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正常比例我用Coreldraw软件设计了一
编辑: admin 2017-20-02
-
4
杜牧《江南春》流传千古,深受人们喜爱.大家对诗意的理解也比较一致.大多数认为这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从艺术形象欣赏的角度看这无疑是对的.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①——这样理解是合理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②——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
但是包括上面引文以及其他许多赏析文章都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诗理解为“南朝遗留下来的许多寺庙楼台掩映在烟雨迷蒙之中”,笔者认为不妥.笔者认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应该理解为:“南朝众多的寺庙楼台,现在还有多少掩映在烟雨迷蒙之中?”理由有三:
第一,杜牧《江南春》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唐武宗(841-846)灭佛期间或之后的唐宣宗大中时期,此时,江南不可能出现众多的寺院楼台.唐武宗时期的此次灭佛运动共拆毁大寺四千六百多所,小寺四万多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解放奴役十五万人,收回民田数千万顷.所以,那时江南能有那么多的寺院楼台显然不可能了.
第二,南方气候温暖潮湿,寺院楼台又大多为木结构,容易腐朽.南朝至杜牧之时已历经近四百年,南朝的寺院楼台还能大量良好保存,没有可能.何况又历经武宗的灭佛运动,要大量幸存更不可能.
第三,杜牧一直主张反佛.写于唐宣宗大中时期的《杭州新造南亭子记》揭露当时佛教危害之惨烈,盛赞唐武宗的灭佛之功.文中就用南朝粱的开国君主笃信佛教所付出的“国灭饿死”惨重代价揭露佛教卖罪买福之说祸国殃民的罪恶.杜牧盛赞武宗此次行动功绩为“仁圣天子之神功”.对灭佛的胜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还可以这样理解这首千古名诗的.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广袤的大地上,莺歌燕舞,花红柳绿,一个个傍水的乡村、一座座环山的山乡迎风飘扬着招徕客人的酒旗.诗人以广阔的视野、鲜明的色彩、悦耳的声音生动描绘出了江南大地美好春天景象,给人强烈的视听感受,而且抓住“水村”“山郭”“酒旗”等具有丰富意义的景物典型描绘了灭佛后百姓生活的美好景象.整个画面开阔明丽,洋溢着诗人喜悦欢畅的心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面对江南天人如此和谐的美景,看见烟雨中隐隐露出的几处楼台,不禁感慨:佛教盛行的南朝,寺院数不胜数,现在,还有多少掩映在烟雨迷蒙之中?画面迷离深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画面形成对比.如果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前景,那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背景.前景明丽,背景迷离,相应成趣,既拓宽了画面的空间,又增加了画面历史感;既有对江南美景的热爱,又有对南朝盛行佛教的讽刺、灭佛成果的喜悦.全诗把议论抒情溶合在写景中,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艺术享受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江南春——杜牧赏析阿不要太长100——200字左右[语文科目]
看看我的,如果你觉得长的话,要最后一段就可以了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1...
类似问题2:杜牧是怎么些出江南春的[语文科目]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1)山郭:山城.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
[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类似问题3:杜牧江南春的背景[语文科目]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表达了作者的情绪很中性,既无明显的憎 ,也无明显的恶.仅仅是在单纯的写景、咏春.
类似问题4:杜牧 江南春的背景主要的,字少一点.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
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类似问题5:英语翻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要这首诗的翻译.[语文科目]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1)山郭:山城.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
[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