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编辑: admin 2017-04-03
-
4
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生产的,但是有工人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了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了价值.但是价值的实现要通过交换(即流通领域)来实现.这也是劳动的二重性的矛盾.
所以说,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危险的跳跃,如果工人的个人劳动不能转换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就会中断,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为什么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政治科目]
我把它分成了两个问题来解释:
一、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1)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不以现实的货币为媒介的单纯的商品交换是不产生剩余价值的.两个商品所有者彼此购买对方的商品,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好处.双方都让渡了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得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不仅如此,由于交换了促进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使它们用同一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但是,就交换价值来说,由于等价交换,并没有价值增殖.
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中,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在商品进入流通以前就已经决定,流通不过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商品价格,因此价值是流通的前提,不是流通的结果.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把欺诈和掠夺等情况排除在外,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抽象地考察商品流通,那么只是一种使用价值被另一种使用价值代替,发生的只是商品形态的变化,即商品的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再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这种形式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不会产生剩余价值.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试图把流通说成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说什么“当事人双方总是用较小的价值去换取较大的价值”,“物的价值只在于物和我们的需要的关系”,等等.其理论错误,主要是把使用价值和价值混同了,不懂得商品交换的实际内容,把商品生产发达的社会的商品交换和自给自足经济时代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混为一谈.马克思对这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总之,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在流通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2)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马克思在分析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时,从以下三层次进行阐述的.
第一,商品的高价出卖和低价购买不产生剩余价值.在市场上,商品所有者与商品所有者相对立,他们各自持有自己不需要但别人需要的物品,他们只能对自己的商品有权力,此外并无特权.假定卖者有某种无法说明的特权,可以使自己的商品在其价值以上出售,取得了加价的好处.但是,当他当了卖者之后,又成为买者时,原来作为卖者赚来的钱,又会因为作为买者而失去,互相抵消.相反,若低价购买,作为买者占了便宜,但在作为卖者时又会失去原来赚的钱.“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可见,重商主义者关于剩余价值产生于流通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英国庸俗经济学家托伦斯所鼓吹的实际上也是这种论调.
第二,只买不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假若有一个只消费不生产,只购买商品而不出卖商品的阶级存在,总是以高于商品价值来不断购买商品.存在这样只买不卖的阶级,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阶级不断用来购买的货币,必然是不断地、不经过交换、白白地、依靠任何一种权利或暴力,从那些商品所有者手里流到这个阶级手里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即使是高价出售商品卖给这个不生产阶级,那也只不过是生产者把被无偿夺去的货币,较多些收回来一部分而已,是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的.
第三,狡猾者的欺骗也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假若有人可能非常狡猾,总是使他的其他同行无论如何也报复不了.这样,他可以大获其利.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只不过改变了商品价值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而已,流通中的价值没有增大一个原子.一方的剩余价值,是另一方的不足价值,一方的增加,是另一方的减少.流通中的价值总量不管其分配情况怎样变化都不会增大.况且,一个国家的整个资本家阶级不能靠欺骗自己来发财致富.
总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产生时,暂时撇开了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商业资本的整个运动都是在流通领域内进行的.G―W―G′的形式,在真正的商业资本中表现得最纯粹.既然商品流通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那么,只要是等价交换,商业资本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古代的商业资本只是靠不等价交换,靠欺诈小生产者来获取利润的.从产业资本中派生出来的现代商业资本,要说明它的利润来源,需要一系列中间环节.至于高利贷资本,也是一样的.以货币交换更多的货币,这是与货币的性质相矛盾的,因此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是无法解释的.现代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派生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对此进行专门分析.
二、剩余价值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流通过程不产生剩余价值,但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过程.“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关系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反映出来.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否则,剩余价值就无从产生,货币也无法转化为资本.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条件.在流通以外,商品生产者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从他和他的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只是他的商品包含着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表现为价值,而价值通过货币表现为价格.但是,商品生产者只能由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而不能创造进行增殖的价值.他的商品凝结了多少社会必要劳动,就表现为多少价值,不会增加价值.
类似问题2:用唯物辨证法辨“剩余价值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政治科目]
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1分)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2分)】
(3)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2分)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要点解析】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产生价值增值,但资本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剩余价值的产生即不在流通领域,有不能离开流通领域.本题根据题干要求,可分两部分回答.第一部分要首先回答在流通领域中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是如此.其次要指出,离开了流通领域,价值不可能发生增值.只有以流通为媒介,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才能在生产领域生产出剩余价值,也只有在流通中把生产的商品卖出去,才能实现剩余价值,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相关知识点链接】资本最初表现为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一般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不同的.一是两者的流通公式不同.二是二者流通内容和目的不同.三是两者流通期限不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来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替换)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从而能继续预付资本进行再生产.实物补偿或称实物替换,是指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为货币形式后,通过流通领域顺利买进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包括资本家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及资本家与工人都需要的消费资料.只有当社会总产品完成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提示与点拨】本题要先回答出剩余价值的基本概念,这是回答此类辨析题的基本思路.
类似问题3:第1题 题目类型: 判断题 题目: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正确 错误第1题 题目类型: 判断题 题目: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正确 [政治科目]
12111(1是对2是cuo)
133
15 34
类似问题4:为什么剩余价值不在流通领域?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流通领域并不能自生创造出价值,所以不可能出现剩余价值
类似问题5:“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怎么理解啊?
我造出机器,不卖,工厂没地方买,也就造不出电脑,没有电脑,你就没有办法上百度提问题,没有办法提问题,就没人解答,你就一直很困惑.