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海德格尔、德里达、亚里士多德、胡塞尔、柏拉..

编辑: admin           2017-09-03         

    大致介绍一下下就够了吧.著作的话就几本影响较为大的.

    康德是唯心主义派的,著名的是他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海德格尔最主要的思想是关于他对于“存在”的探索,这里他的想法和原先的柏拉图等人是相反的.著作《存在与时间》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哲学家-王的思想,即哲学家和政治家应该相通,精通于哲学的人就可以治国【和中国儒家的一些观点类似】.他还把太阳比作正义和真理,强调我们所看见的阳光只是太阳的“形式”,而不是实质.著作《理想国》《国家篇》《法律篇》【尤其是理想国,对于西方哲学的影响甚大】

    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认为文本(作品)是分延的,永远在撒播.批判矛头直指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论文字学》、《言语和现象》、《文字与差异》、《论散播》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思想中已经有了很多唯物主义的成分.四因说,即“目的因”、“物质因”、“动力因”和“形式因”.《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

    胡塞尔:哲学方面: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著作《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罗尔斯: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著名的是他对于正义的研究.罗尔斯认为一个社会是否公平,乃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万民法》

    另外还是觉得推荐您去先读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介绍很全面,还有《西方哲学初步》以及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要读哲学巨著的话得先了解很多东西.

    提示:

    看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史去吧,比这方便。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康德 思想概述和比较如题 希望是学哲学的朋友回答 不欣赏粘贴答案 因为考研的原因,比较纠结,希望答案能够条理清晰,不能比较就算了[语文科目]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因而他的哲学经常被我们称作“理念论”.(这点无论考什么最好都说上哈~).本意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存在之根据的实在.(讲究的普遍性.传统哲学维实论特点)他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如何派生事物.一是“分有”一是“模仿”(具体概念自己在哲学课本里一看就知道了.)

    总之,理念是事物的共相,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模仿的模型.他将世界二重化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是对赫拉克立特和巴门尼德的某种综合.(具体可以理解下其日喻、线喻和洞喻的概念从而理解其世界划分的方式.)

    他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具备一切知识,只是屈从肉体后遗忘了一切(回忆说)只有通过合适的训练,才能够回忆起曾经见到的东西.后期,他本身也发现这种学说的一些缺陷,提出了更精致一点的灵魂转向说,来调和自身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认为实在是由永恒的在空间和时间上先于个别事物领域的理念或者说形式构成.亚在其哲学视野范围内对理念论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是二者深刻的哲学差别的一种体现.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以往哲学进行了回顾,在第九章提出了“九个论证”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强调了两个重要的原则运动、本体.

    他认为柏拉图在理念处预设了一个分离,两个世界的分离,是理念论的基础.可这个分离没有解决问题,甚至连它自己也无法解释.可见,他是从本体论出发来进行批判的.此外,在目的论以及运动的合理性层面上也展开了批判.在他那里,理念不是作为最高的本体,而只是用来统摄质料的形式.(理解亚可以参看他的四因说,如果有条件多读点原著).他重视运动的研究,认为本体论应该能解释自然事物的运动,而柏拉图却承认运动的重要性,认为运动不可认识,而他的理念本身是一个不运动的东西,那么这么一个不运动的东西如何和现实运动发生关系呢?在亚看来是不可行的.对分离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以1770年为界,前批判时期和后批判时期.(注意他的批判的特殊意义,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含义)三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论述认识论,即理性认识的来源和规范.〈实践理性批判〉从伦理道德方面和信仰角度论述伦理学.〈判断力批判》想解决前两个批判当中阐明的必然和自由之间的对立.他的学说被哲学界视为一场革命“哥白尼式革命” (以往哲学是从事物到人,他的学说是从人到事物“人为自然界立法”正是说他从人自身出发进行思考问题的角度的与前人的截然不同.理论内容很深刻,不一而足) 和前两位古希腊哲学家可比性不强.

    我一个字一个字理解着打的,希望对你有用.这些内容如果你都理解了,考研考到这三位大家的话,我想没什么问题.关键在理解.太简单的话就说不明白了,多读就理解了.

    类似问题2:谈谈你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三人关于智慧和真理的理解[语文科目]

    为了做这作业,找死我了,为了不让我们的答案一样,我把我找的几份资料给你吧.

    你去找这几份论文,《柏拉图的“政治-哲学”观---以正义与智慧为视角》、《真理与其探究方式的歧义———柏拉图《理想国》片段解读》、《略论亚里士多德智慧观》、《亚里士多德真理观及其现实意义》、《康德--真理》大概差不多了

    敢哥太猛鸟!

    类似问题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异之处 ,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进行批判的哲学意义简述的是,实体论!理念论!的异同之处;[语文科目]

    如果把希腊哲学的概貌比作群峰竞秀的景观,那么,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无疑代表着突兀的双峰.他们的思想达到了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在一定的意义上,早期希腊哲学是他们思想的准备,晚期希腊哲学是他们思想的余续.他们对哲学的共同贡献在于:

    其一,突出了哲学的优越地位,论证了哲学高于其它学科、指导道德和政治生活的作用.他们或用哲学解释其它学科的原则和对象、方法,或深入到各个领域作具体研究.从他们开始,哲学成为希腊文化的卓越领域,在人类知识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其二,区别了经验与超验、感觉与理智、自然与超自然两类领域和能力,坚持超验或超自然的原则的统摄作用,开创了西方哲学的理智主义传统.

    他们之间的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其一,理论背景的不同.柏拉图承袭苏格拉底反对智者与自然哲学家的立场,思想带有论战特点,关注一与多、静与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往往站在极端的立场,强调单—的、不动的、不可感的东西的真实性,贬低或否定其对立面,对自然哲学和其它学科的知识吸收不多.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各门学科发展、成熟的时期,注意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思想带有综合性、调和性,在两种极端立场之间往往取中道.

    其二,旨趣的不同.柏拉图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纯真,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图以此匡正现实.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以常识为准则,虽然承认理想的崇高,但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最好的不等于可行的.对经验常识世界抱有的浓厚兴趣,是他指责柏拉图割裂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基本思路的不同.两者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和实体论这两种学说的差别.理念论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型相,“是者”仅仅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却专以“是者”为研究对象.实体论把“是者”归结为实体,导致了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通型相、型相只是个别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但是,另一方面,当“实体”被归结为“本质”时,亚里士多德虽然试图把本质与个别存在相等同,避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实体论并不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他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柏拉图使用“分有”、“摹仿”等概念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原则是潜在与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最后,理念论与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爱猫扑.爱生活}忍理念论要求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这不但是关于本质或本体的学说,而且把宇宙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和艺术观都统一在这一学说之中.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最高实体是神,这主要是一个思维实体,在价值上是中性的.他还在形而上学之外建立以善为目标的实践科学和与美相关的艺术科学,构成了以爱猫扑.爱生活}忍的科学传统.

    其四,知识论的不同.柏拉图贬低乃至否定感觉的认识作用,但理智的认识活动并不服离情感,逻辑上的思辨、推理和讨论同时也是求善和审美的活动,理智获得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和美感,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迷狂,在这里,思想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不复存在.亚里士多德指出了感觉的基础作用,肯定感觉与理智的联系和理智至上的地位.他把理性活动限制在抽象、演绎或归纳的逻辑范围.柏拉图生动活泼的辩证法在他手里变成辨析和推理的手段.两者的表达风格也不同.柏拉图的对话汪洋恣肆,融思辨、推理、神话、想象、比喻于一体,富有艺术感染力.亚里士多德的论文严谨冷峻,不带感情色彩,是科学的观察、描述和逻辑的概括、分析与推理相结合的产物.

    '

    类似问题4: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异之处,思考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进行批判的哲学意义?简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对亚里士多德伦

    柏拉图最重要的论点是理念论,所谓理念其实是从现实实体抽象出来的一种“概念”存在.(例如一辆“夏利小轿车”是实体,但“车”是一个概念,是从实体中抽象出来的高级存在.)而在柏拉图看来,这种“概念”是第一性的,是比实体更加真实的存在,但它只存于我们的观念中,我们无法用感官来触及这种“概念”,所以在一般时空中无法感知它.这就表明,在柏拉图的世界中以两种根本不同的形式分为两部分,理念部分和我们用感观感知的事物部分,其中理念是不变之物(伦理-政治的善),可感事物是可变之物(各种习俗和意见).在柏拉图观点中,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并不是处于同一地位的,理念更有价值.理念是真理,只有很少数杰出的哲学家才能看接近或者把握理念,大多人只能在感观世界里徘徊,我认为这个观点很大程度影响了柏拉图设计其理想国时社会分层的安排.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观点,亚提出只有实体才是独立存在的,感观世界是第一性的,而抽象出来的“概念”是依附于实体存在的,是实体的属性.(例如一辆“夏利小轿车”是实体,但“车”是一个依附在这个实体上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夏利小轿车”一个属性)这样,亚里士多德把理念拉回到个别事物的层次上:概念存在着,但“存在于”实在物体中.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主要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实体”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又是在考察了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之后建立起来的,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提到了“三本原说”、“潜在与现实说”、“四因说”,都可以归结为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依靠着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并通过对“存在”(是者)的逻辑分析,最后定义出实体的概念,即: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题的东西.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直接对立于柏拉图将普遍的抽象种属概念即理念看作真实存在的思想.但是亚里士多德队第二实体的定义又承认了“种”“属”也具有实体的性质,并且通过进一步对第一实体的考察,亚里士多德意识到个别事物还可以分为“形式”和“质料”,再追问这二者何者为第一实体的时候,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是处在生灭变化之中,是不可定义的,而真正能够定义的是事物中的“形式”,所以“形式”才是最终的第一实体.这些在某些方面也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回归.

    但总的来说,柏拉图式将具体事物与最高理念隔离开来的,而亚里士多德却试图在具体事物与其种属概念之间建立起一个严格的等级序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67a1401000bjo.html

    亚里士多德的批判从根本上揭露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及其实质,这在哲学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88992.html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是古希腊从梭伦到德谟克利特幸福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心是关于幸福和实现幸福的条件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其主要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综合前人伦理思想的成果,运用经验和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人类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和奴隶制社会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建立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幸福论伦理学的理论体系.他的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奴隶主阶级的人性论.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伦理思想中的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成分,肯定了现世的物质生活的幸福和快乐,认为快乐是人的德性活动的自然结果.但是,他反对把幸福仅仅归结为快乐,尤其反对那种把快乐仅仅归结为感性快乐的纵欲主义.

    亚里士多德很重视道德教育,他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他的伦理思想反映了中等奴隶主的利益和道德要求,是古希腊伦理思想的高峰.但是,他在理论上没有最终摆脱柏拉图的影响,其伦理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对后世的伦理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意义与不足】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中庸"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衡量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标准.他认为品格教育是属于人的灵魂中的情感、欲望等非理性部分的培养问题,是训练人如何用理性去抑制人的感情、欲望;同时,又使人的感情、欲望得到合理的发挥,从而使人具有好的品格,具有实践方面的美德,使人的行为能合乎中庸之道的要求.他重视道德实践,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熏染对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影响,是很有道理的,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初步认识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间的关系.这些是符合道德教育的规律,符合品德形成的规律的,这些思想的合理内核在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中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但是,亚里士多德在道德上强调中庸反对"过分"和"不及",是与他在政治上的阶级调和相互呼应的,是为奴隶主阶级中的中等阶层的利益服务的.他的品格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之上,因而不能正确说明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些都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所致,是不足取的,我们要批判地吸收.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Showdashi.asp?id=29661&bid=A000100100001

    类似问题5:“牛顿的研究陷入了亚里士多德的柏拉图说的范围中而不能自拔,他竟然花了十年的时间研究上帝的存在.”问一下亚里士多德的柏拉图说大概是什么啊?[历史科目]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的社会心理学思想西方社会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那时希腊已由原始民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这种生产关系的剥削制度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经济基础.奴隶主不劳而食,才得有时间从事哲学、科学、文艺的研究.所以恩格斯说:“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也就在这个条件之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有关社会心理的学说.

    一、柏拉图的理想国思想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内,定第一等人物为哲学家、国家的统治者,定第二等人物为武士、保卫国家的军人,而定末等人物为农业劳动者和手工劳动者.他需要多数人为奴隶主服务,主张奴隶主贵族统治国家.这是他理想的政体.这个政治理想是以他的唯心主义思想为基础的.

    柏拉图指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是“公正”(正义)国家.这个“公正”国家应该具有智慧、意志和节制三个条件,而体现这三个条件的就是不同的人.他认为,人之所以不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划分的.这就是把人划分为等级的,一是根据人的本性;二是根据人们的社会分工,从而构成了阶级.在他看来,人的灵魂或人性有:理性、意志和情欲,并从而构成品德.例如理性具有智慧,意志发展为勇敢,情欲应受节制,在三者中理性最高,意志其次,情欲最低.人性有了这三种活动,使人类社会产生相应的三个阶级:即求感官的满足和身体的享受者(普通生产者);求荣誉和成就者(军人);陶冶理性、追求真理者(统治者).一个国家有这三种人,也就有了智慧、意志和节制的三种美德或条件,此外还有一项美德或条件,就是“公正”(正义).因而被安排在力能胜任的岗位上,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从而使社会井然有序.一个国家做到了这一点,就算是具备了“公正”的美德.

    在这里,第一,柏拉图把人性当作分工的基础,把分工当作划分等级的标准,然后又把各等级间的需要互助作为建立国家的条件,所以社会和国家,混淆无别,但是人们为着生活和互助而集合成的只能是社会而非国家,因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很明显,柏拉图是想用成立社会的需要(理由)来顶替建立国家的必要性,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家起源的阶级内容和国家的阶级实质完全不见了;第二,马克思说:“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

    二、亚里士多德的社会起源论

    亚里士多德有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合群的,要求结成国家;只有到国家阶段,他们才能获得最高的“善业”,过美好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本性.

    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结合方式是自然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在于他的合群性(即社会性),在于他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则以人类所独有的言语机能为基础,人类一般都能择善而从.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组织(团体)是自然结合的.它由“二人以上群众所组成”.团体有三种:家庭、村落和城邦(国家).这三者的组成都是自然的.家庭是人类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基本形式.村落是为适应更广大的生活需要而由若干家庭结合组成的社会初级形式.城邦由若干村落组合而成,是高级而完备的境界,可使人类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亚里士多德认为,凡人必须结合而为城邦,一个无国之民,脱离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的人,必是低劣者,一个不归属于城邦的人,不是“鄙夫”,就是超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家庭和村落虽是人们过社会生活、追求善业的社团,但只有国家才是使人过“快乐而光荣”生活的最高社团;前者只是使生活成为可能,后者才以实现人的美满生活为目的.人的本性要求过良好生活,国家的目的正是保证人过良好生活.

    应该指出,亚里士多德对社会起源问题的看法与柏拉图的看法不同.柏拉图是把国家与社会等同,然后用成立社会的需要来顶替建立国家,使人感到国家是人类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是把国家和其他社团分开,说国家是要实现“最高的善”的最高社团,其用意在于说明国家的必要性、中立性,从而掩盖国家的起源和阶级性.此后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们在社会和国家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基本上未离开这两种理论.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也大有分歧.柏拉图是客观的唯心主义者.他把所谓理性或理念当作外部世界的本原或基础,不知从哪个时候起万物的理念就已经存在于世界某处了.例如桌子的理念不是桌子产生的映象.相反,个别桌子却是桌子理念的一个不完全的影子.列宁驳斥这种学说是哲学史中的神秘主义.

    亚里士多德动摇于唯心论和唯物论之间,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不是实物的原因.例如尽管没有苏格拉底的理念,但也无害于苏格拉底的存在.亚里士多德也不理会柏拉图的等级说,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有乐群的倾向.在一个国家内可以有各色各样的人,这个人知道这一点,那个人知道另一点,合起来就知道一切了.柏拉图以哲学家的统治维护治安,亚里士多德让人民说出各人的利益保持安宁.所以G.W.奥尔波特说:“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后来的每一作家、哲学家或科学家对于人及社会都各采取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的方法.”

  •   4
  • 相关文章

    成语主人公 问鼎中原 管鲍之交 退避三舍 老马识途每
    ...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
    关于little black dress 英文作文
    从中国秦朝开始,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历朝.
    从九一八事变至抗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发生了.
    ...七擒孟获(打一字)5、刘邦大笑,刘备大哭(打一
    ;话匣子;、“连珠炮”、“千里镜”、“赛珍会”都是.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呢?-汉代儒学-历史学习
    史记对帝的描述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德合五帝坐星者-德
    ...特急1: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以宋子文为代表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