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读于丹《论语心得》的体会主要关于:修身养性对于社.
编辑: admin 2017-25-02
-
4
提示:
你没有好好的看看于丹的书估计,如果你看了还能提出这么高的要求估计是我们太看得起于丹了。如果你看看《论语》原文,你就知道为什么我这么说了,好好的论语给解释成什么了啊,真是糟蹋了我们老祖宗的东西!胡乱联系,随意得理解<论语>,还把《论语》理解成了一本小说,还煞是有样的解释一番,把原来我们都见过的例子强行的牵进了《论语》中,比如我们经常见的那个小孩子发脾气的故事,还有那个自卑的外国姑娘的故事,估计你随便...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于丹《论语心得》概述[语文科目]
《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类似问题2: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字数多一点,尽量说一些关于工作处世的
真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最简单的
最大的政治是信仰,兵力、粮食、信仰三项重要的事情
最快乐的方法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恒心与定力------心理的依据与底线
过犹不及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把握尺度
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过于密集,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与你的朋友关系过于密集,就离你们俩疏远程度就不远了,多少次磨合后找到最合适、最恰如其分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好朋友也有度,因为没有任何人能给他人一个未来.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处世之道首要任务就是把握好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为人处世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言谈举止要适度.
要少说多做,慎言,慎于言,这也是一个分寸.因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了许多抱怨;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多思、多想、多看、多见,落实到语言层面和行为层面就是要三思而后行,让自己的心少一点后悔.要多闻、多见、慎言、慎行,“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一个人如果说话时少了一些指责、抱怨,行为中少一些后悔的经验,成功也就在其中了.
类似问题3:急求于丹的《论语心得》读书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的一棵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
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难读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通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类似问题4:我们该向孔子学什么?---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语文科目]
自从开展“经典诵读”以来,校园上空时而回荡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学礼,无以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孔子的名言警句.听着学生的诵读,我的脑海中不禁画了一个问号:孔子——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不同的社会制度、教育体制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我们能向孔子学习借鉴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以于丹《论语心得》为导游,感受《论语》精华——因为我读《论语》,是云里雾里,一窍不通.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才能接近孔子的行为和心灵,乃至感染其美.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其《论语心得》,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我从中明确了我们应该从孔子身上所学的东西:一、治学 孔子只是坐在家里学习,没打招生广告,却有很多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他的身边.是什么力量所感召?他的学问、人品及人生阅历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孔子从此不再孤单,有那么多的弟子和他一起学,其中不乏可视为朋友、知己者,一起切磋学问,教学相长,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即便是学富五车,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卖力求学,近50岁攻克天书《易》.所谓“教,然后知困”.学生不仅明白什么叫谦虚,而且立志与老师一样好学上进.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学”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没有渊博的学识,交给学生什么?如果教师拥有丰富的学养,哪怕没有孔子及弟子的“从游之乐”,也能存天地于心中,讲出学生喜欢、爱上的课来,让学生养成近乎天地的浩然之气.二、教学 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教学中倡导“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的教学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正确地认识学生,因材施教.孔子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1、诲人不倦:其本质内涵是教学双方的“心意”——诚意和正心.孔子认为对于颜渊式“听话”肯学悟性高的学生,应以最大的耐性去教,这样的师生互动,才能体验到教学的幸福.而于原壤式的“朽木”则不用雕琢,对他们的教育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由此可见,教师要把有限地教学精力,投放到有收益回报的学生身上,而别一味的付出.2、因材施教: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3、教学之恋:孔子对教学一往情深,“孔子式的爱情”是指对教学的无限爱恋,他痴恋着教学,教学也没有辜负他的痴恋.孔子所以成为圣人,是他终身对于教学的坚持,是一种信念的支撑.倘若有幸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饱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那是至高境界,做教师的终极命运.虽不能及,我心向往之.三、精神园地 身为教师,必须具有成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园地”,但不一定著书立传.孔子崇尚“述而不著”,《论语》是由弟子编纂而成,“半部论语治天下”,足已体现孔子辉煌的思想成就,值得后人不断研读.“人虽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借杨绛先生的话激励自己,执一柄铲,挖一条沟,引《论语》圣水,灌溉贫瘠的心灵之土,但愿我们的园子能长出一片绿茵.....
类似问题5: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最好是自己写的,初中3/4年级水平即可. 速度阿~~~~~~~~~~~~` 谢谢~~~~~~~~~~~~~~~~`[语文科目]
真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最简单的
最大的政治是信仰,兵力、粮食、信仰三项重要的事情
最快乐的方法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恒心与定力------心理的依据与底线
过犹不及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把握尺度
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过于密集,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与你的朋友关系过于密集,就离你们俩疏远程度就不远了,多少次磨合后找到最合适、最恰如其分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好朋友也有度,因为没有任何人能给他人一个未来.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处世之道首要任务就是把握好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为人处世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言谈举止要适度.
要少说多做,慎言,慎于言,这也是一个分寸.因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了许多抱怨;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多思、多想、多看、多见,落实到语言层面和行为层面就是要三思而后行,让自己的心少一点后悔.要多闻、多见、慎言、慎行,“言寡尤,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一个人如果说话时少了一些指责、抱怨,行为中少一些后悔的经验,成功也就在其中了.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懵懵懂懂,不胜其意,而今听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看了她对《论语》的解读,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于丹教授在这个时侯给我们解读《论语》,无疑是给我们这些在尘世忙碌奔波的人们送来的一碗碗心灵鸡汤.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养性.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越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看于丹讲论语更是偶然,看过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个美女教授讲得太有水平了.正好校长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于丹《论语》心得作为新年礼物,作为一校之长,赵校长太了解我们的需要了,拿到这本书,便顿时觉得爱不释手.
假期中,有闲暇时便捧起书来读,读后有一下几点体会:
一、于丹把《论语》变成了大家都能看得懂的书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知道它的大多数典故呢?我们都知道,中国台湾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注意古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意义,许多的小学生从小就读《论语》,而国内情况就不容乐观.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专科毕业,对于《论语》也是知只甚少,想学也无从学起.于是在我的心中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便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二,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体现永恒的真理.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三、“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重塑自己的人生观.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地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的摸棱两可.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能纠缠在其中,使自己不能自拔,常言道“知足者常乐”,知足的女人是最幸福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个最幸福的女人呢?
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教授的《百家讲坛》,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论语--处世之道》,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于丹教授讲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们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坏,是分时间的,什么时候做对,做不对,应该分为不同的场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做就不应该,换个时间做就对了.她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则面对一切.在伟大的宇宙空间,人生仅仅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浪.所以说人生有限,我们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我们人应该随时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骗自己的话,那还能相信谁了呢?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与领导、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一定是能帮上忙的一定帮.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现在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感触最深的还有于丹教授讲的《论语--君子之道》中的“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于丹教授解释说:君子心里面时刻装着法律法规,说话做事都合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而小人则无视这些,心里老是想着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实惠.
细细想来,颇耐人寻味.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遵纪守法,礼让谦和,虚怀若谷,与人为善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违法乱纪,横行霸道,不讲公德,鸡肠小肚,阴险奸诈的人应当是小人.在工作单位上,那些遵守纪律,遵守规章制度,团结同志,关心他人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无视纪律规章,自私自利的人应当是小人.
然而,纵观历史,横览当今,君子和小人是很难分清的.芸芸众生,攘攘生灵,模样都差不多,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所谓的君子细察其言行,偶尔也现“小人”之迹;所谓的小人观其言行,时常也有“君子”之举.这又应验了我们的“辩证法”,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都是相互转化,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
我认为《论语》中的所谓的“君子”和“小人”是一个纯概念化的名词,所说的君子是一个理想中的完人,是我们推崇的道德规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样,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努力摒弃的糟粕.
于丹教授的精辟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细细品味几遍,相信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