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多维时间我只是好奇随便问问.人们说三维空间+.
编辑: admin 2017-09-03
-
4
多维时间
§2.3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在局部上表现为平衡态,整个系统好像由许许多多这样的局部拼缀而成.
远离平衡时出现的新的状态,可以具有一种令人惊异的有序程度,此时无数个分子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行为达到协调一致,普里高津把这称为“耗散结构”,因为它们发生在系统和外界之间有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同时伴有系统的熵产生(耗散).这些导致耗散结构生成的复杂而相互依赖的过程,共同的名称叫做“自组织”.
非平衡自组织理论是一个学科群,包括许多门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等.
“化学钟”是自组织的一个实验例子,这是一种特别的化学反应,里面的颜色很有规则地变来变去,也会显出美丽的漩涡结构.为了保持花纹,化学反应必需不断地得到补充,它的组织也很特别,是连锁在一起的一串化学反应,牵涉到反馈,其中一个反应的产品又参加同一个反应,甚至做它自己的催化剂.化学钟里成千上万的分子好象都精确地知道彼此在做什么,它们好象能彼此“交换信息”.
能量的运动,宇宙万物的运动,就是不平衡的表现,完全平衡的宇宙,将会凝结.对生物来说,变化完结的平衡态就是死亡.热力学提供了一套自然语言,用它可以描述生物学的过程,只有远离平衡的过程,变化才能发生.
就象化学界有化学钟一样,生物界也有生物钟,这些钟的节奏,虽然彼此悬殊,然而对生命都是少不了的.要了解这些过程,我们可以运用贝鲁索夫——扎索廷斯基(BZ)反应里时钟式振荡时所用的办法.
在BZ反应中,自组织表现为化学活动的旋转螺旋,其中成千上万的分子齐步组成时间和空间的宏观结构.在生物界中,相应的组织过程则是个别细胞聚成多细胞有机体.自组织也包含如昆虫总数的涨落、人体心脏的跳动之类的有序现象.的确,整个的体都可以看为一个在时间空间自我组织的复杂单元.
“自复制”这性质是生命的主要特征之一,只要核酸和蛋白组成的分子集体受着非平衡的约束,各式各样的耗散式结构原则上便会出现:空间的结构,时间上的结构,时空中的结构,乃至混沌行为,都会出现.
在化学反应或输运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达到平衡,反应停止.
BZ反应证明物质在远离平衡时有新的属性,亿万个分子同时变蓝,然后又同时变红,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这需要出现长程关联,而在平衡态时则没有这种关联.在近平衡态,与熵产生相联系的耗散具有最小值,而在远离平衡态时正相反,新的过程开始,熵产生增加.
每一个分子钟会以自己稳定的速率运转,因为每一个分子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
原子钟的运动速率更加精确,而生物体是由众多分子聚合而成,众多的分子的相互协同和干扰,使生物钟的精度不是很高,且可调.
由此推断,必然还有粒子钟、引力子钟、奇子钟,与上述的分子钟、原子钟、生物钟一样各自都有自身的时间维度.
人们日常的时间观念和使用的时钟,是建立在地球自转和公转基础上的,是一种太阳系钟和地球钟.
宏观宇宙的一维时间,是指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的一维时间,是宏观的宇宙钟.宇宙时间维形成宇宙的宏观空间尺度.
每一种能量包(如粒子、引力子、奇子)的运行速度都不相同,分别产生不同的时间维,即每一种粒子(包括不稳定粒子)、引力子、反引力子、正奇子、反奇子、原子、分子、生物都产生一种独立的时间维,即时间编码,这些时间维与三维空间交织、卷缩在一起,产生多维的宇宙.
三维空间加上一维的宏观宇宙时间,再加上引力子、反引力子、光子、Z°、π°介子、正奇子、反奇子各自的时间维,一共是11维,电磁波(即光子)是第五个时间维上的波动,有些理论能在多维时空中自洽,是有道理的.
§2.4 非定域性的隐变量
按照传统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它给出的只是统计性的预言.也即是说,它是一种统计性的理论.那么,很自然产生这样的问题:这种统计性是有根本意义而不可再分析的呢,还是由更深一层的、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遵循着某种直接的因果性规律的“隐蔽对象”的“隐蔽运动”的统计结果呢?在物理学家面前,已经摆着统计物理学的例子.在那里,物质系统的宏观性质是由对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的运动进行统计平均的结果,而那些微观粒子则是服从牛顿力学的轨道式运动规律的.那么,传统量子力学里的那种非决定性,是否也建筑在更深一层的、服从个别运动的决定性规律的“隐变量”之上呢?
隐变量理论不是量子力学所特有的.物理学史上任何一种理论在还没有成熟的时候,都会有人引入这样或那样的隐变量,以期望理论得以完善.量子力学的几率特征从一开始就暗示,可能在其背后存在某种隐变量.
传统量子理论的非因果性、概率、不确定、非决定论性质,正是人们对比粒子更低一级的量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的不了解,它说明了人们对更深物质层次的无知和无能.显微镜下尘埃看上去飘忽不定、非因果性的布朗运动就是这样情况;我们知道,尘埃被更小的、看不见的、按照牛顿定律决定性地运动着的周围的分子所冲击,但我们不能够跟踪这些分子.这里的尘埃与分子,正是粒子与引力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放大版.笔者发现的正是比“粒子”这级量子水平更低的、非定域性的“隐变量”.这是一种非定域性的隐变量理论,定域性与非定域性是对立的统一,只是各级量子运行中的不同态,各有不同适用范围.
之所以出现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论,只是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对自然环境中的众多隐变量频繁相互作用的无能为力,如气象学中出现的众多混沌、非线性现象.对于宏观的地球生态系统而言,流体(空气、水)中的分子就是“隐变量”,因此目前人们还无法控制气候,但随着人类的科学认知水平的提高,控制气候终将实现.对于微观的“原子、粒子”而言,比它们小得多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就成为“隐变量”.
在原子中的电子之间频繁进行着瞬间交流,那就是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以反引力子与引力子为载体.在重原子中,每层电子占有各自轨道,各自以光速运行的电子正是用超光速的反引力子、引力子进行瞬间交流,产生库仑斥力,没有反引力子、引力子的超光速相互作用,原子中的电子早已相互碰撞飞离原子,原子就不可能存在.在“EPR”与“贝尔不等式”实验中,两个光子从发射天线分离后,在光子引力场、反引力场的作用范围内即实现瞬间交流,既使是两个相距甚远不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光子之间,由于同时受到真空中无所不在的以超光速运行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干扰,两个光子受到引力子、反引力子撞击的几率相近,出现了类似的超距作用,就象在水流中的两个相距甚远的塑胶球,塑胶球相当于光子,水分子相当于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宇宙真空就象一碗充满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汤,因此两个相距甚远的光子的状态,继续以某种方式纠结在一起,因为它们同时受到真空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干扰.笔者正是在更基础的水平上(即比粒子更深一个层次上)引入爱因斯坦的“超距作用”所精确类比的内在的非定域效应.
§2.5 幻象与实在
我们通过实验仪器得到的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正是电子以光速运行所形成的幻象,与电视的电子显像管的原理相似,电视的图像与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都是幻象.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只是我们确定的氢原子无穷多种态中的一种,我们看到的世间万物都是无数个原子幻象的集成,当然这种原子级的幻象是我们的肉眼无法分辨的,我们感觉到的只是有形有质感的物质,并称之为“客观实在”.
原子中的电子每秒绕行10万亿圈,每10—9秒内原子中的电子都处于新的位置,通过反射实验仪器的光子形成新的幻象.可以将氢原子与电视的电子显像管作类比,当我们闭上眼睛,就不能确定电视图像处于何种态,当我们观察电视显像屏,才能确定电视图像的某一种态.也可以将氢原子与电风扇相类比,当我们闭上眼睛,就不能确定转动中的电风扇处于何种态,当我们观察电风扇,才能确定它在转动中所形成幻象的态.
幻象构成实在,实在即是幻象.
我们在观察氢原子之前,无法确定电子光速运行所形成的电子云的形态,而且观察到的电子云图像,已经是电子受到实验仪器发射的光子干扰后形成的图像,已不是它原来的
态.我们将对氢原子的理解扩大到手中的笔,箱中的猫,天上的月亮,它们只不过是由众多原子组合成的巨系统,但就其微观的量子运行态的原理都是相同的.
任何由原子构成的物体,都时刻显现极多的态(原则上是无穷多的“态”)但这种态表现在粒子尺度上,肉眼无法分辨.被关在密封箱内还活着的“薛定谔猫”,虽然时刻显现极多的“活猫”态,但却没有“死猫”态,因为“活猫”与“死猫”中原子、分子的组列已有不同,我们的观察,只能确定极多的“活猫态”中的一种.反之,箱内已死亡的“薛定谔猫”虽然有极多的“死猫”态,但却没有“活猫”态.
月亮在被观测前实际上并不存在于我们所知的状态中,事实上月亮可能处在极多种状态中的任何一个,因为宇宙万物都是能量运行所形成的幻象,在每一秒钟,月亮中的粒子、引力子、反引力子、正奇子、反奇子都处于一种独特的状态,即极多的月亮幻象的态,当我们盯着月亮看,才能确定月亮的某一态,而且我们看到的只是月亮幻象反射的光子.实际上我们每一秒钟看到的月亮都是不同的,只不过这种变化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眼睛所能分辨的范围,即在粒子尺度上的变化.当我们没有观测月亮,就不能确定月亮所处的状态.
与月亮一样,宇宙也具有无穷多的态,而并不是过去有人认为的有无穷多个宇宙,一次宇宙大爆炸不可能生成无穷多个平行的宇宙,宇宙只有也只能是一个,但它在时刻显现出无穷多种幻象.
自然界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表现为能量的有序运动,但在各级量子有序运动构成物质的幻象中却时刻显现无穷多的态,我们通过观察才能确定其中一态.实在与幻象,正如粒子与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客观实在与物质幻象都是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相互作用的体现,这也就协调了传统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的矛盾.
宏观物质由微观物质组成,微观物质是有“波粒二象性”,其中的“波”态即是“幻象”.粒子的“粒”态是由反引力子、引力子的波动运行产生的,引力子的“粒”态又是正奇子、反奇子的波动运行产生的.因此,宇宙万物的“粒”态、“物质”态都是幻象,都是能量波动运行产生的.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正是“幻象与实在”的生动写照,宇宙万物既是实在又是幻象.光子、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既是粒子又是波,所有粒子又是引力子与反引力子以超光速运行构成的幻象,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又是正、反奇子以超超光速运行所构成的幻象,量子的波动运行构成物质幻象,构成客观实在.
§2.6 协调量子力学与牛顿、爱因斯坦自然哲学体系的矛盾
哥本哈根学派在量子力学诠释上所持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与牛顿、爱因斯坦自然哲学体系是对立的,笔者认为,哥本哈根学派揭示的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微观量子的本质,而牛顿、爱因斯坦的自然哲学体系则是对由极多量子聚合成的宏观巨系统的近似、粗线条的描述,两者的适用度不同,由于过去自然科学不发达,传统物理学在处理宏观物质系统时将微观量子的涨落忽略不计,仅取宏观的近似值.同时,笔者提出的多维时空观和时空混沌,协调了上述两大阵营在时空观上的矛盾,笔者发现了以超光速运行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这两种非定域性的隐变量,解释了量子力学波函数出现几率的本质,协调了两大阵营关于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非因果性和因果性,非决定论和决定论的矛盾,两者的观点都有正确的成分,只是各级量子在微观与宏观环境中运行的不同态,是对立的统一.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理论基础是否相容的焦点是爱因斯坦在“EPR争议”中所提出的.笔者认为,“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是同一事物的三个面,物质、能量、信息可以超光速运行,但在自然环境中,光速是粒子级物质的速度极限.
在人类思想史上,往往出现“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趋势,这源于各种思想是由不同的人或学派创立的,在争论中夹杂着学派兴衰之争,名望、私利之争,甚至背后可能有各种政治势力、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当某个政治势力倒台,其支持的学派思想就往往列为异端邪说,与其有关的一切都一律打倒,新掌权的政治势力所支持的学派思想,就成为主流,并盛极一时,这是使人类社会陷入无尽纷争的根源.而宇宙万物的本质是和谐、对称、平衡、有序的,是互补相协的,是在对立中形成统一;如历史上人们对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的争论,这种学派之争,阻碍人类科学发展的进程,实际上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正如笔者提出的宇宙万物的运行既有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又有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两者是对立的统一,是互补的.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确定与不确定,有序与混沌,线性与非线性、因果性与非因果性,都是引力与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不同时空环境中相互作用的不同态的体现,是宇宙各级量子相互作用中显现出的不同态,两者是对立的统一,遵循“从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变化规律,微观物质能量的线性、有序、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运动形成中等物质能量系统的非线性、混沌、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运动,进而形成宏观物质能量系统的线性、有序、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运动.表现为宏观上全局上的确定性、线性、因果性、决定性,微观上局部上的不确定、非线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
局部的微观的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并不影响宏观物质能量系统运行的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如太阳内部微观量子运行的不确定性,不能改变太阳整体运行的确定性——太阳必将成为红巨星,进而演变成白矮星;如宏观的银河系可见物质必将被银心黑洞逐渐吞噬;这源于宇宙万物处于非常复杂的四力竞争与协同之中,宇宙环境中各级量子之间相互干扰非常频繁,造成在微观量子层次的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且在能量差异不大的物质中这种相互干扰特别容易实现,如空气中的灰尘在分子的干扰下显现出的不确定,而这些微观量子对太阳、银河系这些巨能量系统的干扰就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如太阳、银河系、宇宙这些巨能量系统的运行是确定的、因果的、决定论的.
众多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的能量干扰相互干扰,形成新的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然后由这些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的能量系统相互干扰,形成宏观上的有序和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也就是四力从平衡到不平衡,从有序到混沌,再从不平衡到平衡,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变过程.
自组织理论指出,稍微复杂一些的系统,由于大量的随机因素和不同的涨落形式,它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在临界点处系统的解是非决定论解,然后在到达临界点之前,又是动力学的决定论的解.动力学和随机性,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总是相伴相随、相互联系地出现.
大自然是和谐的、对称的、平衡的,是两种能量(正奇力与反奇力,或者引力与反引力)相互竞争协同的对立统一体.既对立,又同一,它们在统一体内,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转化,是对立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立面通过相摩、相感、相薄、相销,于是万物化生.
由简单性、可还原性的微观物质能量的频繁相互作用,形成宏观物质能量系统的复杂性与整体性.整体论研究的“复杂系统”,具有多子系统、多种类和多层次的特点,如人体系统、生态系统、星系系统,这些系统通常与周围环境有着复杂的、开放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此类复杂系统的内部的相互作用虽然极其复杂,但从本质上讲,都只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竞争与协同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因为在粒子、引力子层面只有这四种相互作用,这是还原论方法.物质、能量、信息只是同一事物——“量子”的三个面,量子即是能量,由量子(如粒子)构成物质,量子的不同组合使物质包含不同信息.
属于复杂系统的人脑系统、社会系统是宇宙程序与人脑程序、社会程序相互作用的产物(人脑程序与社会程序在第四章有论述).
笔者在探索中采用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笔者的溯源方法属于“还原论”,而提出的“宇宙程序”却属于“整体论”.其实“还原论”和“整体论”都是科学探索工作中的有力方法,两者各有侧重,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才是最有效的.
宏观事物从整体上讲,四力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如果不用还原方法找到它们共同的根源,就不可能解析宏观事物的奥秘,而且整体不是局部的简单叠加,因为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时刻进行着极其复杂的能量、物质、信息交换,即各种引力场与反引力场之间存在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在从事科学探索工作时,既要有一种“整体观”,又要有一种“还原观”,而且还原的方法是绝对必要的,不然光用整体论方法,就永远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科学探索就不能向深层次发展.所以“还原论”和“整体论”是对立的和谐统一,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对立统一.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时间多维存在,什么概念?如题举个例子,比如什么千年前与现在……什么的……[语文科目]
你的问题倒是让我想到了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也给你贴上吧,看看能不能用上.
论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时间主题
作者:蒋洪新 来源: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2006-1-21 11:17:10 发布人:rtmart
艾略特在《兰贝思会后的随想》一文结尾指出: 世界正在进行试验形成一个文明的但非基督的思想,这种实验将会失败;但是我们必须要耐心等待它的崩溃,同时要赎回时间:这样信念可以在我们面前的黑暗时代保存下来,重新恢复和重建文明,拯救世界免于自杀.(注:T. S. Eliot, Selected Essays (London, 1951),p. 387.)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艾略特对时间赎回意义的关注.同样,在他后期诗歌代表作《四个四重奏》中,时间与永恒之间关系的探讨成为其主题.海伦·加德纳说:“这4首诗基本上是一首诗, 每首诗的中心发现是同样的.”(注:Helen Gardner,The Art of T.S.Elivt (New York, 1959). P. 158.)这4首诗在内容上相互辉映,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共同指向人在时间中如何获得救赎的意义.本文根据这首诗的先后顺序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结合艾略特的文论与其它作品,从以下4 个方面对《四个四重奏》的时间主题进行探讨. 一、时间与永恒的问题提出 《四个四重奏》的开篇之作——《梦毁的诺顿》是从思考时间永恒的现在这一问题开始的: 时间的现在与时间的过去/两者也许存在于时间的未来之中,/而时间的未来却包含于时间的过去./如果一切时间永远是现在/一切时间都无法赎回.(注:本文中有关《四个四重奏》的译诗基本上选自张子清的译文,个别地方有些改动.见《T. S. 艾略特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 根据传统的客观时间观念,时间表现为一种“顺序”,我们可以按时间运动的先后次序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然而,这种时间观念对人的本身存在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哲学家们对时间的思考转向了形而上学.奥古斯丁曾经说过:“时间存在于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时间不是“什么”,而只是“思想的伸展”.即然时间不是自在之流,那么也就不曾存在自在地流失了的过去,同样也不存在自在地到来的将来,因此,奥古斯丁否认有纯粹的过去和将来的存在,那么时间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环节也就是不确切的;在他看来,我们至多只能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而这些又都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那么,它们又如何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中呢?奥古斯丁的回答是富有“现代”意味的:“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注: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81),第247页.)在这里, 我们可以领会到奥古斯丁所理解的时间至少有两个根本特征:时间存在于人的心灵中,是心灵或思想的伸展;过去将来统一于现在,通过现在而存在.如上所言,在艾略特的诗行中,我们隐约地看到与奥古斯丁的时间观极为相似的意蕴.如果时间之流没有中断,所有的时间是永恒的现在,那也就谈不上赎回.艾略特在此开宗明义地强调时间的同一性和在时间任何点上的现在性,这是针对上帝而言的,时间对上帝而言永远是现在,永远是永恒.永远的现在自然不用赎回.诗人在这一段诗的后面说得更为明确:“时间的过去和时间的将来/可能发生过的和已经发生的/指向一个目的,始终旨在现在.”这里更进一步肯定了时间的意义:时间的价值和目的就在于指向永恒的现在,即回到永恒的上帝中去.这种时间观显然是基督教的时间观.基督教的时间是线形的,矢量性的,它不可避免地指向独特而确定的终极,这种指向终极运动的时间即回到永恒的现在、在《四个四重奏》中,时间的探索终极就是朝着永恒的方向运动,除此之外的东西就是空虚和无意义.然而,艾略特所说的朝着永恒的时间方向,并不是简单的直线运动,而是立足于现在,朝着永恒的目标努力,所谓立足于现在,那就是为了拯救处于时间之内的人类,朝着时间之外的永恒迈进. 艾略特永恒的现在的观点通过“旋转世界的静点”这个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旋转世界的静点”的概念极为抽象模糊,它与印度宗教中的“梵”与“涅”的意义有些相近之处.艾略特提出“旋转世界的静点”的观点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也具有独特的意义. “旋转世界的静点”的意义模糊性体现在这一系列的“既非此又非彼”否定结构中: 在旋转的世界的静点.既无众生也无非众生;/既无来也无去;在静点上,那里是舞蹈,/不停止也不移动.别称它是固定,/过去和将来在这里相聚.既非从哪里来,/也非朝哪里去的运动,/既不上升也不下降.除了这一点,这个静点,/只有这种舞蹈,别无其它的舞蹈./我只能说,我们到过那里,说不上是什么地方./也说不上时间多长,因为那将把它放在时间里计算. 在艾略特看来,旋转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它的运动象征着两个方面:一方面象征着尘世物质生活的世界,另一方面象征着精神世界.静点的意义实际上是处于这些对立面的交叉点上,是各种对立矛盾的平衡张力,是静与动的中介点,在这里可以说是物质世界通向精神世界的交叉点,它代表着和谐.在时间上,它是过去与将来的相聚点,正如诗中所说:过去和将来在这里相聚.既非从哪里来,/也非朝哪里去的运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旋转世界的静点可以说是时间永恒的现在的具体体现形式,是上帝精神的显现,它与诗的后面所提出时间“有限与无限”的交叉的含义有些相似.艾略特正是通过这些假设的“静点”与“交叉点”,来达到与时间永恒的合一,从而拯救处于世俗时间之中的人类.艾略特在《梦毁的诺顿》中提出“时间永恒的现在”和“旋转世界的静点”的问题,并不是对此故作深奥的玄思,而是从人类的现实境况出发,企图通过这种现实与永恒的连接点来达到精神的升华,正如他在这首诗第二章的结尾所概括的:“只有通过时间,时间才被征服.” 二、时间的历史意义 《焚毁的诺顿》从抽象的思辩出发,对时间进行了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而在《东库克村》中,艾略特围绕自己家族史和时代展开了对时间的历史意义思考.时间在这里已不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抽象过程,而是直接展现了时间的循环过程并凝聚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这首诗的标题取自艾略特本人祖先的居住地——英国萨默塞特郡约维尔地区的东库克村,诗人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了200多年,17世纪移民到美国. 艾略特于1937年8月来到故地寻根,他在1940年5月写信给豪斯曼教授说:“诗的标题取自我祖先居住了两个世纪的萨默塞特的一个村庄.第一部分用古英语写的几个词是取自托马斯·艾略特的(Thomas Elyot)的《名为总督的书》(Boke named the Governour,1953 )”(注: HelenGardner,The Composition of Four Quartets (London,1978),p.43.)艾略特在本诗中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对时间循环和历史意义的思考. 诗的开篇第一句包含了对时间循环意义的追思,“我的开始之日便是我的结束之时,”对这句话的理解难点在于“结束”一词,时间和历史在目的意义上是否通向结束,或者说,“结束”是否仅仅可以理解为终结、灭亡呢?这句诗的来源之一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座古铭,“我的结束之时便是我的开始之日,”她因谋杀伊丽莎白女王被处死, 在她被关押期间, 这句话被刻在她的椅子上. 莫里斯·巴林(Maurice Baring)在考察这一座右铭的意义时认为:玛丽的座右铭象征着另一层意义, 苏格兰女王之死, 在政治上的终点也是她的起点.(注:James Johnson Sweeney,'East Coker:A Reading',See MichaelGrant, ed. T. S. Elivt: The Critical Heritage, 2 Vols (London, 1982), Vol.Ⅱ, p.422.)因为在她死后,她的儿子詹姆斯·斯图亚特(注:詹姆斯·斯图亚特(1566—1625):1567年统治苏格兰,称詹姆斯一世,英国历史上的斯图亚特王朝从此开始.)先后继承苏格兰和英格兰王位,戴上两顶王冠.这句诗的另一种来源可能是赫拉克利特的一句话:“开始与结束是相同的.”这种有关“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循环意义在《四个四重奏》的其它部分还有类似的表达,如在《焚毁的诺顿》中第五部分“结束和开始总是在那里.”在《小吉丁》中进一步升华为:“我们所称的开始往往就是结束,/而到了结束就是到了开始,/结束之日是我们的开始之时.”这表明经过描写生与死、创造与毁灭的历史循环之后,诗人开始了新的起点. 艾略特在提出循环概念之后,接下来通过一幅幅新旧交替的对照画面来展现这种循环的意义,例如在《东库克村》第一章的第一段中写道: 一座座房屋不断竖起来又倒下去,/化为瓦砾一片,被扩展,/被运走,被毁碎,被复原,/原址成了空地,工厂成了僻径./从旧石块到新楼房,从旧木材到新火焰,/从陈火到灰烬,从灰烬到泥土,/如今却成了人畜的肉体、骨骼、皮毛、粪便,/也成了玉米杆和叶片. 诗中的“一座座房屋”倒下又被复原的意象象征着世间万物生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诗里充满着表达腐朽和更新的词语,诗人有意将两种意义相反的词并置在一起,如把“开始”和“结束”、“上”和“下”、“摧毁”和“复原”、“旧”与“新”、“生”与“死”对立统一起来以表达循环的意义.这种循环的意义似乎与赫拉克利特的循环流动观点有些相似,赫拉克利特说:“火生于气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土之死,土生于水之死.”(注:参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商务印书馆,1988),第21页.)在艾略特的诗中,从陈火到灰烬,从灰烬到泥土,大地又滋长新的生命.旧的事物死亡,新的事物诞生,世间事物就是这样生生死死,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如果人们生了又死,房屋建起又倒下,这种生死循环永远重复同一内容,那么生活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这正是艾略特所关注的,他在诗中进一步地探寻:“一座座房屋生死有期:/一度营建,一度世代居住/一度狂风吹折松脱的窗棂/摇撼田鼠常访的墙脚板/吹动织有箴言的旧挂毯.”艾略特从这种生生死死的无意义的循环中,发现了“人生虚妄”.诗中的“生死有期”与《旧约·传道书》第三章的内容有关: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杀戳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跳舞有时;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这样看来,做事的人在他的劳碌上有什么益处呢? 《圣经》这里讲的是世间万物生死不息,但强调的是虚无的观点.然而,艾略特诗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宣扬悲观的历史循环论,而是提醒人们从不断重复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超越历史的循环,从而获得永恒的意义.艾略特在此提出历史的循环意义,是为《小吉丁》中所表现的历史与现实统一的意义作铺垫的. 三、时间之流:河流与海洋 与前面两个四重奏相比,时间、历史和永恒的意义在《干赛尔维吉斯》里比较明朗,时间之流在此表现为两种时间意象:河流与海洋. 河与艾略特从小在那里长大的密西西比河相关,海与艾略特全家到那里度假的马萨诸塞州海滨的景象有关.诗人后来回忆说,当他在圣路易斯市时,他想念新英格兰的海边,当他在新英格兰时,他想念圣路易斯市的密西西比河.因此,与他儿时记忆相连的密西西比河和露出水面的干赛尔维吉斯成了他诗中的象征.如果说艾略特诗歌中有多少美国背景的影响, 艾略特自己认为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密西西比河.(注:Julia Maniates Reibetanz,A Reading of Eliot's Four Quartets,(Michigan, 1983), p. 102.)在《干赛尔维吉斯》这首诗中, 他通过童年对密西西比河的记忆找到了诗的源泉,请看诗的开头写道: 对神我知道不多,但我认为那条河/是一个棕色皮肤的强神,阴沉、撒野、倔强/起初作为西部开发者,还有些耐性;/商业运输时倒肯帮忙,就是不太可靠;/那时给造桥人带来极大的麻烦./桥一旦造好了,城里的居民几乎忘记了/这位棕色皮肤的神/不过,他仍一如既往,毫不留情,/狂暴,破坏,四季更替的脾气不改. 这里对密西西比河的描写无疑带上了诗人个人记忆的特征.艾略特在一篇文章中对密西西比河有过类似的描写: 一条河,一条大而强有力的河,它是能完全控制航运的唯一自然力量……它是任性、反复无常的暴君.在一个季节,他也许在如此狭窄的河道里缓缓地流过……人们几乎很难相信在另一个季节,它也许洪水滔滔,急流直下,淹没伊利诺伊州的低地,人畜掉入河中,无一生还.此时,它还漂流尸体、牲畜…….(注:T. S. Eliot,Introd uction to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London,1950),p.12—13.) 艾略特这段文章中对密西西比河神奇力量的描绘跟《干赛尔维吉斯》对它的描绘非常相似.诗中将河拟人化并称之为神,“是一个棕色皮肤的强神,阴沉、撒野、倔强”,作为大自然象征的河流,它既有充满用途为人服务的一面,又有桀骜不驯、带有破坏性的一面.河流作为大自然的象征,它是不可征服的;它所代表的时间控制着人的生活.河流作为时间的意象,它还提醒着人们的时间节奏: 提醒人们想要忘却的事情./机器的崇拜者们尽管对他不敬不爱,/他仍然是等待、注视、等待./他的律动呈现在育婴室内,/四月庭院里的臭椿树枝上,/秋天餐桌上的葡萄香味里,/冬夜傍晚煤气灯下的家庭团聚中. 在这里,河的节奏就是时间的节奏,所以它提醒了我们所有生命的节奏:时间是春季、季秋和冬季,地球的植被是春华秋实,人是从育婴室到家庭团聚.这些都展示了逃避不了时间之链的约束,“河流在我们心中”,时间的过去和时间的将来都“交织在不断变化的软弱的身躯里”,河流所象征的时间是客观的实在.人的生命处于这种时间循环之中,无法逃脱时间的束缚. 接下来艾略特对时间的探讨转向了“海洋”这个意象,“河在我们心中,海在我们的四周”,海本是与河平行的,但它不在我们心中,而是围绕我们,与河相比,它更为宽阔.河是“一个强壮棕色的神”,但是海“有许多的声音/许多神和许多声音”.在《干赛尔维吉斯》中,海洋这个意象并不象艾略特以前诗中所描绘的那么美丽动人,它的含义丰富,而且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它所象征的意义不断增加.首先,海洋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主宰力量的象征,人类的历史只是海洋时间的一瞬间而已,在茫茫大海面前,人只不过是任其摆布的可怜虫.诗中写道:“它抛掷着我们的种种损失,/抛掷着破鱼网,破虾笼,/异乡死者的船具和断桨.”诗中的“破鱼网,破虾笼”暗示着渔民与大海的搏斗,这些器具都是“破的”,表现了渔民的失败;还有“它抛掷着我们的种种损失”,“异乡死者的船具和断桨”也许与古时战争有关,象征着死亡的力量.表明人在大海面前的无能为力,人只是个可悲的牺牲者.其次,海洋是永恒的象征,它的时间是不可计量的,正如诗中所说的: 在静悄悄的浓雾的压力下/那洪亮的大钟/被从容不迫的海啸敲响,/计算着不是我们的时间的时间,/这个时间/比天文钟所计算的时间久远,/也比焦虑的妇女们所计算的时间久远,/她们躺在床上彻夜难眠,/考虑着未来的前途,象织毛线衣似的/把过去与未来拆开,拉直,分开,再织拢,/这是夜中与黎明之间,这时过去成了一场骗局,/而未来又不光明,在破晓以前/时间停止了,时间又永无穷尽;/啊,从古以来就有的海啸/敲响着/那口洪钟. 从这段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浓雾的覆盖下,海啸敲响了那亘古就有的洪亮大钟,钟声暗示着人们对上帝的祈祷.大海象征的时间是与洪钟发出的召唤声紧密相关的,它象征着永恒,这个时间不是人类有限的生命可以计算的,它“比天文钟所计算的时间久远”.与大海的永恒时间相比,人的时间则是转瞬即逝,但是人们很少理解这种永恒时间的意义.诗中所说的焦虑的妇女就是如此,她们躺在床上,彻夜难眠,将时间分成她们可以理解的各个部分——小时、日、月、年,“象织毛线似地/把过去与未来折开,拉直,分开,再织拢”,因此,她们局限于时间之中,等待和观察的仅是世俗的时间,没有回到上帝的永恒时间意义,她们所得到的结果是“过去成了一场骗局,而未来又不光明”,她们只好在失望、痛苦中度日如年.在这段诗的结尾,诗人再次借洪亮的钟声警醒人们,要面向恒,以心来恭候上帝,正如《旧约·诗篇》中第130首第五至七行中所说的:“我等候耶和华,我的心等候, 我也仰望他的话.”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我们从这段诗中可以看出:艾略特主张人们从世俗的时间中解救出来,在永恒的时间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循着这种意义,艾略特在《干赛尔维吉斯》的最后一章进一步指出:“然而,了解时间有限与无限的交叉点/是圣人的天职——/又不是天职,是他的一生在/爱、热诚、无私和自我屈从的牺牲中/的一种给予和领受.”至此,整个《四个四重奏》的时间主题可以说被几句话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只有在暂时与永恒的交叉点,才具有永久性意义,而这点只有圣人才能达到.“点”代表着存在两方的结合,在《焚毁的诺顿》中它用圆圈的意象“旋转世界的静点”来代表,这里是“时间有限与无限交叉点”,是一个直线的意象,象征着暂时与永恒的结合,这种结合就是后来艾略特所说的“不可能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同一性体现在基督的化身上.在此我们还可以将《干赛尔维吉斯》的时间交叉点的意义与《岩石》中圣人的训诫做个比较:“记住,你们大家都受到上帝的限制,/在每一时刻你生在交叉点上,/记住,在时间中生,你现在也一定在永恒中生.”因此,简而言之,时间的交叉点既处在时间之中又在时间之外,它是时间有限与无限的结合点,正是在这样的时间交叉点上,上帝的精神就充分显现出来了. 四、时间的和谐与统一 《小吉丁》所展现的时间是前三个四重奏的归结与深化.艾略特对整个《四个四重奏》的时间编码到《小吉丁》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正如海伦·加德纳所言:“他(艾略特)意识到他前三首诗已自成一体,第四首作为结尾诗应该要比前三首诗的内容涵盖得多些,它应该综合前三首诗, 并为整个系列的诗的圆满结束作个总结.”(注: MichaelGrant,ed., T. S. Etiot, The Critical Heritage 2 Vols (London,1982),Vol. 1, p. 41.)《焚毁的诺顿》是从永恒的现在出发,展开时间与永恒的主题,《东库克村》是以家史的兴衰出发,透视历史时间的意义,《干赛尔维吉斯》是以时间的两个意象——河流与海洋出发,展示了时间有限与无限的交叉点的意义,《小吉丁》这里表现出两种时间(有限与无限、现实与历史)的统一.时间的最后赎回落实到“此处,永恒的时刻交叉处/是英国,不是其它地方”.艾略特通过这两种时间的统一,完成了对时间意义的探索. 《小吉丁》的开篇描写诗人在仲冬的一个下午访问小吉丁的情形与感受,诗中描叙的情景是前三个四重奏的展现与对照,这里季节间的融合象征着无限的时间与有限的时间、永恒与现在、上帝与人的统一.诗人访问小吉丁的季节是冬天却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这种既不是冬天,也不是春天的独特性质,给人以一种时间永恒的感觉.这里时间场景的描绘是《焚毁的诺顿》的延伸与扩展.玫瑰园里的光景是朦朦胧胧,表现为光明的瞬间,如“突然在一线阳光里”,《小吉丁》里光亮照人,鲜明耀眼.在玫瑰园中,“池子里充满了阳光中流出来的水”,而在《小吉丁》中,“匆匆来去的太阳点燃了池塘和水渠里的水”.在玫瑰园中,玫瑰和莲花象征着神圣之爱的意义,也含有世俗爱的成分,在《小吉丁》中,雪花一身披白,象征着纯洁无暇的神圣的爱,而且它“不在繁衍生息的计划之内”,暗示着永恒性.在玫瑰园中,“我们”和“他们”常被提及,在《小吉丁》中,诗的视角是非个人化的,诗中“振作麻木不仁的精神”、“灵魂的活力在颤动”是超越具体个人层面的,同时又进入我们的灵魂深处.因此,《小吉丁》开头的时间场景是玫瑰园的扩展与深化,这里的时间与永恒意义更为集中,更为确切,更为完整.与此同时,我们在《小吉丁》里还可以看到与《东库克村》的第一章所描写的时间场景的对比.在《东库克村》中,灼热的阳光并不耀眼,而且被灰色的岩石所吸收,在《小吉丁》中,阳光不但不会被吸收,而且可以点燃池塘和水渠里的冰.在《东库克村》中,气氛压抑,令人昏昏欲睡,“幽深的小径一直通向/热得昏昏欲睡的村庄”,而在《小吉丁》中,气氛热烈,“比树枝上或火盆里的火更烈的火焰/振作麻木不仁的精神;没有风,只有一年里黑暗时节中的五旬之火.”这种火焰是来自上帝的圣灵之火,它能振作人们的精神,净化人们的灵魂,给人类的救赎带来可能.在《东库克村》中,我们感觉到时间的过去和循环,时间的跨度从开始到结束,从下午到黎明;而在《小吉丁》中,我们感受到时间的统一,“仲冬”与“春天”,“结冰”与“溶化”,“极地”与“回归线”,“霜”与“火”,“冰”与“火焰”,“无风的寒冷”与“心之热”,既在时间之内,又不受“时间的誓约”的限制.绽放的雪花犹如夏日的花朵,但它“不在繁衍生息计划之内”,这些对立面的和解产生了一种整体感.正是由于这种整体感,暂时与永恒达到了统一,它是“时间有限与无限的交叉点”的具体显现与延伸. 艾略特在前面几个四重奏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时间概念,如“旋转世界的静点”、“时间有限与无限的交叉点.”在《小吉丁》这里,他对时间意义的探讨面向现实,立足于“此时、此地”的反复吟唱,这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小吉丁》写于1942年,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限难的岁月,德军的飞机经常空袭伦敦,“此时,此地英格兰”处于危亡之秋,因此,在时间上更需要救赎.面对这混乱破碎的世界,艾略特追昔抚今,历史感油然而生.当年查理一世在内战惨败之时曾深夜来到小吉丁,以期恢复信心,重整旗鼓.艾略特现在以他宗教和政治信仰的象征小吉丁为范例,来沉思历史与现实、人生的有限与无限.从中他找到了答案:无论你在什么季节或什么时辰来,无论你走哪条路来,也无论你抱着什么目的来,只要你来到小吉丁这个圣地,通过死者尼古拉斯·斐拉的沟通,你就能达到与上帝的精神沟通.诗中清楚地表明:“此地,永恒的时刻交叉处/是英国,不是其它地方.从来不是而且永远不是.”因此,艾略特最终以小吉丁这个宗教圣地作为象征,找到了时间暂时与时间永恒的交叉点,发现了人与上帝沟通的范例.这样,在艾略特看来,现实与历史也就达到了统一. 《小吉丁》除了对现实意义的关注之外,还表现出对历史意义的沉思,承接《东库克村》中对历史意义的探讨,进一步提出了历史在人生中的作用以及我们对历史应采取的态度.“没有历史的民族不能从时间里得救/因为历史是永恒的模式.所以,/当一个冬天的下午天色转暗,/在一座僻静的小教堂/历史便是此时,此地——英格兰.”为什么说没有历史的民族不能从时间里得救?因为历史的意义存在于永恒的模式中,没有历史,人就不能从时间中赎回,对时间的赎回,不在于取消时间,而是转化到永恒的模式中去.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指出: 历史的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历史的意识不但使人写作时有他自己那一代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到从荷马以来欧洲整个的文学及其本国整个的文学有一个同时的存在,组成一个同时的局面.这个历史的意识是对于永久的意识,也是对于暂时的意识,也是对于永久的暂时的合起来的意识.(注:王恩衷编译:《艾略特诗学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这段话表明了作家在创作时所具有的历史意识,他不能超越传统,而且要意识到整个文学传统是同时存在的整体,作家置身于这种整体模式之中才能创新.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一个民族,都在时间之中,只有投身于永恒的模式中才能赎回时间.诗人在这样冬日的下午,在小吉丁的教堂里发现了具有永恒意义的历史,在此时,不是在遥远的未来;在此地,英格兰,而不是在虚无飘渺的彼岸.至此,艾略特也完成了对时间意义的探讨,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
类似问题2:时间是否和空间一样存在多维空间存在着三维,由点线面组成,那时间是否一样能够有点线面,是否和空间一样存在多维?在我们的感知中,时间是单向进行的,就如同植物生活在单向的一维空间[语文科目]
多维,但不能有交集
类似问题3:真的有多维世界,时间扭曲?
我们将一团大质量物体发在一个渔网上,那渔网的几何形状会发生变化.我们将那大质量物体设为物质,渔网做为时空网,自然的几何形状不同,维数不同,时空同时也被压扭曲.
类似问题4:地球上存在多维世界和时间扭曲吗?[物理科目]
解释下时间扭曲,其实就是相对论,如果速度是光速的N(N小于1)倍,那时间就是正常的N倍
,比如速度是0.5倍光速,那该物体的一秒就是现实的2秒,如果速度等于光速,那么该物体的时间是静止的,超过光速则时光倒退.而多维世界不知道LZ想说的“多”是多少,目前认为是三为世界(长、宽、高)也有认为是四维世界(长、宽、高、时间)就是说这秒的你和下一秒的你已经不是同一个你了.
类似问题5:爱因斯坦相对论,是时间多维存在?还是什么?超光速后会?还有,如果超越光速,则能如何如何…………呢?
请你们不要误导问问题的人好吗?
请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
不要再说那些不可理喻的答案!
你们如果真的是从相对论的角度出发的
那你们要记住一点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前提是
光速是一切速度的极限,光速不可超越
当你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如:0.999倍光速时)
你将会产生时间延缓(22.4个单位)
但是你无法达到光速
更不要说超越了
所以根本不存在时间倒流
时光隧道这种不可理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