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知道如何接生与减低死亡率用英语怎么说?and
编辑: admin 2017-12-03
-
4
Lin Qiaozhi knows how to deliver a baby and reduce mortality rate.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林巧稚英文简介 分3段 词数在120左右分3段 词数在120左右[英语科目]
Chinese name:Lin Qiaozhi Other name:Li onamot Sex:Female Livesdied the year:1,901 - 1983.nationalities:China Province:FujianBiography synopsis Biography synopsis In 1911,was admitted theGulangyu higher female normal school.In 1921,was admitted theBeijing bei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In 1929 graduated,obtainsBeijing bei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medical department bachelors andthe America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medicine doctorate...
Lin Qiaozhi (Chinese:林巧稚;1901–1983) was a Chinese physician.She was born in Gulangyu on December 23,1901.In 1914,Lin became a Christian.In 1920,she graduated from Xiamen Women's Teacher-training School.In 1929,she became the first female resident physician at Union Hospital's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In 1939,Lin went to the Chicago to study physic.In 1948,she returned to Union Hospital and worked there till her death.She did many researches in the fileds of fetal breathing,female pelvic diseases,gynecologic oncology and neonatal hemolytic disorders.
类似问题2:林巧稚简介英文字数最好少点[英语科目]
Chinese name:Lin Qiaozhi Other name:Li onamot Sex:Female Livesdied the year:1,901 - 1983.nationalities:China Province:FujianBiography synopsis Biography synopsis In 1911,was admitted theGulangyu higher female normal school.In 1921,was admitted theBeijing bei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In 1929 graduated,obtainsBeijing bei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medical department bachelors andthe America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medicine doctorate...
类似问题3:林巧稚的事
rtydfgjj
类似问题4:林巧稚她放弃了什么?
林巧稚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厦门鼓浪屿基督教徒家庭.父林良英是新加坡一 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 转贴于 学生大读书站 林巧稚5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了.懂事后,她从大姐和嫂子的口中得知母亲是因为子宫大出血而死,便萌生了长大后当医生的愿望. 1927年7月,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了.父亲问:毕业后打算做些什么? 林巧稚说:我要考协和医科大学.我想学医. "协和?"父亲怔了一下,面有难色. 协和医学院当时是医学界名望最高的医科大学,八年才能毕业,每年的费用是四百五十个大银元.要负担这么昂贵的学费,对于林巧稚的家庭来说是难以想像的. 继母对林巧稚说:"三姑娘,你现在已经是20出头的人了,再上八年学,还嫁给谁呀?" "那我就不嫁,一辈子也不嫁!"林巧稚很坚决地说. 林巧稚无意说出的一句话被她自己印证了. 1921年夏,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一个女友突然晕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病人.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录取她入学.从此,林巧稚走上了从医的道路,并为医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1929年,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 当时这个英美教会所办的医院的聘约上有一条规定是:在聘期间不能结婚、生孩子.林巧稚便毅然决然与协和医院签下了一年又一年的合约. 其实林巧稚并不是独身主义者.她性格开朗,热情好动,对生活充满了浪漫的向往.她还热爱音乐和文学,崇拜莎士比亚.但是对事业的狂热,使她放弃了很多很多.林巧稚曾说过:"健康应从婴儿抓起,我一辈子没有结婚,为什么呢?因为结婚就要准备做母亲,就要拿出时间照顾好孩子.为了事业我决定了不结婚." 在协和医院里,林巧稚是最忙碌的一个人,她的桌案上老是堆着一大摞病历.当年,院内的其他外国大夫望着排着长队的病人,常常以时间差不多了为借口溜掉,而她总是认为病人挂上一个号很不容易,常常为把所有的病人都看了而耽误吃饭,有时甚至干脆让护士带一块烤白薯就打发了一顿饭.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被关闭了.她失去了稳定的工作,但对事业的执着热情使她在日寇铁蹄下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病人. 有一次,北京骑河楼附近的一个妇女难产,由于家庭困难请不起医生出诊,绝望之中的产妇家属在万般无奈中试请了林巧稚.林巧稚马上摸黑来到这个产妇家中,检查发现产妇的羊水已经破胎而出,子宫收缩无力,孩子被卡住.林巧稚立刻采取抢救措施,终于保住了母子的生命.家里感激万分,忙着烧火做饭感谢林大夫.可林巧稚伸手从桌上抓起一块冰凉的白薯,一直守候到天亮. 临走时,这家人问林大夫出诊的费用.林巧稚不但没有收一分钱,还把身上的钱掏出来,让产妇的家属给产妇买营养品. 新中国成立后,林巧稚回到了协和医院.一天,她的门诊室里来了一位衣着十分朴素的病人,要做妇产科的例行检查.林巧稚一边检查,一边问:"以前生过小孩吗?" 那位妇女告诉她,1927年的时候生过一个男孩,有九磅重,可由于条件太坏了,孩子生下不久就生病死去.林巧稚问:"后来为什么隔了这么长的时间,不再要孩子呢?"那位妇女说,后来的环境更恶劣了,行军、打仗,身体又落下了病根.林巧稚为眼前这位妇女放弃做母亲的权利深为感动.后来林巧稚才知道这位妇女就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邓颖超的牺牲精神和平易近人的作风给林巧稚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使她感受到母亲的深刻内涵. 一天,一个孕妇就诊时告诉林巧稚,她以前生过几胎都没活,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林巧稚理解这个母亲的心情,精心照料着产妇,并使她顺利地生下一个漂亮的男孩.可是婴儿生下来发烧不止,哇哇直哭.她便仔细给婴儿轻轻地按摩脑门,那小孩握住了林巧稚的手后慢慢睡着了.林巧稚怕惊醒睡着的婴儿,不忍心把手指抽出来,在孩子身旁蹲了几个小时.护士来叫她去吃晚饭,她也一动不动.她说:"我一动会把孩子惊醒.只要他能睡好,就有活的希望." 转贴于 学生大读书站 有一个外地的年轻妇女因子宫颈口发生病变,被诊断为癌,便来到协和医院求医.当时医院准备对她做子宫切除手术.但当林巧稚听说这个妇女怀的是头一胎时,心软了,便决定暂不切除子宫.她让孕妇每个星期来检查一次.几个月后,这位孕妇生下一个胖胖的女孩,而以前子宫的"病变"也奇迹般地消失了.为了纪念林大夫,母亲给孩子取名"念林". 林巧稚救过不知多少妇女和婴儿的命,在她保存的接生记录中,有各种与林巧稚息息相关的名字:仰林、敬林、思林,不一而足.许多孩子成大后都给她写信,叫她"林妈妈". 上世纪50年代后,林巧稚除了看病接生之外,还忙于提倡计划生育、酝酿筹建我国第一个妇产科学的研究机构等工作,成为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和千千万万母亲、儿童的代表.她搜集了协和医院里妇科疾病的各种历史资料和畸形胎儿的有关资料进行苦心钻研,从而攻克了许多妇科疑难病症、不治之症,并发表过许多在世界上都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她曾摘除了农村老大娘腹内几十斤重的大血瘤,找到了治疗绒毛膜上皮癌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救活了世界上第一例溶血症婴儿,其许多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医学上的空白. 她从未休息过一个星期天.即使大年初一,她都要照例来医院看看,询视产妇和病人. 随着年事渐高;一些病也找到她的身上.她走到楼上的注射室打一针,花上十来分钟的时间,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1978年冬天,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访问欧洲四国,林巧稚出任副团长.在伦敦繁忙的外事活动中,因过度劳累病倒了. 她生病以后,一只手已经不能动了,她还坐着轮椅到诊室,为一个有影响的外宾病人看病.虽然她的手已经不能做盆腔检查了,可是她还十分仔细地询问病情,并且用她剩下的一只好手,在她的助手帮助之下进行检查. 在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她约请同行一起起草关于成立"全国妇产科学研究中心"的提案. 1982年春天,被称为中国医学圣母的林巧稚病情突然恶化,一年后离开了她深爱的土地和人民. 林巧稚说,她一生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她从这些哭声中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自豪,也体会到了母亲的快乐. 是的,林巧稚不愧于"中国医学圣母"的称号.一位作家这样评价她:她自己虽然没有做过母亲,却无愧是我们可爱的第二代、第三代的母亲--一位在精神上十分富足的母亲.\x0d回答时间:2011-10-23 23:40:07
类似问题5:林巧稚是什么人?
伟大的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1901—1983)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自幼跟随从事教学和英文翻译的父亲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颈癌病故,父亲因过度思念母亲,又无力承受繁杂的家务,也病倒了.靠父亲一人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断绝了经济来源.好在长兄明白事理,为了生计和能让妹妹上学,自己离开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的大学,回鼓浪屿求谋生之路.林巧稚是在父亲哺育,兄长的疼爱下成长的.家境困难使她比同龄孩子晚上两年小学,她又比同龄孩子成熟得早,更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艰苦顽强、倔强善良的性格.自己知道用功学习,放学帮助家里干活.她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上女学”(即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厦门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门户之地.她在校期间,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于1914年随全班同学集体加入基督教.虔诚的信仰促使她强烈寻求一个排除私欲、纯洁无瑕的世界.1921年夏秋,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林巧稚被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3年就获得了学校派往英国学习的机会.1939年又受派去美国进修,1940年美国聘请她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从美国回国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1942年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了林巧稚诊疗所.把诊疗所门诊的挂号费由5角降至3角,为此一度遭到同行的非议,他们纷纷把各种疑难病症推到林巧稚诊疗所来.而她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反而动员一般普通常见病患者到就近诊疗所去治疗.当时的北平,没有一个像样的妇产科系,社会上层人物的妻儿少女、外国驻华机构的夫人小姐,有病都求治于林巧稚.林氏诊疗所开业不久,钟惠澜受聘于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现在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任医务长,林巧稚在他的动员下,担任了该院妇产科主任.同时又招来了她的学生田雪萍、葛秦生、王文彬、刘炽明等,由田雪萍协助林巧稚为该院设计了妇产科病房楼.1946年又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一个医学院,一个医院,一个诊所,她轮番出诊.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使林巧稚“活菩萨”的声誉由东城传到西城,传遍北京,家喻户晓.林巧稚诊疗所,开业不足6个年头,就存有病案8887份.
为了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她和钟惠澜等人把在北大医学院兼职的收入捐献出来作来教学基金,以培育更多的医学生.林巧稚还支持钟惠澜在中和医院创办了当时北平没有的血液病科、泌尿科.泌尿科专家吴阶平、外科专家曾宪九、放射科专家胡懋华等都从那里得到了培养和锻炼.1946年热带病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成立了由李宗恩、李克鸿、胡正详、聂毓禅等四人代表中国一方参加的董事会,他请回了钟惠澜、谢少文、谢志光、张孝骞等一批医学专家,胡正详两次亲自出面邀林巧稚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1951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军队接管协和医学院,林巧稚继续在协和医院工作直至去世.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器疾病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对切除56斤7两巨瘤成功,80年代潜心编纂《妇科肿瘤》.
为了纪念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90年颁发了林巧稚纪念邮票和首日封.厦门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屿区政府于1984年在鼓浪屿黄金地段建造了取名“毓圜”的林巧稚纪念馆.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在1985年、1989年、1992年分别出版了共达60余万字纪实文学《林巧稚传》.
1959年她由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首届当选的唯一女学部委员;又曾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妇产科杂志社总编辑,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她1953年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1972年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1974年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出席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瑞士、法国.1978年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在英国患病返回.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被送进医院,1983年4月逝世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