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时历的内容-授时历的作者-历史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09-03
-
4
不好意思啊,我只有这个啊,你要详细的恐怕要到专门的博物馆了啊!
《授时历》为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实行的历法,称《格里高利历》,在中国称公历或阳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每月为29.530593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明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种历法看成一种,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达364年.《授时历》为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六月至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二月间,许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6000余里,南北长11000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27个测验所,进行实测完成.元朝《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等史料均记载许衡为《授时历》主编,特别是许衡遗著《许文正公遗书》卷十二有《授时历》全文—《授时历经》.
明初宋濂等撰《元史》记载,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六月,元世祖命王恂与江南日官置局改历,以张易董其事,易恂奏宜得许衡明历理,遂诏命许衡赴京领改历事,至元十五年诏郭守敬,十六年诏杨恭懿改历.而且在《历志》中明确指出许衡为《授时历》主编,“今衡、恂、守敬等所撰《历经》及谦《历议》故存,皆可考据”.在清魏源撰《元史新编·历志》及其它诸多史书中均有同样记载.说明在明、清两朝同样记载许衡为《授时历》主编.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授时历,作者是?
郭守敬(1231~1316),
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二年.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当时,有杨恭懿等来参予共事.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之长,力主制历应“明历之理”(王恂)和“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取得许多重要成就.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过三年半约二百次的晷影测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他又结合历史上的可靠资料加以归算,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一样.
中国古历自西汉刘歆作《三统历》以来,一直利用上元积年和日法进行计算.唐、宋时,曹士等试作改变.《授时历》则完全废除了上元积年,采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作为计算的出发点,以至元十八年为“元”,即开始之年.所用的数据,个位数以下一律以100为进位单位,即用百进位式的小数制,取消日法的分数表达式.
晚年,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监.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郭守敬升任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他主持河工工程期间,制成一些精良的计时器.
类似问题2:《授时历》的作者是谁[语文科目]
郭守敬与《授时历》
元朝统一中国以前,中国所用的历法是《大明历》.这部使用了七百多年的历法误差很大.元朝皇帝忽必烈决定修改历法,派大科学家郭守敬主持这项工作.
郭守敬认为:历法要精确必须经过实地测验,而要进行测验必须有精密的仪表.因此,他自己动手改造和创制了许多天文仪器.
元代以前,用来测量日月等恒星和行星位置的仪器是浑仪,但它结构复杂,转动不灵活.郭守敬根据自己的观测经验,把浑仪改装成两个简单的装置,叫作“简仪”.简仪很精密,不但使用方便,观测结果也比浑仪准确得多.
郭守敬还研制了仰仪,用来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月食.他还改革了圭表,创制了景符等仪器.景符与圭表结合使用,可以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变化.
有了先进的仪器后,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要在大都(北京)建一座新的司天台(天文台),又建议在全国分期分批设立观星台,开展实测.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在全国设立二十七个测影点,派出十四个历官.郭守敬亲自经广州到最南边的南海进行测量.
新的司天台在大都修好后,郭守敬把各种最新式的天文仪器安放在上面,日夜进行天体观测.
郭守敬等人经过辛勤的工作,计算出一年为365.2425日,这个数字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根据这一数据,郭守敬终于完成了新历法的编制工作.新历法被命名为《授时历》,意思是要告诉老百姓日月时光,不要错过了农时.
授时历
--------------------------------------------------------------------------------
郭守敬是邢州人.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
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材.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
元世祖灭南宋以后,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农业生产要利用历法.元世祖决定统一制订一个新历法.他下令成立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修订历法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设计一套新的仪器.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还创制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他制作的仪器,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比旧的仪器高得多.有了好的仪器,还要进行精确的实地观测.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报告的时候,提出在太史院里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的打算.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测点.最北的测点是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14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郭守敬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要早302年.
类似问题3:授时历作者是谁?[语文科目]
郭守敬与《授时历》
元朝统一中国以前,中国所用的历法是《大明历》.这部使用了七百多年的历法误差很大.元朝皇帝忽必烈决定修改历法,派大科学家郭守敬主持这项工作.
郭守敬认为:历法要精确必须经过实地测验,而要进行测验必须有精密的仪表.因此,他自己动手改造和创制了许多天文仪器.
元代以前,用来测量日月等恒星和行星位置的仪器是浑仪,但它结构复杂,转动不灵活.郭守敬根据自己的观测经验,把浑仪改装成两个简单的装置,叫作“简仪”.简仪很精密,不但使用方便,观测结果也比浑仪准确得多.
郭守敬还研制了仰仪,用来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月食.他还改革了圭表,创制了景符等仪器.景符与圭表结合使用,可以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变化.
有了先进的仪器后,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要在大都(北京)建一座新的司天台(天文台),又建议在全国分期分批设立观星台,开展实测.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在全国设立二十七个测影点,派出十四个历官.郭守敬亲自经广州到最南边的南海进行测量.
新的司天台在大都修好后,郭守敬把各种最新式的天文仪器安放在上面,日夜进行天体观测.
郭守敬等人经过辛勤的工作,计算出一年为365.2425日,这个数字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根据这一数据,郭守敬终于完成了新历法的编制工作.新历法被命名为《授时历》,意思是要告诉老百姓日月时光,不要错过了农时.
授时历
--------------------------------------------------------------------------------
郭守敬是邢州人.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
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材.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
元世祖灭南宋以后,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农业生产要利用历法.元世祖决定统一制订一个新历法.他下令成立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修订历法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设计一套新的仪器.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还创制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他制作的仪器,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比旧的仪器高得多.有了好的仪器,还要进行精确的实地观测.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报告的时候,提出在太史院里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的打算.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测点.最北的测点是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14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郭守敬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要早302年.
类似问题4:《授时历》是什么朝代的谁写的?
元 郭守敬与《授时历》
类似问题5:授时历比现行公里早多少年
约早三百年,现行公历为《格里高利历》,为罗马教皇13世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