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贯穿于《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基..

编辑: admin           2017-09-03         

    马克思以前的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没有从现实出发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没有正确认识到实践自身所具有的双重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的——现实人的,而不是费尔巴哈式的大写的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到人的意识、意志、情感、理性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现实情况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

    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说的“实践”,其真实含义究竟是什么,学术界则明显存在很大的分歧,并导引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影响较大的解读有:实践哲学的理解;实践本体论的理解;实践人道主义的理解;生存论的解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从研究方式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就“实践”一词本身展开解读的,他们脱离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真实历史进程,孤立地,甚至是有些任意地对文本进行断章取义的理解,这当然不能真正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说的“实践”的真正含义.二是从《提纲》中的主体和实践出发反向倒退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不是正向推进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资本论》,这就出现了把马克思在《提纲》中所强调的“实践”,理解为一种纯哲学意义上的对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乃至切什考夫斯基的实践和赫斯的行动哲学的承接,出现了所谓的实践哲学、实践人道主义和生存论的理解.这种解读方式同样忽视了马克思从《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资本论》的真实思想进程.三是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真实进程来进行解读.具体来说,就是认为马克思在《提纲》中所强调的“实践”,并不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理论的承接,而主要是基于他当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理论进展,即:“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物质发展基础的现代实践”.

    《提纲》中的实践规定并不是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简单回溯,它是马克思自己在现实研究中对社会物质活动的肯定,是在社会历史现实下形成的,以此为基点,马克思发现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每日每时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实践的规定.第一,实践是人对自然物改造的、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与观念转换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首先是以人自身活动来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又必然要互换活动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物质生产关系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生产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这个目的是生产者“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以此,马克思就找到了把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与现实性、客观性、物质性统一起来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实践活动.第二,实践是人以具体的“做”的方式把握客体,异与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因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既同人的主观活动相联系,又能从人的主观活动的圈子里走出来,物化即外化为感性的客观实在.这表明,实践本质上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更重要的是,实践把人的目标、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第三,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异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实践的自主性表现在,人通过实践不但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从而使物按照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表现在,它创造出按照自然运动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实践是由人发动同时又是为了人的活动,它使人与物的关系由物支配人变成了人支配物,由此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实践不是简单的哲学逻辑运演,它是在对实践本质的规定性基础上,得出的关于“我—你”“我—我”关系的具体运作.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的客观而又能动的原则.正是这一原则使马克思同费尔巴哈和一切唯心主义的立场划清界限.从当时的德国哲学背景可知,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具有不同于感官活动或感性直观等的特定含义,文本中的感性意旨非单纯自发性的感受性,即受动性活动,作为绝对主体或自我意识,则意味着自我活动的自发性本身,即能动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实践可以理解为受动的能动性或能动的受动性,它意味着一种包含着矛盾的存在过程,一种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矛盾存在、发展及其扬弃的过程.也是现实的主体及其对象世界的矛盾关系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人的自我改变和环境的改变即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矛盾、神圣与世俗即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思维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矛盾,这些矛盾形式的不断生成、发展及其扬弃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石上.通过实践达到现实的主体和客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统一.现实的主体与客体的矛盾:马克思提出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是针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关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循环解释而言,他们的主要论点是人们的各种观念和道德都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而环境又是受法律制度的制约,法律制度又必须借助于人的理性和观念来解释,最终会陷入英雄史观.他们遇到的这个无法解决的根本矛盾即悖论,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合理的革命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最终的解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提纲》指出,人与环境即主体与客体是一种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辩证的统一,实践活动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是对象对于主体的生成,因此,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由于能动的主体是感性的,是环境反过来对主体的创造,所以这又是一个受动的过程.它既是一种主体对环境客体的改造过程,同时也是环境客体反过来影响主体,成为主体的自我改造过程,因此,环境的改变与人的自我改造在实践过程中互为条件,并体现出主客体间矛盾关系不断生成、拓展、深化及其扬弃的过程.诚如马克思所言:“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 “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代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的矛盾:《提纲》中提出宗教的产生或者消亡在一定意义上是由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决定的,“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而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和自我矛盾的生成和消解只有诉诸于实践才成为可能.费尔巴哈无疑已看到了这种分裂,但他做的工作只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把实践仅仅作为“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的理解.马克思不仅看到了世俗基础的分裂和矛盾,并且要求我们“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这个论断标志着马克思在历史观上已经超出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因为他已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有其内在矛盾和自身规律性的客观过程,认识到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只能在社会存在中寻求它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基础.

    《提纲》第一次把科学实践观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成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向上发展的关键,超越了近代哲学,甚至现代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的特色,从而开辟了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提纲》中隐含的现实主体与对象世界客体、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以及理论与实践等等的矛盾关系的萌芽,为马克思日后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全面展开和日臻完善开启了思想的帷幕.

    《提纲》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骨架或缩影,而实践范畴则是这整个骨架的支点.所以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于我们正确领会他的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至关重要.在社会历史领域实践的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实践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费尔巴哈提纲》的[政治科目]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次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和—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不彻底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彻底摆脱了一切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影响,标志着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如果说《提纲》标志了马克思科学地解答历史之谜问题的基本思路的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科学的理论逻辑本身的诞生的标志.

    类似问题2:对《费尔巴哈提纲》的理解[政治科目]

    马克思第—次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和—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不彻底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彻底摆脱了一切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影响,标志着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如果说《提纲》标志了马克思科学地解答历史之谜问题的基本思路的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科学的理论逻辑本身的诞生的标志.

    类似问题3:大家能帮我整理下《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实践论》都在写实践上的异同点吗?[数学科目]

    参考答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类似问题4:谁能帮忙写一篇名为“对费尔巴哈提纲的理解”汉语的就写一段就可以了,字数100[政治科目]

    马克思第—次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和—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不彻底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彻底摆脱了一切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影响,标志着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如果说《提纲》标志了马克思科学地解答历史之谜问题的基本思路的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科学的理论逻辑本身的诞生的标志.

    类似问题5:跪求《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要求是议论文的形式、至少1500字[政治科目]

    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   4
  • 相关文章

    ...宇宙万物来自太阳系 太阳系 有无数 有生之年我
    “月舞云袖,-月舞云袖-政治学习资料
    文化大师张岱年指出: 文化大师张岱年指出:“一个民族
    Overload-overload-政治学习资料
    临汾光明中学初48班政治题.如何结交新朋友?-临汾光
    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及社区服务报告麻烦给一份中..
    成语玩命猜小船在水中 有树枝-成语玩命猜四个天-政治
    做人笃定是什么意思?-笃定什么意思-政治学习资料
    scratchpad memory是什么意思-scr
    什么是大乙烯和小乙烯-乙烯-政治学习资料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