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备课-数学备课大师-语文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25-02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备课?

    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旋律.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各类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教师应创造性的备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能注入属于自己创新的火花,要从根本上改变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上到哪里算哪里”的不负责任的思想,或备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年复一年的抄旧教案本,没有一点创新的成分,抄现成的教案设计导致只能得其“形”,而不能悟其“神”,因此,我将自己几十年的备课经验,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势,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备好一节课的几点体会.

    一、走进学生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才能准确有有效地上好每节课,而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务必要对每一节课如何组织、如何引导加以仔细的考虑,在头脑中形成很深的印象,在课堂上真正给学生自主的机会,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还学生思维的空间,允许学生“犯错误”,因为学生的不同认识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资源.最后通过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老师的整理和点拨,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

    例如:小学一年级下下册数学《左右》章节.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一般要在7~9岁,才能逐渐形成以他人为标准辨别左右的能力.所以这部分学习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本课时的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和探索中观察、感知“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所以可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设计一些游戏逐步进行深化,让他们初步感知体会相对左右和同向左右的区别.比如设计两个同学面对面,老师发口令:拍拍自己的左(右)肩,拍拍对面同学的左(右)肩……学生按口令活动.也可以我面对学生举起右手,让学生说说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开始会条件反射地认为老师举的是左手,这时我不宜立即予以纠正,可以转过身去,让同学们看看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直观的游戏,让学生自主认识到左右会因为参照标准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二、钻研教材

    数学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就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第二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很不明确地写在教材中,是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写什么,后者是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例如小学一年级下册9+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从教材的表层看有几种不同的算法,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我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分析,提倡学习“凑十法”进行计算,进行深层次挖掘.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以“十”为单位进行计算的思想,也是为以后后续学习的需要.因为在人类认识的历史长河里,有两次的飞跃,从逐一计数到按群计数是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按群计数到以“十”为单位进行计数.

    另外,钻研教材还要钻研练习题,练习题是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并有助于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数学能力的培养.所以要首先把课本中习题都做一遍,以此分清哪些题是与新课相联系的基本题 ,哪些是加深理解的变式题,哪些又是综合题.另外,还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题目,以提高练习效果.

    二、活用教材

    知识无处不在,教学的阵地也可以无处不在.教学中,可以把教材中提供的静止的教学资料转变成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素材,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知识.让数学知识转化成实践知识,通过实践知识又进一步深化数学知识,相得益彰.让教材的内容情景化、动态化、生活化.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学习《左右》章节中当学生对“下楼梯时是靠左走还是靠右走”发生争议时,我在备课时就根据自己班学生正好在一楼,平时上下楼梯的机会不是很多的情况下,现场组织学生进行室外活动——爬楼梯.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我感到学生对“左右相对性”的理解程度比模拟教学、抽象教学更到位,并且进行这项活动并不是一件难事,从而起到了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当学生得出“上、下楼梯都是靠右走”的结论时,进一步渗透了安全教育,并且在此情况下我设计让学生想想在马路上应该怎么走.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拓宽教学思路,初步建立“大数学”观.

    三、写教学后记

    写教学后记可以将平时星星点点的启发和顿悟、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和典型问题记录下来,既要记成功之举,也要记“败笔之处”:既要记学生的见解,又要记教学过程中自己应千变万化法,更要记下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能为写教学论文提供题材,为教育教学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备课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只有不断地努力,力争备好每一节课,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小学数学的备课基本要求是

    小学数学备课要求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对小学教学常规的若干规定,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我校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小学数学备课要求.望全体数学老师认真贯彻执行!

    教学计划

    一、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知识与技能.2、数学思考.3、解决问题.4、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本册教材要采取的教学措施(参见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材的编写特点,再加上自己对每一个知识点要采取的教法.)

    三、教学本册教材要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四、课时安排(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具体到每一节课)

    全册备课

    一、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知识与技能.2、数学思考.3、解决问题.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材简析(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教学内容.2、教学重点、难点.3、知识结构.

    三、教学中要采取的教学措施.

    四、我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分析(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五、课时安排(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具体到每一单元就可以)

    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教学内容.2、教学重点、难点.3、知识结构.

    二、本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知识与技能.2、数学思考.3、解决问题.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本单元要采取的教学措施.

    四、课时安排(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具体到每一节课就可以)

    五、单元自测分析(主要从本单元测试的基本情况、教学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典型解剖、补救措施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六、补教补学教案(一定要写成教案.主要针对本单元测试中学生没有掌握牢固的及易错的知识来设计,巩固练习中的每一题都要有针对性、梯度性,确实做到该补教的补教、该补学的补学,使学生达到理解、明白、学会的目的.)

    课时备课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具和学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要灵活多样)

    2、探究新知(必要时要能体现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大胆创新等新课标精神)

    3、课堂演练(练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梯度性,一般要体现出基本题、变式题、开放题等练习题.)

    4、课堂作业(课本上的练习题或补充拓展或《补充习题》)

    5、课堂小结

    6、教后感(主要写本节课教法的成败、学法的成败,写出自己的教完本节课的感想.)

    类似问题2:小学数学如何备课

    多买参考书,记公式

    类似问题3:小学数学备课的格式[数学科目]

    备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备课的目的是为了上好课,因此上课时适用就行了.

    类似问题4: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备课质量

    1.认真钻研教材

    2.全面了解学生状况

    类似问题5:怎样找小学数学备课大师[政治科目]

    抱歉,我没有找过所谓的备课大师,所以不能帮你了,不好意思哦……再问问别人吧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