天后,不久太守派郡丞来求婚了.……说太守家用第五个儿子,娇美俊逸,还没有结婚,请郡丞去做媒人,这是主簿传达下来的话.郡丞直接对刘母说:“我们太守家,有这样一个好公子,既然想和你家结为婚姻,所以派我到你府上来说媒.”

    刘母谢绝媒人说:“女儿先前有过誓言,老妇我怎么敢(对她)说再嫁这件事呢?”

    兰芝哥哥听到太守求婚被拒这件事,心中烦躁不安,开口对妹妹说:“你作这样打算怎么不好好考虑!前次出嫁得到的是一个小官吏,这次出嫁得到一个贵公子,运气的好坏相差得象天上地下一样,(好运气)足够使你终身荣耀富贵,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兰芝抬头回答道:“道理确实象哥哥说的话一样,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半途回到哥哥家里.怎么处理完全听从哥哥的主意,哪敢自己随便作主呢?虽然我与府吏立下誓约,但与他永远没有机会见面了.立刻就答应太守这门亲事,就可以结成婚姻.”

    太守的媒人从座位上起来连声说:“是是,就这样办,就这样办.”他回到郡府报告太守说:“我接受您交给的使命,到刘家去做媒,公子很有缘份,说媒很成功.”太守听了这些话,心里非常欢喜,(马上)查看婚嫁历,又翻看婚嫁书,便告诉郡丞:“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吉利,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好日子就在三十这一天,今天已经是二十七了,你赶快去刘家订好结婚日期.”太守府内大家互相传话说:“赶快筹办婚礼吧!”(赶办婚礼的人)象天上的浮云一样来来往往连接上断.装婚礼(物品)的船绘有青雀和白天鹅的图案,四角挂着绣有龙的旗幡,轻轻地随风飘荡.金色的车子白玉镶的车轮,缓步前行的青骢马,套有四周垂着彩缨、下面刻着金饰的马鞍.赠送的聘金有三百万,都用青色的丝线穿着,各色绸缎有三百匹,从交州广州采购来的山珍海味.跟从的人有四五百,热热闹闹来到庐江郡府门.

    阿母对女儿说:“刚才接到太守的信,明天来迎接你,为什么还不做衣裳?不要让婚事办不起来!”

    兰芝默默不作声,用手巾捂着嘴哭泣,眼泪淌下就象水一样倾泻.移动我坐着的琉璃榻,搬出来放在前面窗子下.左手拿着剪刀和尺子,右手拿着绫罗绸缎(动手做衣裳).早晨就做成了绣花的夹裙,晚上做成了单罗衫.阴沉沉地天快要黑了,兰芝满怀悉思,走出门去痛哭.

    焦仲卿听到这个变化,于是请假暂时回来,到兰芝家还有二三里的地方,人伤心,马也衣鸣.兰芝熟悉府吏的马叫声,轻步快跑去迎接他,悲伤失意地望着,知道(相爱的)人来了.她举起手抚摸着马鞍,哀声长叹使人心都碎了.说:“自从你离开我以后,人事的变化真料想不到啊!我有亲生母亲,逼迫我的还有亲哥哥,硬把我许配给别人了,你回来有什么指望的地方呢!”

    焦仲卿对兰芝说:“祝贺你得到高升!我这块磐石方正又坚实,可以一直存放上千年,而蒲苇一时柔韧,就只能保持在早晚之间罢了.你将会一天天地富贵起来,我一个人独自走到地府去吧!”

    兰芝对焦仲卿说:“哪里想到(你会)说出这种话来!同是被逼迫,你这样我也这样,(我们)在地府下互相见面吧!(但愿)不要违背今天的誓言!”(他们)互相紧紧地握着手,然后告别离去,各人回到自己的家里.活着的人却作临死的诀别,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想到(他们)将要永远离开人世间,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生命了)!

    焦仲卿回到家,走上厅堂拜见母亲说:“今天风大又非常寒冷,寒风摧折了树木,院子里的白兰花上结满了浓霜.儿子现在就象快要落山的太阳一样,使得母亲在今后很孤单.(我)是有意作这样不好的打算的,不要再去怨恨什么鬼神了!愿您的寿命象南山的石头一样长久,愿您的身体永远健康又舒顺!”

    焦母听到(儿子)这些话,泪水随着说话声一起流下,说:“你是世家的子弟,又在大官里任官职,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溅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东邻有个贤慧的女子,她的美丽在城内外是出名的,我替你去求婚,早晚就会有答复.”

    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他)把头转向兰芝住过的内房,(睹物生情),越来越被悲痛煎熬逼迫.

    (兰芝)结婚的那一天牛叫马嘶的时候,刘兰芝走进了行婚礼的青布篷帐,在暗沉沉的黄昏后,静悄悄的,人们开始安歇了.(兰芝自言自语说):“我的生命在今天结束了,魂灵要离开了,让这尸体长久地留在人间吧”!(于是)挽起裙子,脱去丝鞋,纵身跳进清水池里.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自杀这件事,心里知道(从此与刘兰芝)永远离别了,在庭院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就在向着东南的树枝上吊死了.

    焦刘两家要求合葬,于是把两个人合葬在华山傍边.(在坟墓的)东西两旁种上松柏,(在坟墓的)左右两侧种上梧桐,(这些树)条条树枝互相覆盖着,片片叶子互相连接着.树中有一对飞鸟,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仰头相互对着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走路的人停下脚步听,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多多劝告后世的人,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千万不要忘记啊!

    一词多义:

    为 为诗云尔(做;动词)

    非为织作迟(是;动词)

    始尔未为久(算;动词)

    阿母为汝求(替;介词)

    时时为安慰(作为;介词)

    自名为鸳鸯(叫做;动词)

    相 及时相谴归(代“我”;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会不相从许(代“你”;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好自相扶将(代“她”;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登既相许和(代“它”;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誓不相搁卿(代“你”,与“卿”复指;衬词,无意)

    相间常日稀(相互、彼此;副词)

    儿已薄缘相(xiang\ 相貌,名词)

    且 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

    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

    四体康且直(又;副词)

    自 自可断来信(既;副词)

    本自无教训(是;副词)

    好自相扶将(亲自;副词)

    物物给自异(无意;助词)

    不图子自归(自己;介词)

    自君别我后(自从;介词)

    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

    何 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

    隐隐何甸颠(何等;副词)

    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

    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

    谢 谢家来贵人(辞别;动词)

    阿母谢媒人(辞谢;动词)

    多谢后事人(劝告;动词)

    若 今若谴此妇( 如果;连词)

    腰若流纨素(像;动词)

    君既若见录(如此;代词)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仕宦于台阁 (名词“仕”作动词;任官)

    2头上玳瑁光 (名词“光”作动词;发光)

    二名词作状语

    1孔雀东南飞 (方位名词“东南”作“飞”的状语;朝东南)

    2手巾掩口啼 (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用手巾)

    3卿当日胜贵 (名词“日”作“胜”的状语;一天天)

    4晚成单罗衫 (名词“晚”做“成”的状语;在晚上)

    三动词作名词

    1留待作遗施 ( 动词“遗施”做名词;遗施之物,纪念品)

    四形容词作动词

    1千万不复全 (形容词“全”作动词;保全)

    五使动、意动用法

    1足以荣汝身 (“荣”形容词使动;使----荣耀)

    2以此下心意 (“下”名词使动;使----委屈)

    3戒之慎勿忘 (“戒”,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警戒”)

    特殊句式:

    1汝是大家子 (判断句)

    2何言复来还 (宾语前置)

    3仕宦于台阁 (状语后置)

    4今日被驱谴 (被动句) [以“被”为标记]

    5为仲卿母遣 (被动句) [以“为----所”为标记]

    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同情,怜悯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感吾区区怀 古义:真挚的情义 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通假字:

    吾今且报府 (“报”通“赴”)

    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蒲苇纫如丝 (”纫“通”韧“)

    槌床便大怒 (“槌 ”通“捶”)

    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

    合葬华山傍 (”傍“通旁”)

    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孔雀东南飞》赏析精解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主要写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写作的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孔雀东南飞》的篇章结构

    本文是一首民间叙事长诗,可分为五部分:

    1.开端第1—2段是兰芝主动向丈夫提出将她及早遣归母家,从而一下子将矛盾冲突和盘托出,兰芝外柔内刚的性格也得到了凸现.

    2.中心部分第3—8段,描写府吏周旋于专横的母亲和有主见的兰芝之间,既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又充分展示出他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软弱、复杂的性格.焦母虽尚未与兰芝直接交锋,但其狰狞面目已在儿子面前暴露无遗.

    3.中心部分第9—12段写兰芝同婆婆、小姑和丈夫一一话别,从多方面展示了她善良而坚贞的性格.她的一番深明大体、不卑不亢的话,使婆婆多少有点心虚尴尬,只好装聋作哑.而她叮嘱小姑好好侍奉公婆,更表现出淳朴、真诚的感情,一个封建社会里完美的媳妇的形象,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4.中心部分的第13—22段写兰芝回母家后的遭遇,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阿母的软弱无主见,阿兄的粗暴和势利,官府倚势提亲,这一切都在兰芝的意料之中,促使她下定了以死殉情的决心.

    5.中心部分第23—32段是写双双以死殉情,主要刻画兰芝和仲卿的心理变化.兰芝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悲痛,死得从容而坚定.府吏的心态则较为复杂,主要是封建伦理观念束缚了他.直到兰芝的死讯传来,他才终于战胜礼教的束缚和性格的懦弱,以死抗争,实现了人格的升华.尾声为33段写刘焦合葬,鸳鸯合鸣,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

    《孔雀东南飞》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夸张、衬托、互文、反复

    作者用民歌传统的夸张手法描写了兰芝被遣前的精细打扮和太守迎亲时的豪华排场.描写兰芝服饰的华美,容仪的美好,是对“精妙世无双”的程度的夸张;“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郁郁登郡门”是对太守家迎亲的势派的夸张,突出了兰芝不慕权势,忠于爱情的品格.

    “隐隐何甸甸”摹声的同时,衬托着仲卿、兰芝烦乱的心情和缠绵的情思,渲染了氛围.太守家迎聚的排场描写,不仅表现了兰芝的身价,还反衬了兰芝的悲惨命运.

    诗中运用了互文手法,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东西”与”“左右”互文,即是“东西左右植松柏,种梧桐”.诗的开头“十三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也是互文手法.互文手法可使上下文的词语相互照应、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明快,声韵的和谐和节奏的优美.

    诗中用了间隔反复强调了兰芝的良好友善,也反衬出焦母的凶横.开头为兰芝自诉“十三能织素,……”其后为母述,母述印证了兰芝自述的真实性.

    2.比喻、排比

    兰芝和仲卿临别时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薄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前两句为暗喻,后两句为借喻.“蒲苇纫如丝”是借喻兼明喻.精彩的比喻写出了兰芝和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样的比喻后来出自仲卿之口却成了“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仲卿责问兰芝的激愤之情溢于言表.两处比喻原来的共通点由于误会而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有很大的作用.还有“泪落连珠子”、“泪落便如泻”、“命如南山石”等比喻都增强了语言的情感因素和形象感.

    诗中自述身世“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是纵向的排比意在强调兰芝聪慧、能干、多才多艺,是知书达礼的好媳妇.“腰如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是横向的排比,着意写兰芝姿态容貌的美好.横纵排比的运用使被塑造的人物有一种立体感.

    3.联绵词、叠音词

    诗中用了不少联绵词表现事物的情状.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描绘了兰芝孤苦辛勤的形貌.“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廓”极言姿容之美,衬托兰芝和仲卿的忠贞.“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描写仲卿自缢前心乱如麻,犹疑旁徨的动作神态及心情.诗中还有不少联绵词,如“藏蕤自生光”、“婀娜随风转”、“络绎如浮云”、“踯躅青骢马”、“勿复重纷纭”、“府吏见丁宁”、“寡妇起旁徨”等,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诗中用了不少叠音词,如“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纤纤”突出行步姿态的优美,轻盈.“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连用两个叠音词将怅惘若失,别情依依的神情,跃然纸上.“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这车声衬托了仲卿夫妇烦乱的心绪,绵绵的情思.“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媒人的应诺之声在耳,媒人的喜悦之形可见.“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日色无光,情景交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连用两个叠音词突出,黄昏后天色渐渐昏暗,渐渐夜深人静,绝命时多么寂寞凄凉!从以上例句中看出运用叠音词来描绘动作、形貌之外,还可用之来摹拟声音,渲染气氛

    典型人物形象刘兰芝与焦仲卿

    抨击了专横的封建家长制和罪恶的封建礼教;歌颂了焦刘这对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爱情的忠贞和婚姻的幸福所表现出的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刘兰芝是美丽、聪明、善良、能干的青年女子.她生活在封建社会受的是封建礼教的教育,长幼有序的道德规范,使她对婆母的压迫、辱骂和阿兄的逼嫁,有所忍让,但最本质的是坚强的反抗.

    焦仲卿和刘兰芝一样也是封建社会里受压迫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为了保全与刘兰芝的爱情,他做了很大的努力,进行了积极的抗争.当强大的封建势力粉碎了他的一切希望时,他以悲壮的自杀对封建制度进行控诉和反抗.

    总之,兰芝与仲卿为反抗封建家长制与封建礼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以壮美的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

    类似问题4:吾又何能为哉 句式:宾语前置应该是 、吾又为何能为怎么翻译啊[语文科目]

    这句属于文言句式:变式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正常语序>:吾又能为何哉

    <规律>:文言文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这里“何”作“为”的宾语)

    <翻译>:

    (1)为:做(事).

    (读第二声,不读第四声)

    (2)我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类似问题5:怎样判断文言文的句式,如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文科目]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