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的依据是什么?=V=-建设生态文明-政治
编辑: admin 2017-12-03
-
4
生态意味着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事实依据:
我国资源总体丰富但人均短缺,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平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理论依据:
1资源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命脉,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2.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社会公德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是什么[生物科目]
倡导生态文明 发展绿色科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也是一种按生态系统规律引导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观,要贯彻好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教育,使全体公民以生态价值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其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铸造绿色科技体系,实现科技的生态价值取向;再次,要把绿色科技引入经济,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绿色科技,是引导生态意识进入生产系统,从而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两难问题的桥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要发展绿色科技,就要正确认识理解绿色科技,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第一,绿色科技要求各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科学技术活动均要符合生态化的方向.生态价值观是从事科技工作的基本观念,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要在科研活动中恪守这一信念.也就是说,在发展农业、牧业、冶金、建筑、化工、交通、制造等行业的科学技术时,既要看到其经济价值,又要看到其生态效果,竭力排除有经济价值却无生态学意义的科技成果在各行业中的滥用.第二,绿色科技是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是有益于保护和合理应用生态资源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即危害生态环境的因素已经存在,发展这类科技的目的是抑制和减少其危害,如治沙技术、防治病虫害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医疗技术等;二是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技术,如稀有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研制开发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等.第三,生物科技已成为绿色科技的主体.主要有生物高科技,如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为基础的医学、制药、农业等高科技;传统生物科技,如围绕农、林、牧及其产品的育种、种植、保护、提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生物科技作为绿色科技的主体,已成为21世纪科技的重点学科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以生物高科技为基础的农业、环保、材料、能源和制药业等领域也受到我国学术界许多学者的关注.由此可见,发展绿色科技,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科技经济社会规律作用使然.
类似问题2: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政治科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作出具体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类似问题3: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大自然 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 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 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 “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 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 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借自然资源.
其次,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目前我国面临的日 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 中的一员.
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 类自己,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第三,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我们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 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 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一些人更一针见血的指
出:环境完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 于,经济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影响一时的,而生态危机 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最终将 会导致人类与自然难以为继.
第四,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 是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
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 证.而日前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 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 生态方面,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在环境方面,随着我 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废”问题十分突出.现实向人们 提出:是该转变“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为“资源有限,环境有价”的观念的时候了;是该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来换取经济暂时繁荣的不文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 的时候了.
类似问题4: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思想上
,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政策上
,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在措施上
,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在行动上
,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二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针对现阶段的环境污染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不断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活动.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六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类似问题5:生态文明建设是什么?
就是搞好环境吧,达到动物,植物和人类共存的一种和谐建设,作为人类不要乱扔垃圾,不要污染环境,不要恶意扑杀动物,爱护环境,动物,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